新国学网:常秀峰:执着求取“艺术之经”的近代玄奘_深圳美术馆-常秀峰--绘画-画家-细密画

编辑:梁侨 来源:雅昌网
 
  常秀峰先生——目前已知的20世纪上半叶唯一留学印度艺术家。他是我国著名东

  常秀峰先生——目前已知的20世纪上半叶唯一留学印度艺术家。他是我国著名东方艺术史家常任侠先生的侄子,受到过徐悲鸿、陈之佛、潘天寿、丰子恺、傅抱石等名师的教导和奖掖,也有陈毅、万里、叶飞等政要的关切,经历可谓独一无二。1947年,他远赴印度留学。师从印度复兴派代表画家、被誉为“印度齐白石”的南达拉尔·鲍斯,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印度风格的作品,在中印艺术融合之路上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艺术家常秀峰先生

艺术家常秀峰先生

  他是一位传奇性的艺术家,不论是人生历程还是艺术历程,似乎都能映射出那一段历史的曲折与浮沉。他如同玄奘一般前往印度,赤诚求取艺术之经;融会贯通之后,他又驻留印度数十年,强忍思乡怀亲之情,将大半生的心血都挥洒于“侨教”上。抗战时,他差点避世出家;中印关系紧张时,他又深陷囹圄。在常秀峰先生身上,我们既看到了灿若星河的艺术之美,也看到了百折不挠的人性之光。他,万万不该被艺术史遗忘。

“求道天竺——常秀峰艺术展”开幕式嘉宾合影

“求道天竺——常秀峰艺术展”开幕式嘉宾合影

  日前,深圳美术馆举办了“求道天竺——常秀峰艺术展”。深圳,作为常秀峰先生选择的落叶归根的地方,用最开放的怀抱迎接了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让他平静地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

“求道天竺——常秀峰艺术展”展览现场

“求道天竺——常秀峰艺术展”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特别邀请了著名文化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作为展览学术主持,著名中国画家、安徽大学教授刘继潮和著名印度研究专家、深圳大学教授郁龙余担任学术顾问,宋文治艺术馆馆长宋珮女士和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王聪丛女士担任策展人。展览将分为负笈雪泥(留印前)、天竺求道(留印期间)、鸿雁归来(回国后)三个部分展出常秀峰先生创作的中国国画、印度画、素描写生、工艺设计稿、书法等共计130余件作品。同时还将展出常秀峰先生与其叔父——著名文化学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常任侠先生的往来书信,这些书信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常秀峰先生的从艺历程,也见证着常任侠常秀峰叔侄俩共休戚、互慰籍的深厚交情。

关于常秀峰先生艺术成就的学术<a href=http://www.sinology.cn/mess/w18yant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研讨</a>会

关于常秀峰先生艺术成就的学术研讨会

  常秀峰先生的艺术发萌应该追溯到最早他入读家族私塾的时候,毕竟中国画的训练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庞大背景,他的启蒙恩师是当时已中秀才的伯父,在伯父的悉心培育下,常秀峰的书法、绘画、学识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36年,二十二岁的常秀峰从怀远中学毕业,受留学日本归来的叔父常任侠鼓励“科学和卫国两不误”,赴南京考取中央航空机校甲种机械科。“绳其祖武志,投笔从戎时。持危与扶颠,舍我又其谁?”从常秀峰当时所作之诗,足见其报国从戎之情怀与志向。

常秀峰绘 翠叶雪花 20世纪40年代

常秀峰绘 翠叶雪花 20世纪40年代

  然而时运不济,第二年即发生“卢沟桥事变”,打破了常秀峰的学习历程,航校南迁成都,他也义无反顾地跟随入川。1939年学校将常秀峰从成都调入新疆伊宁接受培训。因其正义的个性与进步的思想惹怒了军阀盛世才的警察,常秀峰遭到逮捕,后被空军训练总队保释。1940年他被解押回成都,在空军轰炸总队当地勤机械师。1941年由于不堪压迫,重病住院。期间,他听到关于叔父常任侠在中央大学当教授的消息,从医院逃出成都,在著名画家沈逸千的帮助下,抵达乐山乌尤寺。为躲避国民党空军发布的通缉令,原名常振锦的他改名秀峰,取“袖风”之意。此时本想皈依佛门的常秀峰得乌尤寺的方丈果谦法师规劝,并送上去往重庆的木船。

  “谁知江上客,碌碌因风尘”,从单纯的学生生涯到初入社会遭遇的种种磨难,常秀峰在短短几年中,似乎尝遍了人生百味。在重庆,他终于与朝夕挂念的叔父常任侠重逢。

常秀峰摹《风雨归牧》 20世纪40年代

常秀峰摹《风雨归牧》 20世纪40年代

  之后一切仿若柳暗花明,叔父与他“晨夕相处”,发现带常秀峰不仅颖异,且极好文学艺术,遂带他拜见徐悲鸿,徐看过常秀峰在中苏边境的写生,对《被困于国际间的铁鸟》一画,尤加赞赏,说“应该学画,很有前途”。 于是帮助他成为了中央大学艺术系的旁听生。常秀峰因此接触到丰子恺、傅抱石、陈之佛、张大千、郭沫若、华君武、闻一多、夏衍、吴作人等艺术名师,从此正式踏上了追求艺术的道路。

  旁听半年之后,常秀峰虽在继续学习和回到新疆空军保家卫国之间有所徘徊,但最终听从叔父所劝“一任志趣为佳”,正式考取了国立艺专。此时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这批教师,正是中国现代美术的第一代精英,他们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有对中国古典绘画的深刻理解;同时,又有融通西方绘画的内在定力。常秀峰曾回忆道:“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日子,老师们对学生提携有加,平等地与你经常探讨学问,且不时在老师家里吃住,各个学科的名师都能遇到,”常秀峰又说,“我在丰子恺家中学习,和他的子女非常熟悉;晚上也在防空洞里听傅抱石先生讲石涛的画和历史,他对石涛的了解比对他自己的祖先还清楚,他抱的‘石’就是石涛,多执着。”此次展出的《寒夜梅雀图》即是其早期作品,常秀峰绘制寒夜梅雀,陈之佛亲题“浓香残月,玲珑影照见花间夜鸟眠。秀峰弟弟画梅花宿鸟属题,雪翁”。足见其与当时人物的亲近交往。

寒夜梅雀图 20世纪40年代(陈之佛题)

寒夜梅雀图 20世纪40年代(陈之佛题)

  1946年,常任侠向徐悲鸿举荐常秀峰前往印度留学,成就了20世纪中国首位留学印度的艺术生。前往印度,一方面缘于常任侠先生一直以来对东方艺术的研究、对印度文化的钟爱;另一方面,据常秀峰先生在晚年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徐悲鸿老师曾去过印度写生习画,说那里是希腊、埃及、波斯、印度与中国文化的交汇地,可看到艺术上的血缘关系,希望我像唐玄奘一样‘取艺术之经’,于是我就到印度去了。”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前往印度求学恐怕也符合常秀峰一贯汲汲进取的人生态度,毕竟在他毕业之时,面临的社会状况让人沮丧——国民政府取消美术课的举措使得大部分美术人才感到没有出路。

  在常秀峰先生留印前代表作《现代艺术之命运》中不难看出艺术家对动荡时局的忧愤以及对艺术命运的追问。此幅画绘制于1946年,此时先生已经从国立艺专毕业,返回南京。画面中,九位素洁的少女代表绘画、建筑、音乐等九种艺术,面对明净的湖面无奈地低声哀叹,凄厉的秋风将红黄色的枯叶吹落树枝,掠过少女们冰凉的身姿,飘零于湖面,陷于绝境。常秀峰曾感叹“艺术嗟何用?文章憎误身。青春葬烽火,白发系乡心。草绿江南岸,愁侵梦里人。艰难悲故国,此去碧云深。”

现代艺术之命运  1947年

现代艺术之命运 1947年

  在印度,这股悲愤之情化为了无穷的力量,他跟随老师南达拉尔·鲍斯学习印度文化,临摹印度壁画、细密画,并结合自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解,融会贯通地进行写生与创作。在1947年所作的《摹印度古画》上,常秀峰自题款识:“一九四七年夏末,自入学国际大学不久,吾师南德拉鲍斯首次命余临摹一幅印度古画,观其技法构图,既有我国宋画遗意,亦有埃及、波斯风味,盖为印度莫卧儿王朝遗珍也。”印度莫卧儿细密画引进了波斯细密画的元素,也间接吸收了中国工笔画的影响,常秀峰临摹的莫卧儿花鸟画那羽毛精细的双鹰,近似中国五代画家黄筌的《写生珍禽图》。他留学前夕所作《柳塘雪鹭》《寒夜梅雀图》等工笔花鸟已相当精致,因此他临摹莫卧儿细密画驾轻就熟。

 摹印度古画 1947年

摹印度古画 1947年

  常秀峰对印度现代民族复兴派及古典袖珍书派充满兴趣,对印度的艺术教学也感新鲜。复兴派绘画在技法上融合了印度传统壁画、细密画和远东绘画(特别是朦胧体新日本画)与西方水彩画的元素,在题材上不仅描绘印度古代神话传说,而且表现印度民间现实生活,无论刻画人物还是动物都充满关爱和悲悯众生的人道主义情怀。常秀峰绘制的《骆驼》,正是临摹阿巴宁德拉纳特·泰戈尔(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侄子)的蛋彩画《旅程的终点》(1913),画面中一匹超负荷的骆驼在沙漠里长途跋涉之后累倒在地,奄奄待毙,寄托着画家对劳苦大众悲惨命运的同情。

常秀峰摹《旅程的终点》  20世纪40年代

常秀峰摹《旅程的终点》 20世纪40年代

  常秀峰曾记述:“在中国,我们对着石膏像和模特儿画来画去,而印度艺术家说模特儿就是现实中的人和景。”常秀峰说,“总之我们的绘画课都是在城镇、田野上,理论课也在树林里上,时时闻到泥土的气息。” 1947年,常秀峰创作的《劳作图》,以及《舂米图》、《挤乳图》、《洗碗图》、《采花图》、《耕牧图》、《汲水图》等系列作品,像南达拉尔·鲍斯等印度复兴派画家那样,常秀峰关注印度农村平民的日常劳作生活。在这些作品中,印度村民特别是妇女的形象,大多是勾线平涂,来源于画家的速写,也借鉴了拉杰普特细密画与印度复兴派绘画的人物造型;繁茂的棕榈树、芒果树、榕树等各种树木,来自画家的写生,也参考了拉杰普特细密画与中国画传统的树法、点叶法;那些简朴的草庐至今仍在印度国际大学校园周边的村庄常见;画面色调格外明快亮丽,带有田园牧歌的情调。

劳作图 1948年

劳作图 1948年

  创作于1948年写实作品《何处是归程》可以说是常秀峰的高峰之作,在某种程度上说它甚至超越了艺术一般性的审美意义,上升到了哲学性的精神高度。画面上,寒冬雪夜,一位孤苦伶仃的印度老人蜷缩在火车车窗旁,衣衫褴褛,瘦骨嶙峋,满面愁容,昏昏欲睡,画面色调阴冷凄清,直接表现了作者悲悯众生的广博情怀。

何处是归程 1948年

何处是归程 1948年

  “素悉其所成就,工力既深,博通诸艺,创造发扬,逐臻超妙”。这是常任侠对常秀峰在印度的创作给予的极高的评价。而除了艺术创作之外,毕业后的常秀峰相继在印度加尔各达、噶伦堡等地的华侨学校任教,传授中国工艺美术。而关于这一点,也是常任侠对这位亲侄的殷殷希望,“出国十余年,思乡怀故,人之常情,惟海外侨教,需人甚殷,一旦返国,便无人可以接替,仍当努力于华侨教育工作,为侨胞多培养后备,亦吾人不可卸之责任也。”在周恩来访印、张大千旅印等重要中印文化交流活动中,常秀峰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牧羊图   1948年

牧羊图 1948年

  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探索中西融合之路的大有人在,徐悲鸿、林风眠、李可染,均从各自的经历、学识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探索模式;而常秀峰,以其独一无二地留学印度的经历,摸索出了自己对于中国画走向的感悟。“常秀峰以中国画家的情感与学养,以中国古典绘画写意精神驾驭全局,同时融入印度的与西方的绘画因素,表现印度的现实生活与风土人情,作为画家个体的常秀峰,以及画家以印度生活为创作题材的探索与成果,将成为近现代中印绘画史上交流、融合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与历史资源。常秀峰自觉选择的中印美术融合的个体路径,寻求中国画现代转型的常秀峰式的解决方案,既继承五代荆浩创建的中国写意绘画“图真”传统,又吸纳印度绘画多样性与多元性的经验,以专业性绘画技巧,将异域风情创造性地融合到画家的作品之中。”安徽大学教授刘继潮总结说。

知音 1949年

知音 1949年

  上世纪60年代,中印关系紧张,排华严重,常秀峰被印度政府以莫须有的罪名投入监狱,关押长达一年之久。然而如此困厄的遭遇并未折断常秀峰对艺术的深情,“在狱中,他给杀人犯、小偷、狱警都画过素描像,教狱卒雕刻技术,使他们认为常秀峰是堂堂正正的中国艺术家而未进一步逼害。他的一生追求真理、深爱艺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乐观坚定,内心坦然豁达追求挚爱的艺术。入狱是他人生中的一次历练,对他日后所走的路程影响深远。”策展人在展览前言中记述道。

校园之秋 1949年

校园之秋 1949年

  1961年6月,中国政府派专机将常秀峰全家营救回国。回到北京后,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在归侨欢迎会上对常秀峰诸多嘉勉“你们夫妇海外回来,虽受到种种困难折磨,但你们坚强不屈,终于平安归来,不愧为中华好儿女。”归国后,常秀峰历经反右、文革后旅居香港,先生多次以“归鸿”为题进行创作,寄托其“待归来,装点好河山建伟业”的思想。

常秀峰先生

常秀峰先生

  1982年先生移居香港后创作了一幅《印度之春》。在画家的诗集收录的《题红粉节迎春舞图并序》中注明:“余于一九四七年留学印度国际大学时,每逢春日全校师生集 会庆祝一年一度的红粉佳节,歌舞狂欢极一时之乐,当年情景久不能忘,遂以当时速写画稿,绘成此图,藉作纪念。”“红粉节”通译“洒红节”(Holi),是印度传统的迎春节日。画家根据当年速写绘制的中国画,捕捉了两名盛装的印度女生曼妙的舞姿,正如画家的诗句形容的“霓裳衣飘举,仿佛飞天临”,人物造型与色彩 颇有敦煌壁画飞天的韵味。

印度之春 1983年

印度之春 1983年

  2006年,92岁高龄的常秀峰先生悄然从香港搬到深圳盐田隐居,2010年,这位一生求取艺术之经的近代玄奘在深圳安然离世。“他一生勤奋好学,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远远超过物质享受。艺术来源于生活,他心无杂念热爱美好的事物,善于从花草树木中发掘灵感。”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画,深圳美术馆,常秀峰,,绘画,画家,细密画中国画 深圳美术馆 常秀峰 绘画 画家 细密画
下一篇:上艺术头条看直播_六场精彩讲座陪你过周末_马兴文-美术新潮-表现主义-艺术史-直播--美术-中国-艺术||上一篇:2019威尼斯双年展:一生以“半边天”为傲的奥地利艺术家_-艺术家-代表-女权主义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