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璀璨都市”闪耀卓纳:以香港为门径看尽世界各地的城市_卓纳画廊-香港--璀璨-画廊-作品

编辑:梁侨 来源:雅昌网
 
  近日,卓纳画廊香港空间呈现的、由总监许宇策划的“璀璨都市”在香港引起了不

  近日,卓纳画廊香港空间呈现的、由总监许宇策划的“璀璨都市”在香港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方面,自2018卓纳画廊香港空间开幕以来,举办的几乎都是由卓纳代理的世界知名艺术家的个展,此番统摄在一个宏伟主题下的群展,并且是第一个有亚洲艺术家参展的群展,自然形成了不一样的冲击力;另一方面,此次展览汇集了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陈维、斯坦·道格拉斯(Stan Douglas)、李青、林明弘、戈登·马塔-克拉克(Gordon Matta-Clark)和黄汉明(Ming Wong)的作品,他们来自台湾、新加坡、美国、比利时等各个不同的国家和城市,其作品呈现的跨文化、跨地域的多样性不言而喻,也给香港观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璀璨都市”展览现场

“璀璨都市”展览现场

  “璀璨都市”,这一听上去光鲜亮丽的题目却似乎隐隐透着繁华都市背后的苍凉感。它源于1987年的香港经典流行歌曲《今夜星光灿烂》,由那时红极一时的歌手组合达明一派倾情演绎。“灯光里飞驰,失意的孩子,请看一眼这个光辉都市,再奔驰,心里猜疑,恐怕这个璀璨都市,光辉到此,红黄绿灯驱散,心灵尽处界限,无惧夜风冰冷,车从没有变慢,多荒诞的今晚,城内到处去看,这黑夜,没有终站……”璀璨的城市,城市的人群,几句勾勒,城市的光辉和人的失落、质疑形成了如此强烈的反差。

“璀璨都市”展览现场

“璀璨都市”展览现场

  这首歌流行于香港回归之前,那时的香港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巅峰时期,穿梭于摩天大楼之间,迷醉于灯红酒绿之时,香港的年轻人也免不了产生对未来发展的困惑。“这首歌其实也是90年代以后直到今天,很多作家、评论家研究香港发展的时候经常会引用的文本,我觉得是非常好的素材。这个展览多多少少会讲到作为个体,生存在城市里的个体,个人对城市的主观、感性的反映。”许宇告诉艺术网。

“璀璨都市”展览现场

“璀璨都市”展览现场

  “‘璀璨都市’是卓纳画廊香港空间自开幕以来举办的第一个有亚洲艺术家参与的展览。作为一个国际画廊,对香港来说,我们也是刚到不久的外来者。在我刚到香港的时候,给我触动最大的是这座城市本身,它本身就是最有影响力、最有灵感的素材。所以,当我策划这个展览的时候,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回应了这一点。我希望透过香港这个门径来看一下世界各地城市发展的状况,所以这个展览包含了来自不同国家的7位艺术家,观众可以看到他们各自对不同城市的回应。”

“璀璨都市”展览现场

“璀璨都市”展览现场

  确定“璀璨都市”这一命题之后,在众多艺术家中做出取舍就是一项巨大的考验,参展的7位几乎都是许宇在过去六七年的工作经历中经常会接触到、关注到的艺术家,“在我做调研的时候,我就很清楚他们在做什么,不管是卓纳代理的艺术家抑或亚洲艺术家,我觉得这个展览制造了一种群体效应,就是通过一个人的视角,比较感性地把相关、相近甚至是有高强度对比的作品放在一起。”

卓纳画廊香港空间总监陈轴

卓纳画廊香港空间总监许宇

  在卓纳画廊香港空间的展览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艺术家李青始于2011年的《邻窗》系列,遍及了画廊整个一层的空间。作品结合了从拆迁地搜集而来的老旧木窗框,以及艺术家基于对大型城市在后殖民时代下快速中产阶级化的研究而绘制的油画,其中亦包括上海和香港的图像。艺术家直接在玻璃的背面作画,将两种现实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场景结合在一起以表达经济和身份的迥异,强调真正的事实与矛盾。

李青,《邻窗·胜利》,2017,149 x 108 x 8 cm,木头、金属、树脂玻璃、油画颜料、印花及铝塑板,©李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李青,《邻窗·胜利》,2017,149 x 108 x 8 cm,木头、金属、树脂玻璃、油画颜料、印花及铝塑板,©李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李青,《迷窗·行宫》,2018,212 x 106 x 10 cm,木头、金属、树脂玻璃、油画颜料、丙烯颜料、印花、布料及铝塑板,© 李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李青,《迷窗·行宫》,2018,212 x 106 x 10 cm,木头、金属、树脂玻璃、油画颜料、丙烯颜料、印花、布料及铝塑板,© 李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东京出生、现居于台北的艺术家林明弘在过去十年中,于上海探究这座城市的新商业模式以及近年来因为科技产品和程序的发展而突飞猛进的城市机动性。林明弘为本次展览全新创作的壁画作品《上海永久》(2018)于展厅的一面墙上以网格状重复绘制自行车品牌“永久”(Forever)带有其标志性字体的英文商标。“永久”是一家于1940年在上海成立总部的自行车公司,其本身也被视为怀旧物件的经典。林明弘观察到近年来自行车在中国的复兴,早在2016年就开始了这一系列来反映这一现状,并且预见到如共享单车这样的共享经济在中国的盛行。两架艺术家组装的“永久”牌自行车亦将同时展出,分别以两条上海的街道命名。

林明弘,《上海永久》,2018,丙烯颜料及金箔壁画,380 x 662cm,©林明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林明弘,《上海永久》,2018,丙烯颜料及金箔壁画,380 x 662cm,©林明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加拿大艺术家斯坦·道格拉斯在2017年创作的《停电》系列中设计及安排了一个模拟现代纽约全市断电的场景。这些想像出来的小片段经过精心策划,被安排在当代社会的情境下,也是道格拉斯第二次在纽约取景。这些片段将事实和虚构无缝地交织在一起,使人回忆起过去曾影响城市的事件,例如1977年的停电事故或较近期的飓风桑迪。

斯坦·道格拉斯,《高速公路》,2017,76.2 x 203.2 cm ,第1版(共5版),2AP,© Stan Douglas,图片由卓纳画廊提供2.webp

斯坦·道格拉斯,《高速公路》,2017,76.2 x 203.2 cm ,第1版(共5版),2AP,© Stan Douglas,图片由卓纳画廊提供

  陈维的创作手法与道格拉斯有共通之处,他的作品拍摄了在工作室中搭建的拥有戏剧性灯光的微型场景。陈维对他在北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赛博朋克文学进行重新想像,照片中空无一人的室内或者空荡的街道描绘了城市的荒诞感。这些离奇、超现实的照片是对城市生活的写照,指涉出北京与其自身快速城市化的复杂关系。

陈维,《铁皮》,2015,收藏级喷墨打印,150 x 187.5 cm ,第5版(共6版),2AP,© 陈维,图片由艺术家及大田画廊提供

陈维,《铁皮》,2015,收藏级喷墨打印,150 x 187.5 cm ,第5版(共6版),2AP,© 陈维,图片由艺术家及大田画廊提供

  新加坡艺术家黄汉明的黑白电影《Next Year/ L'Année Prochaine/ 明年》(2016)重新诠释了法国导演亚伦·雷奈在1961年拍摄的《去年在马伦巴》。他同时扮演男女主角,演绎这一对陌生或曾经见面的男女在一家华丽的酒店中的经典相遇。黄汉明在上海旧法租界的不同地点拍摄,包括向电影灵感致意的马里昂巴咖啡馆,和以法国里昂的金头公园(Parc de la Tête d’Or)19世纪的设计为灵感建造的复兴公园 。黄汉明对时间和空间隐晦的操控营造了一种似曾相识的错觉,带领观众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穿梭。影片中艺术家还将自己的片段与原著中的片段结合,因此《Next Year/ L'Année Prochaine/明年》既不是在巴黎也不是在上海,而是存在于一个模糊不清的时空维度之中。

黄汉明,《Next Year LAnnée Prochaine  明年》,2016,单频道录像装置,17分40秒,第3版(共5版),© 黄汉明,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黄汉明,《Next Year LAnnée Prochaine 明年》,2016,单频道录像装置,17分40秒,第3版(共5版),© 黄汉明,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比利时艺术家弗朗西斯·埃利斯的作品《宪法广场,1999年5月22日》 ,拍摄于墨西哥城宪法广场(索卡洛广场)东侧,在黎明的升旗仪式时开始,在黄昏国旗下降时结束。相机追随着旗杆阴影于整个白天的变化,描述了其每小时三度的横向移动,总共三十六度。除了捕捉旗杆阴影仿日晷的天文现象之外,这作品还记录了它的社会功能——当地居民为了摆脱炎热的阳光,整天追随其阴影排成一行。

弗朗西斯·埃利斯,《宪法广场,1999年5月22日》,1999,单屏幕录像投影,12小时,彩色,有声,第1版(共4版),2AP,© Francis Alÿs,图片由卓纳画

弗朗西斯·埃利斯,《宪法广场,1999年5月22日》,1999,单屏幕录像投影,12小时,彩色,有声,第1版(共4版),2AP,© Francis Alÿs,图片由卓纳画

  美国艺术家戈登·马塔-克拉克富开创性的《圆锥交叉》(1975)作品亦将展出。这件作品是为1975年的巴黎双年展创作,是一件反纪念碑式的作品。影片记录了艺术家将巴黎蓬比杜中心附近两座十七世纪待拆建筑切割的过程,当时的蓬比杜中心还是正在建设的全新文化场所 。此外展览还会展出马塔-克拉克标志性的切割系列之一《办公室巴洛克》(1977)的一组照片,均是在艺术家1978年(35岁)去世的前一年中创作的。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将比利时安特惠普的一座无人办公楼的地板锯开一道水滴形的空洞。这些摄影作品和《圆锥交叉》都是艺术家激进地亲身探索和破坏城市建筑的经典之作。

戈登·马塔-克拉克,《圆锥交叉》,1975,银漂法胶片冲印,75.6 x 100.3 cm ,© Gordon Matta-Clark,图片由卓纳画廊提供

戈登·马塔-克拉克,《圆锥交叉》,1975,银漂法胶片冲印,75.6 x 100.3 cm ,© Gordon Matta-Clark,图片由卓纳画廊提供

  将不同国家、地域的艺术家作品捏合到一起,坦白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策展过程中,许宇将不同艺术家的作品的关联做了细致而深入的梳理。“第一个展厅只有李青的作品,因为他更多地在诠释这种记忆,尤其是李青作品中,有几件就是以香港为主体展开的,然后从香港联想到上海,同样都是有殖民、后殖民印记的城市,它们在金融、在文化冲突上面展现出来的印记,在李青的作品里面有很充分的反映。”

一进入卓纳画廊即可看到的李青作品

一进入卓纳画廊即可看到的李青作品

  在李青作品之后,展览内容开始从后殖民的轨迹一直到精细的对比、到个人情感的表达,“像林明弘作品里面关于今天的上海,自行车从七八十年代个人生活的奢侈品,一直到日常不可避免的使用,然后又被地铁、公交、的士这些交通工具所取代,再到近年广受年轻人欢迎的、很潮的组装自行车,以及共享单车的热潮。这勾勒了一条复杂的轨迹,展现了人们日常出行的移动,也表现了一个城市经济命脉的发展。”

“璀璨都市”展览现场

“璀璨都市”展览现场

  从林明弘的耐心而长久的观察,再到比利时艺术家弗朗西斯·埃利斯拍摄的墨西哥城宪法广场,以此为一个典型案例,考量城市人口的分布、城市犯罪以及繁荣背后的相关问题,最后回到艺术家戈登·马塔、陈维对城市建筑肌理的分析。许宇并不想杂乱无章地将作品堆砌或平铺直叙地展示,作品与作品的衔接、内容与内容的呼应,很值得观众细致而缓慢地思考和回味。

“璀璨都市”展览现场

“璀璨都市”展览现场

  “其实在整个展览的策划中,对我来说最难的就是——取舍。也许很多观众会发现,这次的展览其实并没有包括香港艺术家。坦白说,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纠结这个问题,因为展览的灵感就是从香港、从一首香港流行歌曲中获得的,如果没有囊括香港艺术家,似乎是不完整的。但是,我应该选择多少位香港艺术家?到底哪些香港艺术家可以代表香港?我意识到这些对于展览来说,似乎是极为分散注意力的问题。到最后,我思索的答案是——既然我们是一个外来者,本身就是在了解、研究香港艺术生态的过程中,不如把展览香港艺术家的工作放在未来的展览中。”

  许宇希望,“璀璨都市”能够引起很多人的思考,给予很多的启发,这种启发一方面可以贯穿、连接艺术家的创作;另一方面,能够让大家有机会回头看看自己所在的城市或者是所在的社群里面艺术家的工作方法。


关键字: 内容标签:璀璨都市,卓纳画廊,香港,,璀璨,画廊,作品璀璨都市 卓纳画廊 香港 璀璨 画廊 作品
下一篇:韩国“行为艺术之父”李键镛,没想到你是这么的有趣!_佩斯北京-行为艺术--艺术-作品-韩国||上一篇:浙江省刘江艺术研究会成立_书法-教育--艺术-浙江省-研究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