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Will_to_Faith:青年艺术家崛起群像中的学院底气_妄念-中国美术学院--可变-创作-美术馆

编辑:邹萍 来源:雅昌网
 
左起:王岩(此次展览策展人)、David(START创始人)、PhillyAdams(萨奇美术

左起: 王岩(此次展览策展人)、David (START创始人)、Philly Adams(萨奇美术馆总监)、项晓炜(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公使衔参赞)、Serenella(英国平行当代艺术创始人)、张颂仁(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姚大钧(国美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

左起: Philly Adams(萨奇美术馆总监)、项晓炜(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公使衔参赞)、王岩(此次展览策展人)

2018年9月12日,《妄念》在英国伦敦萨奇美术馆揭幕,十位/组来自国美跨媒体艺术学院的青年艺术家展示了他们全新创作的十余件绘画、装置及影像作品

  2018年9月12日,西湖边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里,《视觉的诗:面向真实的时间——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与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实验影像展》启幕,汇聚中德59位艺术家68件作品。“何以向新世界问好?”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在此展提出这一命题,而作为呼应,卡塞尔艺术学院院长Joel Baumann 教授则表示“未来是在中国。”并强调:“无论如何,现在站在这里的是年轻的面孔。”

  青年,代表一个时代。

  就在同日(9月12日),英国伦敦,创立于1985年、致力于向新生艺术家提供展示作品的创新平台-萨奇美术馆中,十位/组来自国美跨媒体艺术学院的青年艺术家(朱玺、段官来、王震宇、吴穹&汪洋、王志鹏、孙晓宇、宋戈文、傅冬霆、邵睿璐)展示了他们全新创作的十余件绘画、装置及影像作品,这是一场关于当下的“妄念”,更是一次与未来息息相关的“Will to Faith”,集体群像的海外输出则再次向世界呈现了一份源自学院内部的勃勃生长力,而这种内化的反观同时承载着一种自我赋予的权利解放和冲破各自当下困境的某种乌托邦精神。

《妄念》展览现场(英国伦敦萨奇美术馆)

  此展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萨奇美术馆和START艺术博览会主办,得到了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的大力支持,跨媒体艺术学院博士王岩担任策展人。展览融合东方传统哲思与西方当代文化视野,集中呈现了中国青年艺术家对社会当下的回应、反思与预测。折叠现实与精神世界,领观者游走其中,同时探寻虚妄与执念、身份与权利、政治与信仰等议题。作为一次实践,“妄念”意图挖掘并还原隐含于艺术创作中不可视的信息和精神图景,重新思考艺术的力量。

  认真观察不难发现,这批青年都算得上美院系统的佼佼者:早期就读美院附中,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入跨媒体艺术学院,接触当代艺术后观念发生改变,媒介开始多元,绘画、摄影、实验短片、动画、录像、行为、装置等均涉猎。虽个人创作方向及性质或多或少受导师影响,但就目前来看,影响算不上大,至少能基本形成自己的面貌,且都较为深刻与尖锐。

  在这批学院派青年艺术家的群像中,“个人”自是关键,但毫无疑问,学院底气是项重大的加推器。“学院是他们接受知识和成长的基础平台,所以这些年,中国美术学院和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各种展活动都希望把我们年轻的艺术家带入各种界面锻造并和社会发生关系,以形成他们最终的表达方式。”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认可“学院是一个很大、很好、很重要的平台”,但他同时强调:“我们提倡‘无墙’的学院,故学院并不是终点。”

妄念时间: 2018年9月12—10月24日地点: 英国伦敦 萨奇美术馆 艺术总监:管怀宾   张颂仁策展人:王岩助理策展人:林灿文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萨奇美术馆鸣谢:平行当代艺术(英国)    杭州世通文化艺术策划有限公司

  十人十面,但对生命的关怀与生活的反思殊途同归。

朱玺   被射杀的宇航员    2017    金属    软性灯管   尺寸可变

朱玺    信仰的边界    2017   纸本   圆珠笔   300cmx400cm

  近两年,朱玺的创作都围绕着信仰及个人信仰,但在对每个宗教信仰的解读上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我的作品相对现实政治冲突,更多的是体现人的精神世界。政治是暂时的,人才是永恒的。不同的人群,不同语境下,政治立场都是相对的,可变的。只有人的精神善恶,人的自我探索才贯穿整个历史。”因此,由金属和软性灯管构成的《被射杀的宇航员》采用了较波普的手法,来体现作为科学宗教吉祥物的宇航员—行走在宇宙空间的宇航员被狙击枪射杀(子弹是无法在真空环境中击杀对象的),以体现科学并非看上去那样的美丽,即使彩色灯管下的宇航员形象依然美丽。

段官来      众生相系列—妄念/觊觎/涩难/顺耳   2017    综合材料

  《众生相系列之—顺耳 觊觎 妄念 涩难》系列作品最初只是段官来假期闲暇时间手头画的一批装置小稿,面临毕业时他发现这才是自己想要做的。“感官是最直接的,各个器官传达和接受了我们人类所有信息。我们的情绪,状态等等都会由我们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传达出来,同时也在接收到别人发送的信息。在作品中我想也许能有一些类似的物体相互间的关系能去让观者感受和发现到吧。”他喜欢手作,能不断感受物和物运动的关系,创作过程中有很多可能,而且某方面来看装置比绘画能让人直接面对着物像本身,更直观且具有空间性,也许能触发更多的东西。

王震宇   屠宰手术与塑像   尺寸可变   2017   现场作品录像

  《生命轨迹》则源自王震宇高中学习生物时埋下的种子:“每一个细胞都井然有序的在生活,他们是否会思考?他们为什么存在?他们是在为我工作么?他们和我又是什么关系?他们是我么?(我总觉得自己不太像是他们的集合)对生命本身的一系列问题就开始深深的吸引我。”在他看来,不管是绘画还是装置、现场作品或者是精神性的建筑空间都是对原有信息的拆解,原有的图像、神话故事、文化符号、生活空间等等都拆解成一个个零碎的小片段,审视它(审视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找到这些碎片中间某些隐秘的、还未被发现的联系,展开、扩大。“用自己新的方式将他们组织起来。重构一个新的属于你的体系。”

吴穹&汪洋   途中的大象   单屏影像  尺寸可变   2017  21分45秒

  《途中的大象》是吴穹和汪洋的研究生毕业作品。当时二人正处毕业关卡,一方面想对过去做个总结,一方面也希望将面对未来的迷茫转化成一个影像作品,于是就有了最初创作的契机。影片分成五个章节,展现了三条叙事线,看似互无关联,但背后都有一个关于“人的迁徙”的主题。“人的迁徙”——或者更物理一点说——“人的移动”,正是人类繁衍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宏观上它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程,微观上它也给每一个生命以继续存在的动力。“从这个角度上来思考,影片中展现的关于宇宙/未来、难民/生存,以及在生活的不确定因素中的迷失等等,就是我们对于“人的迁徙”这一主题的回应。”

王志鹏    Mandala    2016     尺寸可变   时长可变

  《MANDALA》完全静默,因为在作者王志鹏看来,作品在视觉上的信息量足够丰富,所以不需要在空气中传播信息。他大二上书法课时,在网上邂逅了分形。“我记得是浏览到了一张‘照片',照片里的物象很像海底的植物,非常的迷人,但又感觉有些奇异,一查究竟,就发现了分形。那段时间有一个基础编程工作坊,主题正巧是‘书法',所以很自然就把两件事情往一块儿想了,分形确实与书法有潜在的联系,就琢磨着怎么把两者结合做一个作品。”分形有一点让他着迷的是与自然的某种交集:“由数学公式生成出的表象仿佛可以看到自然,但又有些距离。看到的总是似是而非,不三不四,不清不楚,也会用一些已知的事物围绕其身上并加以确定,但终究还是其未知的自己。一个客观对象的变化,一个主观对象的变化,相互一作用,都是不能够确定的。”

孙晓宇   山陬海澨   2017 三屏影像 11分钟

  生于山东的孙晓宇擅长多屏影像叙事,其作《山陬海澨》中流露出的抒情式叙事与诗性的表达受导师高世强教授的影响。“影像诗性的表达是审美的风筝线,它可以被放飞的很高很远。”这件作品前期花了一个月时间平衡三屏叙事的表达逻辑,剧本初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和视觉设计,内景拍摄从毛胚房开始装修。比较困难的部分是外景拍摄,拍摄地在嵊山岛,上岛困难,天气不可预测,曾困在岛上无法拍摄,“当然拍摄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非常突然也早已习以为常,拍摄过程中就是享受这种不断闯关的过程,好在大家一起都一同克服了,数个不眠夜的辛劳如今回想起还是如此的浪漫和热血。”在他看来,媒体的多元和科技的发展围绕着日常生活,不断被动接受讯息,轰炸式的信息化逐渐吞噬着自我感官,消解掉敏锐度,这可能是当代人都面临的问题。

宋戈文   彼岸:无桨之舟    2015    木  金属   电机  霓虹灯  灯泡   时间控制器   尺寸可变

  身形高大的宋戈文创作方向是综合材料与动力装置艺术,导师是管怀宾,《彼岸:无桨之舟》算是其正式成名之作。作为知名手工达人,他对“能量与转化”的议题有着持续的热情。某天,他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失足落水,想往岸上游,虽然近在咫尺但是用尽全身力气也游不到岸边,就像宇航员,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无法在空中行走一样,是一种陆地行舟的状态。“创作是需要回馈人性的,我们可以通过它更深刻地了解自我。”于是在寻找技术、造型与美学平衡点的过程中,艺术创作诞生了,属于他的新视觉符号也建立起来。其创作往往从材料本身出发,“我会从一个有趣的现象或是一个动作出发来延伸自己的创作,而非预设一个主题再向着主题的方向进行完善。我关注的是创作中想法的流变过程,而不是需要得到一个有寓意的结果。”

傅冬霆   空间缝合之处    2018    虚拟现实交互程序   投影装置   尺寸可变    2.37m×1.48m

  傅冬霆热衷于打破固有规则,尤其是虚拟与现实世界的边界,并一直对世界上的物理现象感兴趣,常会思考世界是如何构成与运作。随着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商业化的迅速发展,原本抽象化的电子网络空间逐渐形成并且为大众所认知,这也引发了一个全新的问题:从人类诞生以来始终包裹着我们的物质世界与由我们创造并且越来越接近真实世界的电子虚拟世界,这两者在物理空间上是否是完全隔绝的。《光场域》这件作品正是他通过阴影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的某种可能性。“仅仅着眼于虚拟世界自然无可厚非,但现实世界始终都在。”

邵睿璐    不要害怕生或死,你早已见过许多    互动&延时摄影   尺寸可变     无限循环

  而作为邱志杰的弟子,邵睿璐有着典型邱家人做派:执行力强、思考全面且垂直深度尖锐,这次她的展品《不要害怕生或死,你早已见过许多》给人印象极深:画面追求了17世纪荷兰古典静物画视觉效果。由于不满足于仅呈现为一张静止照片,她选择用延时摄影的方式持续拍摄了40天。在这期间,画面中有持续生长的植物;有不断枯萎的鲜花和腐烂的水果;有已经变成尸体残骸的小鹿头骨;有奶奶生前织了一半的毛衣,也有外婆身体里的钢钉(生前骨折时植入,在火化后取出);以及每日更新的报纸和前一日被烧成灰的报纸灰烬等。但这些仍不是这件作品的全部:现场设置了感应装置,当观众远观时,它是一张静止照片;当观众走近时,拍摄了40天的延时摄影开始自动播放;观众离开时,画面又定格下来。

  这是怎样一种创作?既有自身的痕迹,又沉淀大众普世的生死观,既具体细微,又宏大深沉。远远望去,看到的是生死一瞬。而如走进,触发感应开关,才会看到这40天来发生的、也许早已见过无数次的生生死死。

  我们正努力生活过的时代,似乎已经不同。但任何社会都宠爱年轻人,因为他们有活力又有无限可能。

  社会飞速发展,某些现象消失极快,而某些精神却根深蒂固。曾经,艺术圈热衷明星效应,但慢慢地,很多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却有越来越有趣,当然他们的成长之路坎坷:市场、生存、资源、作品能量等,每一个关卡都可以拦住若干人,沿途打怪的一群人,往往到最后会发现同行者愈少。而在此旅途中,学院则带给他们最夯实的庇护与支撑:得到国外深造或参加大展的机会、获得基金支持和画廊关注、来自导师的资源相助等,这会在早期的特殊敏感时期为他们保驾护航。

《妄念》展览现场(英国伦敦萨奇美术馆)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文艺复兴。今天这个时代,艺术被稀释在生活的各个领域,艺术家的创作必须参与到生活中来,当下的青年艺术家更拎得清艺术与生活。他们关注材料运用的综合化及表达的自由度,用特有的方式介入生活,思维敏捷,敢于实验,确能为既有的艺术生态带来更多可能性,这正如“妄念”所指:不矫准任何偏离,也肯定非常规的生命体验。

  故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在2018年开学典礼上如此说:蔡元培先生创建国立艺术院,相信美的心将改变人心。林风眠先生主持艺专十年后,离开学校之际,慨然写下“为艺术战”,他相信艺术的力量。潘天寿先生被批斗后,却寄情山水深处的饮水生涯,他相信历史终会归还艺术的庄严。25年前,肖峰先生坚持将美院更名「中国美术学院」,他相信这所美院代表中国。我们一代人在困难重重中开拓象山校区,王澍老师几乎是无偿地设计了象山建筑,因为我们相信山水才是我们的家园。范景中先生坚持七年,披览兴笔,写下《中华竹韵》,因为他相信艺术史对人心的抚育。毛陈冰只身赴前献血,因为她相信人性的隽远与安好。在这所有的艺术创作和人生抉择的后面,都支撑着对艺术、对人性的真实而又博大的相信。


关键字: 内容标签:萨奇美术馆,妄念,中国美术学院,,可变,创作,美术馆萨奇美术馆 妄念 中国美术学院 可变 创作 美术馆
下一篇:88岁新浪潮老祖母和33岁墨镜小年轻的《脸庞,村庄》_JR-阿涅斯·瓦尔达-脸庞,村庄--纪录片-拍摄-艺术||上一篇:刘洵:实验是为了“打破”_实验艺术--实验-长沙-作品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