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栗宪庭解读朱振庚:他的伟大在于日常_水墨-武汉美术馆-武汉-美术馆-展览-随手

编辑:洪镁 来源:雅昌网
 
  ()2018年8月10日,“生为变法——朱振庚作品展&rdq

  ()2018年8月10日,“生为变法——朱振庚作品展”在武汉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是武汉美术馆自主策划的重要年度展览,特邀著名批评家栗宪庭担任策展人,展出朱振庚创作的110余幅作品,同时配以手稿、访谈视频、年表等文献资料的陈列,使这些资料与作品形成一个有机的互动关系,以期尽可能还原朱振庚艺术创作的缘起、嬗变、发展的线索,展示朱振庚各个时期节点的艺术成果,从而为观众更好地了解朱振庚的艺术思想及其为拓展中国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与贡献提供便利。

“生为变法——朱振庚作品展”嘉宾合影

 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致辞

  朱振庚1939年出生于徐州,当过铁路工人、民警、图画教员,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学习,师从于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卢沉等。毕业后,朱振庚先后在徐州、厦门等地工作,至1989年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一直从事中国画的教学、创作和研究工作,是一位在理论和实践上独具创新精神的艺术家。朱振庚的绘画领域涵盖广阔,内容与题材相当丰富,从写意重彩到连环画、速写、刻纸等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始终以一种童稚质朴的心态来描绘自己对人生、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

本次展览策展人栗宪庭致辞

朱振庚家人朱雅梅致辞

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向朱振庚家人颁发捐赠证书

  本次展览策展人栗宪庭谈到自己与朱振庚的相识:“我初识朱先生是1980年代他在央美读研究生的时候,尤其在他毕业分配还没有着落之际,我们接触比较多。那时,朱先生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他从书包里拿出一沓沓的各种小纸片,上面是他随手在各种场合画的‘速写’。其实,现在想起来,把朱先生画在各种小纸片上的画,叫做“速写”并不恰当。‘速写’,沿用的是1950年代中国受前苏联影响——为所谓‘主题性创作’而‘深入与主题创作有关联的生活’搜集素材时所画的各种‘习作’的一种方式。”

  栗宪庭认为朱振庚随手画的这些“小画”,其实是在不停探索造型的“变法”,寻找更个人化和更现代化的“新的造型感觉”,“比如,他画的人体,你可以发现他在同一个位置一连串画好多张,而每一张在造型上都有变化。甚至,你会在一连串人体画的小卡片中,发现朱先生有意识地再寻找更加“简洁”的造型感觉——那种类似马蒂斯、毕加索那个时期现代主义的造型试验。不仅如此,朱先生的造型试验是多方向的,如把人变成有未来机器人的感觉,这在当时是有种不可思议的‘先锋性’的。在朱先生随手画的小画中,我还发现了很多的‘脚’、‘手’乃至随处发现的日常物品。现在几乎已经无法统计朱先生一辈子到底画了多少张‘脚’和‘手’了,虽然不能说朱先生画的每一张‘脚’和‘手’,都寻求到一种不同的造型感觉,但起码我们在其中会发现若干‘系列’的‘变法’,甚至,仅朱先生一生画的‘脚和‘手’,就可做一个专门的研究”。

  在此次展览中,策展团队使用大量的展柜,挑选了一些艺术家早年的速写、手稿、笔记、读过的书籍,搜集的民间艺术品,甚至临摹的非洲木雕,力图让观众看到一个艺术家的日常功课,“包括看电视、看报纸,看到某一个新闻人物,或回忆起他的同学和老师,他都会随手记录下自己当时的感受,其中每一幅都倾注了他的内心情绪。乃至,他为了酝酿一批新作品,他要做什么准备。所以,除了让观众在看朱先生大批成熟的作品之外,还给观众呈现像朱先生这样一个艺术家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譬如,他每天怎样画画,以及画些什么”。

上一页 123 下一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朱振庚,水墨,武汉美术馆,,武汉,美术馆,展览,随手朱振庚 水墨 武汉美术馆 武汉 美术馆 展览 随手
下一篇:四位艺术家展开“脑洞”_在上海K11构建“变量构局”_青年艺术家-上海K11-现场-伦敦-阿姆斯特丹-艺术||上一篇:《丝路金桥》亮相佛罗伦萨美第奇宫引关注_舒勇-油画-艺术家-安德烈-丝路-金桥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