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和而不同-成都博物馆藏清代四川地区木雕造像展”即将亮相_清代四川地区木雕造像展-成都博物馆--清代-成都-馆藏

编辑:李璞 来源:雅昌网
 
  2018年8月14日,“和而不同—成都博物馆藏清代四川地区木雕造像展&r

  2018年8月14日,“和而不同—成都博物馆藏清代四川地区木雕造像展”即将亮相,展览位于成都博物馆负一楼三号临展厅,展览展至9月,全程免费向观众开放。

  前言

  木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上溯春秋,至秦汉而趋于成熟。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盛,木雕艺术逐渐与宗教信仰结合,木雕造像由此出现。木雕造像既有工艺之美,又兼具信仰功能,是艺术与文化的双重载体。

  清代,四川是中国木雕造像最为流行的地区之一。成都博物馆馆藏清代木雕造像中既有佛教的观音与佛陀,也有道教的文昌帝君、药王、财神等,还包括祖先像,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几乎囊括了四川地区所有木雕造像类型。

  四川木雕造像大多被供奉在宗祠或堂屋中,且摆放组合并不局限于同一宗教,如观音与文昌一同放置,显示出民间信仰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这些分属不同宗教的神灵安然处于一案之上,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希望,共同给予百姓心灵慰藉。

  第一单元 户户拜观音

  中国有句俗语,“家家念弥陀,户户拜观音”,显示出阿弥陀佛与观音菩萨信仰的流行。清代四川木雕佛像,数目最多的便是观音像。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各类不同的菩萨不断被中国化、世俗化,而观音菩萨的影响无疑最为深远。观音是梵文意译,原意为“观自在”,最早译为“光世音”,后改称“观世音”,唐代避太宗李世民之讳,简称观音。

  在中国人看来,观音是充满慈悲、普门示现的救度者,以救苦救难的形象出现,因而迅速填补了中国宗教的空白。历朝历代的古人根据信仰的需要,不仅将观音故事演绎得极为丰富,更是创造出千差万别的观音形象,使得观音菩萨成为信众最多、功能最丰富的佛教神祇。

  四川地区观音信仰由来已久,各地窖藏、石窟中已能看到千变万化的观音形象。时至清代,木雕造像成为民间观音信仰的物质依托,而观音的形象,也主要定格为南海观音、送子观音与牛王观音。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观音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观音造像

  第一组 南海观音—— 慈悲曾与世间闻

  南海观音是四川地区清代佛教木雕造像中最常见的一类,当与明清时期南海观音信仰昌盛有关。

  浙江东海水域秦以前习称“南海”,观音信仰传入中国后,落户在浙江东海地区,故有“南海观音”之称。宋代以后,佛教四大名山的说法逐渐流行,浙江普陀山成为南海观音道场,因此南海观音也称普陀山观音。再加上明清之际神魔小说流行,南海观音往往以救苦救难的形象出现,因而广受民间信奉。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南海观音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南海观音造像

  第二组 送子观音¬——  送子频入百姓家

  送子观音的造型多样,或坐或立,有的手中持有净瓶,分有龛与无龛两种,以怀中抱一小儿为最显著的特征。在男权制占绝对控制地位的封建社会,能否传宗接代往往决定了女性的家庭地位,民间创造出“送子观音”,正迎合了求子的社会风俗。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送子观音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送子观音造像

  第三组 牛王观音—— 菩萨西来话桑麻

  牛王观音数量较少,造型也不尽相同,或持经卷,或执拂尘,以骑牛为最显著特征,又叫“骑牛观音”或“骑牛菩萨”。牛王观音将对牛的图腾崇拜和佛教菩萨信仰结合在一起,与农耕文化紧密相连,也是独特的中国民俗文化的生动反映。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牛王观音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牛王观音造像

  第二单元 蜀地多神仙

  四川是道教发源地,东汉末年,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张道陵在鹤鸣山传道,凡入道者需交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学术界通常将其视为道教起源。魏晋以后,道教徒将张道陵尊为“天师”,五斗米道也被称为“天师道”。

  唐宋年间,蜀中道徒众多,宫苑林立,道教石窟亦逐渐盛行。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神仙成为道教石窟的主流,也使得蜀地成为中国道教石窟题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清代民间对道教的信仰更为普遍,民众对道教神仙的崇拜有增无减,诸如关公、药王、财神也被纳入道教神系。四川地区木雕造像大多是道教题材,显示出道教信仰在民间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其中文昌帝君、财神、药王数目最多,雕刻工艺最为娴熟。

  第一组 太上老君—— 文字五千传道德

  木雕造像中的太上老君皆为长须飘飘、仙风道骨的老者,多骑青牛。太上老君亦称老君,即老子,名李耳,春秋末年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有感自己人微言轻,遂以老子作为道教祖师。南朝高道陶弘景对庞杂的道教神系进行梳理,在《真灵位业图》中,以元始天尊为尊,老君降为第三位,但道教信众对老君信奉不减,铁匠、煤窑匠、磨刀匠、蹄铁匠等行业都将老君视为祖师爷。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太上老君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太上老君造像

 

  第二组 文昌帝君—— 点星为帝护文心

  文昌,亦称文曲星或文星,是文昌宫六颗星的总称。古代星相家将其解释为主大贵的吉星,道教则尊为主宰功名利禄之神,称“文星”,民间俗称“文曲星”。

  文昌帝君又名梓潼神,最初是梓潼七曲山上的地方小神,宋代因传说掌管文昌府,主管文运,逐渐与科举联系起来。元仁宗封其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由于封号中带着“文昌”二字,遂与文曲星信仰重合,成为中国科举之神。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文昌帝君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文昌帝君造像

  第三组 药王孙思邈——仙人已留千金方

  我国医学年代久远,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医术高超的名医、神医,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则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孙思邈(581~682年),京兆华原人。一生行医,勤于著书,晚年隐居药王山专心立著,著书八十多种,对中国医学发展贡献巨大。唐太宗赞其:“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宋徽宗追封其为“妙应真人”。孙思邈后来被道教奉为主司医药之神,是历史人物神化的典型例证。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药王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药王造像

  第四组 财神赵公明—— 执鞭坐虎掌财帛

  道教诸神中,财神是最受瞩目的一位。这位道教尊神虽然品阶不高,却掌管招财进宝,与世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财神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家族。其中以文财神范蠡、比干,武财神赵公明、关公最为人们所熟知,民间奉为“正财神”,以区别其他财神。诸多财神之中,影响最深远、最常为人们所供奉的,便是武财神赵公明。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财神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财神造像

  第五组 真武大帝——  仗剑驱魔镇北境

  真武,古称玄武,道教典籍称之为北极真武玄天上帝,民间俗称真武大帝。明代,真武大帝的信仰达到鼎盛。入清后,朝廷对于真武大帝的崇拜虽不如前朝热忱,但真武信仰依旧流行,尤其在民间有着巨大影响。

  成都博物馆馆藏清代木雕造像中,真武造像数量较少,皆长发梳向脑后垂至腰际,天庭饱满,大耳垂肩,或站或立,有着一方大帝的威武之气。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真武大帝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真武大帝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真武大帝造像(现于成都博物馆《影子之城——营造学社镜头下的广汉》展览展出)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真武大帝造像(现于成都博物馆《影子之城——营造学社镜头下的广汉》展览展出)

 

 

  第六组 关帝—— 忠勇惟君更有谁

  若论及最深入人心的道教神灵,关帝或许当仁不让,尤其在民间拥有庞大的信众群体。

  关羽,字云长,三国刘备麾下大将,公元219年败走麦城,为东吴吕蒙所杀。由赫赫有名的武将到无人不知的神灵,关帝的神化之路在历史发展形势之下被不断驱动,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人神关系的典型。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关帝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关帝造像

  第七组 镇江王——  洞庭湖畔有仙君

  左手掐诀,右手执斧,头戴金盔,脚踏飞龙,面目清秀,这是现存镇江王木雕造像的基本形象。镇江王是四川人对“镇江杨四将军”的简称。杨四将军,亦称杨泗将军,本是源于湖南的道教水神,随着“湖广填四川”被带入四川,因传其能斩除蛟龙,平定水患,而被百姓尊奉。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镇江王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镇江王造像

  第八组 道教众神—— 仙之人兮列如麻

  道教以多神信仰为特征,许多俗神也被道教纳入神谱和信仰体系,如土地、灶王、火德真君等。此外,道教法师在民间被视为沟通人神、作法驱邪的媒介,也成为供奉的对象。

  土地信仰在中国源远流长,出于对农业丰收的祈盼和依赖,形成土地有灵的观念和土地神崇拜。“土地公公”作为司掌土地的小神,成为民间最普遍供奉的神祇之一。

  灶王是古代神话中主管饮食之神,晋以后则成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民间多将灶君像供奉于灶头,以祈求家庭平安吉祥。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灶王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灶王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土地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土地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法师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法师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火德真君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火德真君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福星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福星造像

 

  第三单元 所思在远道

  祖先像是四川木雕造像的一个大类。顾名思义,祖先像依照祖先的样貌雕刻而成,后人以此纪念、缅怀祖先,期望得到先祖的庇佑。

  先祖们能与神灵享有同样的敬拜,究其原因,乃是宗法制度的产物。逝去的先人已经演变为宗教符号,在严格遵循“敬天法祖”思想的宗法社会,通过造像的凝视,祖先们将永远在场,监督子孙言行,维护宗法制度的威严。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祖先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祖先造像

  结语

  四川作为道教发源地,佛教亦颇为盛行,造像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同时,清代初年“湖广填四川”,来自湖广、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移民纷纷进入,也将各自信奉的地方神带入四川,以求得到乡土的慰藉与神灵的庇护。各地移民纷纷修建宗祠,续修族谱,雕刻祖先像。移民入川,不仅改变了四川的社会结构,也影响着四川人的精神世界。四川清代木雕题材庞杂,数目众多,与“湖广填四川”有很大关系。天府文化的“乐观包容”也在这些木雕造像与它们背后所代表的各地信仰的融合中得到充分体现。

  清代四川地区木雕造像用料简单、雕工古拙,呈现出民间化、民俗化的特点,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但长久以来保护与研究较为薄弱,我们也衷心希望本次展览在展示传统木雕的艺术与文化价值的同时,能唤起社会对四川清代木雕造像的关注。


关键字: 内容标签:木雕,清代四川地区木雕造像展,成都博物馆,,清代,成都,馆藏木雕 清代四川地区木雕造像展 成都博物馆 清代 成都 馆藏
下一篇:马书林:生旦净丑尤如人生百态_戏曲人物-水墨-国家博物馆--中国-副主任-多年||上一篇:雕塑人生:首届中国青少年雕塑大展开幕_雕塑之都-雕塑-大同-中国雕塑博物馆--中国-获奖-作品展示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