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辈50后大部分艺术家来说,经历的都是上山下乡,当知青、当农民、当工人,直到改革开放迎来社会的解放,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开始接受高等美术教育,由此改变了人生。而他们中佼佼者,已经成为了当代画坛的中流砥柱,开创一代潮流。
从离开原县插队后的1978年,22岁的马书林考上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系,1986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张仃工作室学习装饰绘画,之后回校讲授装饰绘画课程。对装饰绘画的材料、工艺、语言有了深入的认识和领悟。90年代中期筹建鲁美附中,马书林出任附中校长,对于美术基础教育积累了多年经验。1998年任鲁美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时分管科研创作。之后在2004年调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并任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
转眼间,从进入艺术院校的青年学子到一名美术教师,再到从事多年的艺术管理工作,这份和绘画在一起的时间表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四十余年。尽管管理工作繁重,但马书林对画画的热情却从未减退,挤时间也是要来画画的。
展览现场
从2012年上海美术馆举办的“书林画语”到2013年国家大剧院美术馆的“书林画戏”,再到2018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书林写意”,马书林将自己从80年代初期以来的工笔作品到水墨写意的转型,尤其是自己多年在戏曲人物画方面的笔墨研究上,向公众一一展示。
这次展览中比较突出的一批作品,是马书林在离开中国美术馆常务副馆长岗位之后,专为此次国博个展而全身心投入创作的。因为展厅空间相对宽大,马书林构思了一些大尺寸作品,对他也是一种挑战。如何将人物穿插布局,放大的形态如何把握,细节呈现以及背景处理都要一一考虑。在展厅现场,马书林笔下的人物呈现着处处生机,曲调一起,这些姿态各异,特点鲜明的关羽、包公、穆桂英、孙悟空、白娘子仿佛就要走出画面到人前来唱上一曲。
上一页 123 下一页关键字: 内容标签:马书林,戏曲人物,水墨,国家博物馆,,中国,副主任,多年马书林 戏曲人物 水墨 国家博物馆 中国 副主任 多年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