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四位艺术家展开“脑洞”_在上海K11构建“变量构局”_青年艺术家-上海K11-现场-伦敦-阿姆斯特丹-艺术

编辑:彭菲 来源:雅昌网
 
群展“变量构局”展览现场艺术家为嘉宾与媒体进行导览  8月10日下午,上

群展“变量构局” 展览现场 艺术家为嘉宾与媒体进行导览

  8月10日下午,上海chi K11美术馆带来艺术群展“变量构局”。展览由四位艺术家的独立项目组成,它们是:布伦丹·弗勒(洛杉矶)的“缝合”、沈莘(伦敦/阿姆斯特丹)的“居住的方法”、陆浩明(香港)的“予有着扁平指甲的无毛两足动物的恰当回应”,以及吴珏辉(杭州)的《漏洞.temp》。上述中外青年艺术家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用各自的视角探索城市肌理、工业制造、 科技运用、经济和种族等议题,这既可视为青年艺术家对视觉世界多元化的呈现,也期观众带来不同的共鸣和反馈。

艺术家布伦丹·弗勒

展览现场

  布伦丹·弗勒(洛杉矶):“缝合”

  展览由布伦丹·弗勒(洛杉矶)的“缝合”开始。弗勒于1978年出生于美国洛杉矶,其创作跨越了音乐(特别是爵士乐)、艺术和时尚的多重领域。弗勒的作品试图在现成品和框架中重现“解构”与“重造”的过程。那些林立在展厅中的“产品板”,以及墙上的雕塑画,毫无掩饰地展示“现成品”自身的内部构架。它们的形态激活了周围的空间,使观看者持续折返。

展览现场 布伦丹·弗勒作品

  在弗勒早期的创作中,雕塑、摄影以及布料被复合折叠、缝合并置,看似随意,却是细心营造。大小不一的素材被嵌在框中,彼此重迭,构成冲撞和阻断的效应,就像爵士乐即兴演奏中倏忽停下的乐点,释放出无意和有意之间的张力。在弗勒的眼中,这些是图像,是雕塑,也是表演。

展览现场 布伦丹·弗勒作品

  近年来,弗勒将朋友们的画像刺绣在了回收的衣物上,其创作结合了工艺审美语言和刺绣技法,并以此重新审视“DIY文化”在主流工业中的角色。带有工业刺绣的产品,常常在音乐文化产业中被运用为厂牌形象的宣传手段,如乐队的周边商品、棒球帽、标语体恤衫等。弗勒的创作提取了时尚流行文化的营销形式,重审多层面的命题,例如肖像的视觉宣传效益、音乐家的身份营造、创造者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以及商品和艺术品之间的界限。

艺术家沈莘

展览现场

  沈莘(伦敦/阿姆斯特丹):“居住的方法”

  沈莘1990年生于成都,目前、工作生活于伦敦和阿姆斯特丹。自2016年起,沈莘在国内外举办了几场个人项目,包括伦敦Chisenhale画廊的“形态脱逃:序”(2016)、武汉剩余空间“在家”(2016)、伦敦荔枝一号“据点”(2017)、伦敦蛇形画廊“半说半唱”(2017)以及曼彻斯特中国当代艺术中心(CFCCA)的“切片装置”等。此外,她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ocat上海馆等参与群展。

沈莘作品《雪国》(截帧)

  此次展览中,沈莘以三组录像及录像装置,提出虚构栖居空间的尝试。影片《雪国》与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小说同名,艺术家取以挪威和瑞典的雪景,隐喻原作场景,建构错位的叙事空间,在试图重新审视对在二战期间被日本军队强征作慰安妇所产生的创伤记忆。

沈莘作品《夜莺的挑衅》

展览现场图“BALTIC艺术家奖”,BALTIC当代艺术中心,盖茨黑德,2017

 

图片,John McKenzie 版权, BALTIC,致谢艺术家及BALTIC。

  《夜莺的挑衅》拍摄于韩国光州亚洲文化中心的剧场,四个屏幕分别呈现一对情侣之间的对话、分享基因测试结果的动画人物、两位舞者的表演,和在剧场播放着的视频素材。影片以较直接的方式,把虚构的演绎,搭建在杜撰的剧本之上。

沈莘作品《温暖期》(截帧)

  在《温暖期》中,艺术家又营造出一个如幽灵般的视角,记录全球暖化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影响的不平等,以及不同种族在旅游文化经济中的体验差异。上述三件作品渗透着对虚构性质的疑问,呈现了叙述的多重变体的形式。在观看方式上,展览成了了一个斜坡式的“观影区”,部分作品采用耳机的方式,以免对其他作品进行干扰。

艺术家陆浩明

  陆浩明(香港):“予有着扁平指甲的无毛两足动物的恰当回应”

  陆浩明于1988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萨米特市,现居于香港。陆浩明曾在美国波士顿萨福克大学纽英伦艺术及设计学院修读欧洲历史及美术,并获得双学士学位。2014年,他获得香港艺术发展局的“新苗资助”。去年,他在牛棚艺术村Videotage举行首个个人展览,主题为“No Fixed Abode”。

  陆浩明的艺术实践以素材的“物性”为线索,主要叩问划分自然和人为的界线。此次展中,大部分作品试图反思全球化语境下的科技劳动和网络中被隐藏的事物本质。

展览现场 陆浩明作品《静止的点燃的叶子》

  进入展厅后便发现作品《静止的点燃的叶子》。这是由艺术家仔细焚烧处理过的空调正面的部件组成,是一组“封存衰败”的塑像。通过细致的制作程序,作品肌理和形态得以自然呈现,他们看起来像蛇皮、山峦河流,或是滋生的霉菌。塑胶冷气机部件零落地摆放在展厅,对抗它们作为产品的实用史。陆浩明试图以此探讨人造与自然之间的灰色地带,他对惯性思维中的二分法提出了疑问。

展览现场 陆浩明作品《黑方问题集》

  另一边,作品《黑方问题集》是一道搭在画廊展墙上可攀爬的攀岩墙。作品标题中的“黑色方块”引申自马列维奇绘画中的黑色方块,它既代表了对终极、纯粹的追求,也在当时作为独立个体提出了革命性起义。在全球通用的攀岩线路基础上,作品邀请专业攀岩者为其他参与者定制线路,这件互动装置尝试扰乱展厅中的惯有规矩和礼仪。《黑方问题集》以戏谑的方式刺探了“终极纯粹”这一自我本位的研究。

展览现场 陆浩明作品“地平线扫码”系列

  展墙上呈现了“地平线扫描”系列。这组作品中,艺术家使用了自制的凝固汽油,画布,他将被燃亮、炙烤,灰烬的画布溶入树脂中,经过数日的精心打磨最终成型。在展览现场中,作品自带的照明系统点亮了一片未知的“疆域”,随光线强弱,不同层次的细节更迭交替。

展览现场 陆浩明作品《你在家会怎样做来与那只让你忧虑的黑狗保持距离》

  作品《你在家会怎样做来与那只让你忧虑的黑狗保持距离》参照了杜勒版画作品《忧郁》中的几何形状。在对时间的运算研究中,四面体是最 主要的几何图形之一。这件作品的搭建过程中,参与者用他们的双手直接接触玻璃板,他们的指纹也因此留在了作品上。继而通过蒸发胶水和使用粉末,用鉴证科学家工作中的方法固定和加强了这些作品上的指纹。同时,也凸显了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劳动力,以及除了艺术家之外共同完成这件作品的参与者带来的人类联系。

艺术家吴珏辉

  吴珏辉(杭州):《漏洞.temp》

  吴珏辉于1980年出生于杭州,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是UFO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吴珏辉创作非常多元,他探索艺术与科学、身体与媒体之间的“潜在接口”。

展览现场  吴珏辉作品《漏洞.temp》

  作品《漏洞.temp》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视厅场域。艺术家采用激光投射的介质,设立了一处存在于现实边缘的“漏洞”空间 。伴随不同的声音, 绿色的激光以不一样的运动频率,谱写出不一样的线条和渲染色块。偶入其中的观众,或沉浸、或逃离,在自我发现的同时,也和场地融合一体。通过实验性的切割、折叠、和剥离,艺术家探讨物理空间及几何学中的概念世界之深和远。

  据悉,展览持续至9月14日。

(本文部分图片由上海chi K11美术馆提供 鸣谢艺术家)


关键字: 内容标签:当代艺术,青年艺术家,上海K11,,现场,伦敦,阿姆斯特丹,艺术当代艺术 青年艺术家 上海K11 现场 伦敦 阿姆斯特丹 艺术
下一篇:“梵影丹青_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展”亮相大足石刻_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展-佛像-大足石刻博造像-展览-石刻-绘画||上一篇:栗宪庭解读朱振庚:他的伟大在于日常_水墨-武汉美术馆-武汉-美术馆-展览-随手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