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开始发起的常青藤计划(IVY ART),从北京的中间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再到2016年正式落地天津推出“天津青年艺术周”,从天津美术馆再到今年的滨海美术馆,五年时间,常青藤计划从“一元”走向了“多元”架构。
2014-2017 中国青年艺术家年展海报
2014-2015年,常青藤计划以年展的方式实现对青年艺术生态的横纵向的概貌研究;2016-2017年,年展升级为“天津青年艺术周”,以年展为核心项目,新推出创客项目、青年策展人项目、行走项目等,并将青年策展人项目固定为常态项目,将关注视野拓展至青年策展人群体;2017年,在东疆国际艺术中心落地YAC青年艺术社区项目,打造一个涵盖艺术家创作、驻留、展览、交流等功能的共享社区,实现各个青年艺术子项目间的协同联动,为青年艺术群体提供更多维度的发展助力。
2018 天津青年艺术周 永生市Immortal City
天津滨海美术馆
2018年,常青藤计划迈入了第五年。9月15日,天津青年艺术周永生市Immortal City——常青藤计划2018年度展览在天津滨海美术馆正式拉开帷幕。在四年来发展的经验与思考的基础上,本届年展打破了以往无主题限制的征集模式,以“总策展人(知名策展人)+策展人(青年策展人)”的结构组建策展团队,并通过协商讨论提出核心概念“ImmortalCity永生市”。
开幕式现场 常青藤计划发起人姜大方致辞
由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康剑飞、《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担纲总策展,并邀请中青策展新锐王麟、宋振熙、苏磊为策展人,分别策展“奶嘴乐园”、“神祇重装”、“乡关何处”三个主题版块。
以架上绘画、摄影、动态影像、交互装置、沉浸式艺术、生物艺术、声音视觉、网络艺术、综合媒介等各种形态作品,打造了一场反映快消费、重娱乐时代下的“生活常态”以及背后的价值思考。
策展团队、参展艺术家以及嘉宾合影
在常青藤计划发起人姜大方看来,五周年本身也是一个自我总结的过程,也是真正该建立一个相对比较稳定体系的阶段。对于一家推广青年艺术家机构来说,活下来是最重要的,怎么活着是一个问题。“少说多做”。脚踏实地的活着,然后等待机会的到来。
Q:艺术网
A:姜大方
Q:常青藤开启了第五年的征程,对于这些年的经历您应该也有所回顾?
A:挺感慨的,常青藤计划从2014开始到现在已经5年了,走到今天真的得感谢我身边的每个人,感谢康哥,盛葳,小张哥,天宁等等一群亦师亦友的朋友们的帮助,感谢我们的团队,我的合伙人对我的信任。第一年的回忆是兴奋,也许因为刚回国没有多长时间,介入艺术圈,一切都很新鲜,我说我是来学习的,看看国内青年当代艺术的发展现状。第一年说“去中心化”,总被问到一个外来的机构为什么选择北京。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对于尚在熟悉和学习的过程当中的我们,选择北京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北京聚合了很多艺术项目,更能够有效的、高密度的建立联系,相互认识。
“永生市”常青藤计划2018年展策展团队
左起:《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策展人宋振熙、常青藤计划发起人姜大方、策展人苏磊、王麟、中央美院版画系副教授康剑飞
那时候“青年艺术”是整个行业里边的热词,很多机构都在尝试或者筹划做青年艺术的平台,运用展览推介的形式与艺术家合作。但逐渐的,“同质化”这个问题出现了。于是从第二年,有一个问题被反复的问,那就是“常青藤计划和其他青年艺术项目的不同”。好吧,其实我说过各种版本的答案,哪个是标准答案我也不知道,但是我记得当时我给自己的一个暗示是肯定要变。
常青藤计划2016中国青年艺术家年展开幕 天津美术馆
常青藤计划2016中国青年艺术家年展现场 天津美术馆
在2016年的时候偶然的一个机会,天津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听了我的一次工作汇报,他在会后建议我回到天津来,一是天津缺少这样的当代艺术项目,另外一个原因可能在这边能够获得更大的空间去发展。所以从2016年,我们开始了“天津青年艺术周”,包括常青藤计划的青年艺术家年展项目、青年策展人项目、创客等多个项目的综合活动。还会有一些“行走”项目和与展览探讨主题相关的学术论坛活动等。
Q:落地天津之后对当地产生的影响如何,自身发展有没有达到一个预期的效果?
A:回到天津,我一直在做两个事:一个是给这里的人们介绍当代艺术;一个是模糊地域概念,让更多的艺术资源能够走近天津这个城市。我打骨子里希望这个城市越来越美好,因为这儿是我的家乡。虽然挺辛苦,但是痛并快乐着。
YAC驻留计划
当然,这几年的积累也确实有些收获,无论纵向还是横向都有不错的效果。比如在学术上,常青藤落地天津就已经开始和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天津美术馆建立紧密的联系。去年开始我们在滨海新区也建立了自己的实体YAC青年艺术社区项目。今年常青藤也比较幸运的抓住了一些机会,打通了与文化地产、文化基金的三方紧密合作渠道,未来我们将在本地合作艺术园区等一系列的实体项目,第一个项目在今年第四季度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Q:从北京开始再到天津正式扎根,现在两地发生如何的联动效应?
A:首都新的城市规划考量,让艺术区面临搬迁,不少艺术机构、艺术家都必须要考虑重新安置。天津作为一个离北京只有100公里的城市,其实应该发挥区位优势,让更多北京的机构和艺术家来到我们这边,这也是响应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发展最切实的一次纵向的实践。
常青藤计划2017·青策 “何处不围城”展览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
Q:在年展之外发展的子项目中,青年策展人的挖掘是否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A:青年艺术家这个群体这几年确实得到了很多的关注,可是青年策展人这个群体其实可能更需要机会去实践成长。他们的机会比艺术家少的多,他们可能更需要被关注,另一方面,通过与他们的合作会给机构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所以从2016年开始我们的团队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效果蛮好的,基本现在活跃的这一拨85后策展人,与我们都有过合作。
常青藤计划2017青年策展人项目
“是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不同”
北京798艺术区N3 gallery
和青年策展人或者搞批评的年轻人一起来讨论学术问题的时候,我们发现他们其实有很多项目和想法是需要外力辅助去落地的。他们受困于几点:第一点是资金,这是肯定的;第二点是资源的配置,包括艺术家、场地、媒体等等,这一块可能是我们所擅长的,而我们的痛点恰恰在于“如何突破宏观的田野调查概念”,做一些更有讨论空间、更有学术价值的艺术项目,这就是我们双方合作的契合点。
今年我们年度项目“永生市”展览的板块策展人也正是受益于过往合作的青年策展人,王麟和宋振熙都是通过青策合作所积累的好朋友。
常青藤计划2018年展策展人苏磊、宋振熙、王麟
Q:对如今80、90后一代艺术家的成长,他们在面临刚接触社会和市场潮流,其中的个人疑惑和作品的不确定性,您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A:我自己跟青年艺术家年龄相对比较接近,共同的话题也接近,我接触起来可能更好沟通,这些年我和很多艺术家都成为了好朋友。其实我们在聊天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听他们的问题,一方面也是诉说自己的问题,相互之间是一个沟通和交换意见的过程。对于年轻人创作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会讨论到这个话题,绕不开。这不只是艺术家,同样也困惑着机构。可能在整体的大环境当中,艺术市场正处在波动和调整的时期,对这个行业里的每个身份都是一个挑战。其实大家都是在摸索的路上结伴而行,相互支撑,并不是谁扶持谁,谁依靠谁的关系。因为爱走在一起,彼此陪伴或许是最恰当的对爱的描摹。
常青藤计划2018年展 “奶嘴乐园” 天津滨海美术馆
Q:此次2018年常青藤计划以“永生市”为主题,是一个着眼于探讨“科技、艺术、生活”相互激荡且边界模糊的混合生态,这样的表述和展览现场都是偏向于“新媒体”概念,您如何看待当下的这场潮流?
A:做新媒体的展览跟我们机构自身的特点和商业模式的改变有紧密的关系。过去这几年我们的市场分布在传统架上以外,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市场活动上,包括很多品牌的线下活动,在这一领域里,受我们的客户青睐的创作大部分是新媒体或是跨媒介的。
常青藤计划2018年展 “神祇重装” 天津滨海美术馆
一个展览成功与否,有一个标准一定是观众。能够吸引多少眼球,让观众真的在开幕式以外的时间走进美术馆去消费时间,去欣赏,我认为是一个成功展览重要的考量因素。我相信现在所谓的新媒体展览肯定会更吃香一些,因为交互性更强,而且传播度也更好。
Q:商业合作带动了一批新媒体艺术家的市场,作品的呈现效果和多变性更适合面对这部分市场的需求,您如何看待两者的合作关系?
A:“老一代艺术家”经常会讲艺术跟市场要分开,“商业不是艺术”。但现代社会本身是一个多元的、结构复杂的综合体,将个体彻底的隔离开某一个社会板块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多元化的社会身份。所以,艺术家也一样,没必要回避与商业的并联、合作,实现自我增值的同时也是很好的自我推广手段,这或许也是所谓“新媒体”最大的魅力。
常青藤计划2018年展 “乡关何处” 天津滨海美术馆
Q:常青藤项目其中的关于商业模式的考虑是怎样的?例如资金的供给、资源置换?
A: “商业模式”这事儿真是让我有点难为情,因为我们真是在摸索,一直在调整,但也是慢慢地变得清晰了。我们的输出就三个板块:艺术品、产品(衍生品)、艺术服务。
Q:按照现在的商业模式进行是否可以支撑全部的成本,还可以有盈利继续运作?政府扶持体现在哪里?
A:从微观的角度去谈这个问题,我们想做更好的展览就必须有健康的模式,今年的展览算是一次挺好的尝试。一方面,参展艺术家与作品本身可以实现与商业的合作和转化;另一方面,因为题材和内容的契合,我们也获得了商业品牌的长期赞助支持。
从宏观的角度,常青藤计划是我们机构的灵魂和门面,而正是因为门面的被认可,我们才有了更大的空间去运行我之前提到的其他业务。在资本层面,我们也很开心能在五周年的时候上了一个大台阶,有了更充裕的资金弹药,更重要的是资源,去实现我们想完成的理想。
苏珊·安克 暮光 综合材料 2018
前些日子,我跟朋友聊天做过一个比喻:艺术是什么,在社会里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我说,艺术好像是海里的珊瑚,是动物又像植物,色彩斑斓可是离开海洋就变得枯燥无味。珊瑚必须依附于礁石或者海洋里的地貌,根本没法独立存在。但是,珊瑚是海洋生态重要的组成,它为很多的生物提供了寄居的场所和生长的养分。就像珊瑚一样,艺术可能无法独立存在,可能需要依附于某一个大的载体,但是艺术真的有他奇妙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所在。
施政 余烬 影像装置 2017
一朵小花 张权作品现场
Q:常青藤目前是否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运作模式,来进行持续的轮转?
A:常青藤五周年本身也是一个自我总结的过程,也是真正该建立一个相对比较稳定体系的阶段。按照我现在的设想是两年一个周期,做一次总结性的主题展览。以论坛来带学术线索,每一次展览发布一个主题,围绕着来做各种有意思的子项目,第二年最后来进行一场总结。按照两年的时间周期,也不会把大家搞的太紧张,准备工作能够做的更充分,展览的规模和效果可能会比现在还有一定的提升。
Q:对下一个五年计划是否有一个方向?
A:少说多做!野心说出来是妄言,拭目以待吧。我最近总和康老师说“哥,我会努力的!”。
关键字: 内容标签:青年艺术家,新媒体,常青藤计划,姜大方,,常青藤,艺术家,项目青年艺术家 新媒体 常青藤计划 姜大方 常青藤 艺术家 项目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