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和光·同尘”何多苓师友展即将启幕_成都·红美术馆-和光·同尘-何多苓--绘画-画面-人物

编辑:李璞 来源:雅昌网
 
展览海报2018年11月11日下午,“和光·同尘”何多苓师友展即将在成都·红美术馆拉开帷幕,并将持续

DOM4xeYI6jROxrrgRxmb1UNqGC6QyykDbwt38qFs.jpg

展览海报

2018年11月11日下午,“和光·同尘”何多苓师友展即将在成都·红美术馆拉开帷幕,并将持续至12月4日。

本次展览由英盟当代艺术馆、红美术馆联合主办,唐红萍担任策展人,吕继龙担任策展助理,参展艺术家包括何多苓、师进滇、肖克刚、郭燕、曾朴、吴江涛、朱可染、周迅、熊璇。

众所周知,何多苓老师非常随和,尤其是对自己的弟子,在艺术创作上给予很多的指导,在事业上也有很多的提携。平时的生活创作中,弟子们常以“何叔”称谓他,这已经消除了师生间的等级感,一起游玩,一起探讨艺术已成为他们间的常事。

本次展览主题取名“和光·同尘”,“和光”是指何老师与他的朋友和学生有着共同的艺术梦想和追求,他身边的朋友也不约而同地把何多苓当成自己的精神楷模和榜样。“同尘”即何多苓在生活中十分平易近人,风趣幽默,与身边最好的朋友和学生都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这就是何老师与身边朋友、学生的相处之道:一视同仁,不分高低贵贱,以一种睿智、从容、淡然、洒脱的心态接纳周遭的一切人和事。

何多苓,生于成都,中国当代抒情现实主义油画画家的代表。上世纪80年代初,他即以油画《春风已经苏醒》、《青春》、连环画《雪雁》等作品引起轰动,成为塑造一个民族和集体形象的代言画家。

何多苓的艺术具诗意的特质,重绘画性,唯美、优雅、感伤,他追求的是无拘无束的自由度。他的艺术造型功底坚实而全面,落笔之处,人物、景象充满生命活力。他在形式语言上所推崇的单纯感与中国传统水墨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洗练中见细致,于单纯中现复杂,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精神境界和深层次的艺术追求。本次展览将展出何老师《杂花写生》系列作品。

lYyoFsD4ldiamLFuXCpwKVmPhEEOajRp0oLK2aUx.jpg

何多苓 《杂花写生No.3-21》 布面油画 100x50cm 2013

jSGpmoPhsGIyQfBUlNajOXWptTjFlAAiWesu2xK0.jpg

何多苓 《杂花写生No.7-6》 布面油画 100x50cm 2017

在当代中国画坛,何多苓是一位令人瞩目的人物。自1982年推出油画《春风已经苏醒》以来,他不断有新作问世,画风悄悄地变化,形式、语言在逐渐完善,但他作为画家的面貌却是鲜明的,予人的形象是整体的。他被认为是具有杰出才能的现实主义画家。这现实主义,我想把它称作“哀伤而抒情”的。对,何多苓正是这哀伤、抒情的现实主义油画的代表人物。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青年人。

何多苓的绘画形式语言也是与四川其它画家不一样的。作为油画家,他的造型功力坚实而全面,人物、景象在他的笔下显得很有生命。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在形式语言上所达到的单纯感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有相通之处。就画面整体的单纯感而言,它表现出一种较为超越的精神境界和艺术理想。还有,他在单纯中求细致和复杂的手法,(如他所说,对外轮廓的限制很严,轮廓里的东西画得很充实、微妙),也是得之于中国传统艺术之启发。

在强大的西方现代美术潮流前面显得有些惶恐和不知所措的中国大陆美术界,给善于思考和毅力坚强的人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最好机会──逆潮流而行,走出自己的路。虽然这条路荆棘丛生和途程遥遥。中国的名言「走寂寞之道」给一切探索者以莫大勇气和力量鼓舞。何多苓还在辛勤的探索着,但他已经取得的成就,是中国美术界引以自豪的。

何多苓总是用文体说明形象语言形式的重要,他认为,“如果我们显得虚无,那无非是想掩盖一些简单的真理。这个真理就是好的文体使人迷恋,画画也一样。”

师进滇,1953生于中国四川,1974中国重庆四川美术学院学习,现生活及工作于中国成都。

师进滇的雕塑作品以钢丝为基本艺术手段,打破了常态雕塑的体量空间占位和逻辑性,另外他选用当下时代的材料作为创作媒介具有很强的当代性。他通过钢丝编织的各种物象如同千丝万缕的生命线,形成多元的视觉奇观。看似轻盈无重量的线条中蕴含无限叙事,承载万千记忆。回归万物最初的本源去追寻哲意,在空灵中编织钢的禅意。

tutfjtwPaS4VHwY8cDTnLCniQvLZcUO6QqBsG53S.jpg

师进滇 《伴奏》 不锈钢丝、木炭 104x40x12.5cm 2013

MLKz0R0a9K1UJTNgf1sUuEofW1wIWeAdxMM1NpqY.jpg

师进滇 《碳化的线》 木炭、不锈钢丝着色 120x90x2cm 2017

除了空间感受以外,时间的参与是作品的抽象延伸部分。时间改变了叙事的线性结构,也消解了真实与虚拟的边界。追随时间的痕迹,当吉他、大提琴、屏风等浴火重生,灰烬瓦解后的尘土回归令编织作品仍顽强得保留有以前的形状甚至形态。师进滇的作品通过燃烧,形成置换,从而彻底地改变原有材料的物质性,并最终令人得到全新启示。

肖克刚,1968年出生于四川省,1991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现工作和居住在成都。

肖克刚本身具有很强的绘画技术,但他所理解的绘画的原初状不是回归技术,而是消解技术。他的作品讲求无目的性,无观念性,也不考虑空间和视觉,而更加在乎去技术化后画笔碰触画布时的自然体验,他将技法和观念消解在看似肆无忌惮的横竖涂抹中,画面中呈现的是艺术家在无意识状态下宣泄的情绪轨迹,形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IBZtbLdRvZp9dxx3rz1qQ48PcytJH2gRa9VxsSMr.jpg

肖克刚 《其余的......》 100cmx100cm 亚麻布、丙烯 2018

WjiPvxC7jc24K1Xdz9fVST2WmlymgusgyVuD0dq6.jpg

肖克刚 《其余的......》 100cmx100cm 亚麻布、丙烯 2018

郭燕,1971年生于陕西,199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

郭燕,绘画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理解。就像郭燕,很难说她在绘画基本语言或技法层面上有什么突破,或者说她用了多少心思去试图研究它,但我们不得不承认,郭燕对绘画是很有感觉的,这种感觉不是来自于技法或手艺,而是源自她对于绘画作为一种表征关系或话语范式的自觉,而且她还拿起捏得如此到位。

Md3BkPr78TU5Eql1WWTqqXTX8ze6gWnzIeF5N3oT.jpg

郭燕 《自然的边界35号》 布面油画 110x140cm 2017

LZaVwbXlb3fJwZ21PCKHylmDcvcidrxvzN1n7sUr.jpg

郭燕 《寻光之夜》 布面油画 100cmx150cm 2017

不知是不是与郭燕的女性身份有关,她似乎总是在画梦,而且常是双重的梦境。如果说,当人们被浮在喧嚣的都市机器上空为一重梦境的话,那么上空中的人物本身就在睡梦中无疑是第二重梦境。或许,在弗洛伊德、荣格等诸多心理学家的笔下,梦被书写为性,压抑,及欲望等等,但郭燕笔下的梦,却更多是焦虑,死寂,无处着落的,甚至残忍的,恐惧的,仿佛一个个消费和被消费后的身体。

Y3hW3xo5F6sjx4miVu2g2xsZWbtcWNmRAembk9Ak.jpg

郭燕 《轮回装置作品》 由原生木浆纸和网状树叶组成 200cm×120cm×120cm 2018

照梅洛·庞蒂的逻辑,重要的自然不是这些身体及其背后的这样一个庞大的消费容器,而是郭燕是怎么表现的,以及她为什么这么去表现。正是这个意义上,郭燕绘画的意义不在于将现实裸呈出来,而是试图由此有所超越,试图从欲望的丛林现实中摆脱出来。因而,她总是在漂浮中,在梦境中,在挣扎中,在两难中……这样一个形而上的赋予或强加是如此之难,亦是如此地不合时宜,更是如此地充满了张力。在这里,绘画与现实其实是一体的。

曾朴,1981年生于西昌,2004年毕业于川音成都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川音成都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现居住和工作于成都。

曾朴近10年的作品大多为尺幅较小的青年男女头像和半身像,鲜有的描绘动植物的作品也透露出人的影子。这些人物形象大多取材于日常所见的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电影等,甚至还有个人主观臆造的。他所有作品的背景几乎都为纯白色,且大多仅画一个人物,画面里仅用几种色彩却变化极其丰富。曾朴更像是一个理性的旁观者,通过描绘各色人物独特的造型、微妙的神情、个性的衣着和发饰来表达人物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

ETwrDUn972hG4jzq8Knh9ytKfq9T6PxAEIRe27o6.jpg

曾朴 《heart58》 布面油彩 30x30cm 2014

D5NsdqwDLHUz041FiXpHOd7AC4EC4MJECYA0lUlc.jpg

曾朴 《heart59》 布面油彩 29x24cm 2014

捷克共和国驻华特命全权大使利博尔.塞奇卡称“曾朴作品讲述的不仅仅是他自己的生活,亦是他这一代人的生活。真诚而质朴,不带有任何悲情和羞怯。正如他所擅长的,以一种友好的方式向观者描画了年轻人心中潜在的热望。他的作品清新、抢眼、极具表现力。”

他的这些一个个神态各异、光怪陆离的人物作品,是他对对象自我感知后的理性形象外化,从中也映照出当下年轻一代人淡漠而疏离的个人意识形态。

吴江涛,1983年生于四川眉山,2006年毕业于川音成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居成都。

吴江涛近年来的作品大多以成品或自行设计的深色花布为背景,描绘身边的朋友或日常见到的女性。深色背景上呈现着白色的透明的几近消失的人物,给人一种莫名的神秘感。

j2pevQUxDXgTWCgOIzhMwTifaBFHTrkkxpD6Rjng.jpg

吴江涛 《魔镜·消失的花》110x110cm 布面油画 2009

qtd9rhJ67PLsjcaU7JyRwh39pHohfcyA3jJ2ss7T.jpg

吴江涛 《魔镜·走进你心里》布面油画 120x150cm 2009

何多苓老师曾评价她的作品:“吴江涛致力于把内心的纠结与形象的优雅结合到同一画面中,有时这几乎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她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代价,也提升了自己,终于完成了成功的整合:在成品花布为基础构成的画面上,苍白的脸从色彩斑斓的背景中呈现出来,时而邪恶,时而凄婉,犹如夜中之夜,花中之花。这些画面融合了巴罗克与宋元绘画的某些特点,创造出一种属于个人的独特风格。”

她近期的小尺幅作品和以往的作品相比,又有了新的变化,去掉了惯用的花布背景,换为纯黑色,笔法更加简洁精妙,增强了绘画的写意性。画面里仅有的人物在黑色背景的映衬下更加突出,个性更加鲜明。这些小幅作品展现了她对笔跟颜料在画面上的极强控制力和表现力。她从女性视角出发,绘制的一个个灵动的人物肖像,呈现出当代女性矛盾、豁达、优雅与叛逆的复杂情感世界。这些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从某种意义来讲也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朱可染,油画硕士,现生活、创作于成都。

朱可染的作品与艺术史的脉络、艺术界的流行趋势并不相干,也不针对社会性的乃至当代艺术所存在的问题,她仅执迷于绘画本身,非常个人化。她的绘画技巧也相对传统,但她在看似传统的绘画技巧里找到了适合表达她内在情感的通道。她近期作品以描绘身边熟悉的人物为主,甚至对同一个人物做多次描绘,画面色彩也逐渐退却在很浅的灰色之间寻求微妙的变化。

MNtvv8Ogenw1lihVT3Ls5shF46SSuJgwAJ0asCqF.jpg

朱可染 《星期二 NO.4》 布面油画 100x80cm 2018

sQ71pf8pAmhR8g52a5sN3l9RzCMpD4HLtKaqfGQj.jpg

朱可染 《星期二 NO.7》 布面油画 60x80cm 2018

何多苓评价朱可染的作品“我在她的画里看见了想看见的东西。所以,不管有没观念,这是一幅好画。再来看她的油画。有人会说,画面上只有一个女孩,或站,或坐,或躺,或跳跃,如此而已。但我读到了更多的信息。凝重的表情,清冷的色调,白色的衣裙,纤细的手指,都指向一个个谜底。这还不是我所看到的全部。作为一个专业人士,我要看出这一切是如何画出来的,每一个笔触的精微与粗疏,每一根线条的得与失。我偏爱有这些信息的画。我认为,这样的画有血有肉,过程与结果融为一体。即使还未能完全做到,至少看得出作者有此动机,历经一番挣扎,不是光靠脑洞大开,而是穷尽内力方能画成。我自己是这一类画家,所以偏爱这一类作品。我还喜欢一句话:风格即所有技穷之处的总和。”

周迅,1973年生于成都,青年艺术家,师从著名油画家何多苓,工作生活于成都。

DgZAdKUhdq5hVXcmYrU8wrC7nCTomrmczpSsA7Ce.jpg

周迅 《草 NO.61》 布面油画 70x70cm 2017

AKSjnAAikQvhasUSmzpr1FzvYLUJJgq6xo6Rq5dJ.jpg

周迅 《草 NO.64》 布面油画 65x65cm 2017

周迅对绘画材料有很深的研究,尤其是油画颜料和各种媒介油,可以说他是这方面的专家。由于他对绘画材料非常讲究,所以作画的进度比一般艺术家要慢很多,对每幅作品甚至每一笔都精益求精。他的油画作品大多描绘很不起眼的花花草草,而且画面里几乎只有孤立的一个对象,他的作品不是那种巨碑式带着压迫感的创作,而有一种缓缓的含蓄的诗意,好似是可以画出空气的画家,在他的花、草作品中,除开主体意象之外,通过罩染,空气有了密度和质感,与布面的纹路摩擦,产生了一种迷离的效果。

熊璇,1990年出生,四川眉山人,2012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2015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油画系研究生,师从著名油画家何多苓。

72IuZ0XY9ZnKNNKW8pJbN61sg5Y85Xtbu2mOC7ZB.jpg

熊璇 《Persian Beauty》布面油画 50x60cm 2017

fqvbvFimD9doM4yeg3PO7Wjx5ioqdBXHyiVd7x1M.jpg

熊璇 《来了》 布面油画 70x90cm 2016-2017

熊璇是所有参展艺术家里最年轻的,从年龄来看是标准的90后,很难想象一个90后女孩会着迷于坦培拉这种古老的绘画技法。坦培拉是盛行于14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绘画技术,其绘制程序非常复杂,没有足够耐心是无法驾驭的。这种绘画技术几近失传,她通过网络视频自学,反复试验才得其奥妙。她通过坦培拉这种原始的绘画技术描绘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画面反而具有一种超越时空、虚幻而独特的气质。


关键字: 内容标签:“和光·同尘”何多苓师友展,成都·红美术馆,和光·同尘,何多苓,,绘画,画面,人物“和光·同尘”何多苓师友展 成都·红美术馆 和光·同尘 何多苓 绘画 画面 人物
下一篇:校长们开会,这些艺术教育智囊团们都说了些什么?_国际美术教育大会-校长论坛--学生-传统工艺-设计||上一篇:覃大立:传统工艺不是温室的花,真正的保护是回归当下。_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覃大立-篮筐编织--手工艺-展览-广州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