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林延:界限是一堵墙,我愿意两边都看看_宣纸-绘画-您的-创作-展览-记者-画廊

    分类栏目:艺术融合

    条评论

    林延《反映》6x5x3.4m20187月7日至9月1日,“锵锵2018|女性艺术家联展”之林延个展“反映|I

    林延 《反映》  6x5x3.4m 2018

    7月7日至9月1日,“锵锵2018 |女性艺术家联展”之林延个展“反映| Inverted Shadow”在狮語画廊上海空间呈现,这是狮語画廊十周年重要活动之一,“锵锵”是狮語画廊自2011年起为女性艺术家举办的系列群展,今年是Soft Power主题展的第6回。

    上世纪八十年代,林延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追随外公庞薰琹,母亲庞壔的足迹去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深造,多年北京、纽约工作与生活经历,游走在中西文化之间,她试图用作品重识人与自然、记忆与文化的关系,开拓视觉语言带来的自由空间。

    从2005年起,林延运用中国传统绘画中常用的材质——宣纸进行创作,视之为自己的画笔,与中国绘画将宣纸作为载体有所不同,林延融合材料本身的文化意义使之成为创作的主体。

    艺术家 林延

    林延保留宣纸最为原始的状态,以最为简单、纯粹的方式呈现出变化莫测、富有生命力、充满无限可能性的自由精神。她善于运用传统手工纸传递出手工痕迹与内在的力量感,更重要的是,她的创作风格与过程也契合她的生活哲学:一颗自由、宽容的心——“我唯一觉得应该遵循的就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从内心出发,很多都是可以被打破的。”

    建筑也是林延创作的要素,这不仅来自于她从小对于建筑的兴趣:成长于老北京城里,林延熟悉的中国文化和审美习惯仍离不开对于老北京城的记忆。而这些日益消失在我们生活之中的砖、瓦种种元素在林延的作品中常以新的方式再现,林延用一种微妙的方式展示我们自己传统中的现代语境,人与建筑之间脆弱而亲密的关系,也蕴含着艺术家对现今环境变迁、城市化进程的隐忧。

    如果说林延对宣纸的运用,打破了我们对于材料运用的既定想象,而在新作《无言》中,林延试图打破的是对于绘画的固有观看与呈现方式:破坏的精致画轴、重新拼贴后的宣纸成为画面的中心,林延似乎在向观众发问:如果你看到画面不再能称之“画面”,又该如何观看?“我想要一种叛逆和挑战:如果每一样东西都不按常规走,它就会出现一些新的空间和想象”,林延说。

    展览现场-《反映》

    正如她的装置作品《反映》一样,直接对展览现场特殊的空间做出回应:500张宣纸从展厅倾泻而下,与水泥砖、水共同构建了一个颇具当代风格的江南园林之景,正值江南梅雨之季,作品呼应现实江南时景,又吸引观者走入其间亲身体验。这是其2017年创作的“北斗”七星系列之三作品“天玑”的一种延续,但又是对狮語画廊现场下沉式的展览空间一次大胆的尝试,整个展厅变为一个可视、可感知、可游走、可触摸的实验作品。园林自古就是文人心灵之所,在这座宣纸园林曲径通幽之处游园时,不仅是人与自然、情感与记忆的重温及想象,也是一次关乎内心的自我发现与追寻之旅。

    对话林延——

    色彩与形式

    记者:您曾经说过,作品的主题都来自于在中国的短暂停留,本次展览的主题“反映”的灵感是如何而来?

    林延:这几年几乎都是纽约北京呆两三月一换。思考不太随着旅途这么频繁变换了。世界局势又这么令人不安,心里的隐痛无论在哪里都挥之不去,“反映”在我们这一代的记忆中常指是向上级反映情况。那种意识上的局限和与所谓上级的统一的氛围又再次时常感觉到,在一系列以类似阴性词为头的作品题目中,我其实想通过作品为自己找到一个积极的空间。“反映”展中主要以装置作品”反映”为主,是秀美的江南水乡对我在北方做的装置作品北斗七星系列第三颗星”天玑”的清影,也是我对水墨,现代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的反应。

    记者:有哪些是您一直以来在创作中寻找的想要表达的?

    林延:内心。

    林延 返照  宣纸、墨 25x145x10cm 2018

    记者:1994-2004年是您作品的“黑色时期”,强调黑色的层次感,但从2005年开始,您的作品转向以宣纸转为媒质进行绘画雕塑、装置的创作,这种转变在当时有何契机?是突然的想法么?

    林延:不是突然的想法,是一小步带出另一小步慢慢走过来的。白色的层次感同墨分五色的黑色层次一样丰富,我只有用中国的纸可以达到,而且它像墨一样有精神气。从黑到白这个过程,好像从西方到东方的路上找到了栖息之地,虽然形式上转变大,但心理感觉是始终走在一条路上——走到了那个太极终于能容在一个物体里的完美境地。

    记者:从平面绘画转向雕塑、装置,这种转变的难度在哪里?这些变化让您的创作中更为关注哪些方面?

    林延:把绘画当成一个物件是在1986年来美国读研时的第一件作品“沉思”中发生的,但我无法舍弃我喜欢的作品绘画性,比如丰富的色彩与肌理层次。所以一直没有完全走向3D的形式。从1994-2005年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得到思变的启示,搭建结构的绘画与空间结合起来。2005年我开始将绘画的背景材料当作作品主体,2013年我放弃了各种观念与留念,终于能在更广的领域中发挥我喜欢的绘画性和自由的感觉。

    林延 假石(局部) 宣纸、墨  147x72x7cm, 2018

    记者:从油画中丰富的“色彩”体系,转向以黑、白极简的两色创作,这种更纯粹、更直接的色彩的变化意味着什么?是心境上的变化吗?

    林延:也不是。是使语言越来越会言简意骇了。

    记者:您的作品在国内外不同语境中,是否带来不一样的理解和解读?

    林延:从第一反应上想,在看黑、白色调时,我们也许想起来的是水墨画,但对美国观众来说,他们可能想到的是种族,平时用的最多的黑白概念是黑人、白人,这是视觉习惯对于色彩的不同反应,所以艺术的重要性是打破思维惯性,增加视觉经验,增大心理空间。我们虽来自不同的文化环境,因为对不同艺术的欣赏让我们减少了彼此的隔阂。

    观众在空间内体验作品《反映》

    建筑与空间

    记者:从“黑色时期”(1994至2004年间)的《致北京》系列开始,您的作品很早就透露出对于建筑的关注,是出于什么原因?

    林延:我一直对建筑和有设计因素的东西感兴趣,报考美院前,本来想上清华学建筑的。后来每在一个城市居住过,都会在我居住的地方画画房子的写生,视觉记忆中也少不了居住过的城市建筑。90年代从纽约回北京时并不觉得新建筑比老房子现代多少,我当时用传统的建筑因素做作品,实际上是想以新的形式传达我们毁掉的恰恰包含了我们走向现代化时所需要的营养,那个毁灭性的建设时代我就觉得传统的很多东西是现代的,而现代很多东西是落后的。

    记者:您为此次展览展厅量身定做了装置作品《反映》,整个展厅成为一个特别的艺术场域,这件作品创作时如何考虑的?

    林延:作品是北斗七星系列的第三个作品“天玑”的新的延续,这个作品第一次做是在石家庄万营艺术空间,那个空间比这个稍微大一点,但没这么高,有很多天窗,我是为了利用那个天窗构想的作品结构,人在纸的迷宫里面走的话,可以看到一线天,把思绪带出狭窄路径的局限。虽然是同一个作品,但是我创作时会根据在不同的空间做不同的调整,等于再展出时重新再构思、再完成,这次做了很多改动。结构、大小、每张纸的长度都有变化。

    展览现场-作品《反映》

    这回因为进狮语画廊要下台阶引起我的注意,好像是下温泉的台阶,视线重点在地面而不再是仰望了,加上我对江南水乡的热爱,我就有了将画廊变成一片水的想法,水的因素对我来说挺新鲜的,但我可不想模仿园林,脚踏石用的是工地上常见的空心砖,这种工业材料和传统纸有一种呼应,和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关联。正赶上外面不停地下雨,室内这件静谧的水好像是室外自然环境的反映。

    记者:《反映》这件装置作品,宣纸保留下最为原始的状态,很直接的呈现出来。但里面也有些您手工的介入,比如揉捏、褶皱等等,这些如何考虑?

    林延:我大多数用的是皮纸,纤维比较多,毛边的纤维比较长,肌理比较有意思。我喜欢手工感比较强的纸,我自己用手做,细节变化可多样随性,过程很有意思。作品虽大,但观众可在细节中感受到我的“人工服务”;如果机器制作就完全是另外的感觉了。其实和画画一样,这个笔触就是艺术家表现的手法。

    展览现场-作品《反映》

    记者:您希望观众走进整个展览空间后,有什么感受?

    林延:我一直喜欢作品里有一种份量感,这种份量可以说是内在的,用简单的手法、材料传达出来的力量——感染力。艺术家就是这样,有的时候你不知道她画的是什么,但有一种气在里面能感染到你。每个观众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经验会得到不同的感受。

    作品《反映》(局部)

    材料与界限

    记者:宣纸柔软、韧性很强,并且可以持续千年,这种特性是否给您在创作上带来挑战?

    林延:有意思的是,这正是我需要和喜欢的挑战。发现这种材料的独特性有助于我挑战西方绘画传统和中国绘画传统,与西方当代和中国当代艺术也格格不入,不会很快市场化,容我持续地按我自己的节奏慢走边缘路线。

    记者:在制作过程中,宣纸的特性对您最初的创作设想会有影响吗?

    林延:我不站在作品之上指挥,途中作品把我带到哪儿我就去哪儿。创作过程是与纸与空间交流的过程。抛开我的作品形式,我手中的纸本身在不同的环境也在变化,好像也会呼吸,在北方它比较脆、硬,在南方就比较柔软。它虽然看着很薄,很容易被撕破,对我来说,这就是最有意思的特点,也是一种美。它有一种非常宽容的个性,是一种特别随意、自由、生命力强的材料,自己就会和观众交流,南方人对纸并不陌生,非常亲切、熟悉。我带作品来好像带它回家一样。其它各国人会用自己的眼光解读接受它,也丰富了作品的含义。

    作品《反映》(局部)

    记者:这种不确定性是您想要看到的吗?

    林延:我有很明确的细节讲究,虽然看上去是随意撕破的或随意摆的。创作生活中能接受不确定性可以减少很多压力呀,随遇而安。

    记者:宣纸是中国古代书画中必不可少的材质,中国古代书画哲学与精神性的指向,这些是否影响到您的创作?

    林延:不,生活哲学影响我创作。用最少的人工介入,尽可能回归到自然状态,因为纸本身的生命力就给了我们很多东西,我是在背后把它呈现出来,观众直接可以和作品交流。

    艺术家林延在《反映》展览现场

    记者:您的生活哲学是什么?

    林延:我主张简单生活,减少名利物质欲望,增大心理的自由空间。

    记者:您在使用材料上是否有界限?

    林延:我的思维方式是开放的,界限也可转换为引我到另一边去的联接点,它就是一堵墙,我也愿意在墙的两边都看看。

    (本文文字、图片提供/上海狮語画廊  编辑/许柏成)

    作品《反映》(局部)

    作品《反映》(局部)

    作品《反映》(局部)

    “反映”展览现场

    林延 回首 宣纸、墨 30x35x10cm 2018

    林延 无言 宣纸、卷轴  200x85cm 2018

    林延 空城 宣纸、卷轴  150x67cm 2018

    展览信息: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锵锵2018|女性艺术家联展——林延“反映”

    展览时间:2018.7.8 - 2019.9.1

    展览地点:上海狮語画廊,上海徐汇区武康路376号武康庭内

    关键字:宣纸,绘画,您的,创作,展览,记者,画廊,艺术观点争鸣
    内容标签: 宣纸 绘画 您的 创作 展览 记者 画廊 艺术观点争鸣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