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校长们开会,这些艺术教育智囊团们都说了些什么?_国际美术教育大会-校长论坛--学生-传统工艺-设计

编辑:张桂森 来源:雅昌网
 
导言:世界在变动中,艺术在发展中,教育在革新中。在这动态的关系里,美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导言:世界在变动中,艺术在发展中,教育在革新中。在这动态的关系里,美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近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发起的国际美术教育大会拉开序幕,“校长论坛”作为大会的其中一重要环节,在中央美术学院展开了为期两天的思想的激烈碰撞。论坛就活态的传统、技艺的价值、扩展的边界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探讨,来看看来自全球的艺术教改的智囊团们都说了些什么?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说“校长论坛”算不上此次国际美术教育大会规模最大的部分,却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因为校长们需要担任着思想者、设计者、行动者和实验者的多种角色。

   校长论坛的主题是“艺术教育:作为改变世界的力量”。艺术能够改变世界吗?艺术通过什么方式改变世界?从历史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那就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具有文化理想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而推动社会创新。在范迪安看来,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处在变化中的世界,艺术和艺术教育还有什么力量去改变它,这是各位校长首先要思考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弘扬传统与大胆创新的关系。我深知各个美术学院的历史文脉、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学术特色不尽相同,但作为校长,都是一所伟大学院传统的守护者,同时也应该成为新的学院传统的开拓者,如何让传统散发出时代的生机,激发出今天的创新活力,这是校长的使命,而立足自己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需求,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等问题,更需要校长们作出深刻的思考。

   活态的传统

   诚如大会论坛提到的那样,每一个校长都是一所伟大学院传统的守护者,同时也是新的学院传统的开创者。如何将传统的精髓植入青年的内心?如何从传统悠长的学院中激发出创新能力?如何使传统保持活跃的状态,这是每一个校长的使命。

   苏新平:偶遇共振,艺术实践中的活态传统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从艺术实践出发阐释了一个活态的艺术传统如何被践行实现。在苏新平看来,关于活态传统,单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很容易让人感觉到一种表面的矛盾。例如,传统通常意味着千百年来人类文化生活确切的经验,似乎只存在于知识和技艺之中,很难看到它与当下生活的直接关联。然而,传统同时也表现为许多仪式、习俗和思维模式。

“几十年的艺术创作经验,使我意识到艺术家只有在充分理解当代社会语境条件下,通过独特的艺术实践,使固有的传统文化处于激活的状态,才能保持创作能量的分配与精神质量的提升。这一过程是伴随着反复的思考、实验与大量的劳作,尤其是技巧探索,使艺术家基本的视觉治理变得敏锐而赋予弹性。”

在苏新平看来,当艺术家的个人感悟与传统文化发生偶遇时,这种鲜活的打通古今的情绪便瞬间附着到了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脉络中,形成我们所说的文化底气或文化自信,活态的传统在此表现为一种思想感应与创作动机。在当代科技文化加剧渗透的生活情境下,那些神秘而深刻的心灵体验将借助国际美术教育事业的升级与融合,以智慧纽带的方式连接过去和未来,从而建立起应对各种当代问题的人文坐标系。

潘鲁生:如何从设计教育入手活化传统工艺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则从工艺美术领域切入如何活化传统工艺资源的话题?潘鲁生有几个明确的主张:要突出传统工艺教育的当代性,立足传统工艺创新的应用性,体现传统工艺传播的社会性,同时要着眼传统工艺研究的国际性,这些主张是真正意义上把传统工艺活化。

潘鲁生强调,设计教育要破解传统工艺教育下存在的问题,内容方面的转换,历史深厚,如何把历史活化为现在的知识和认知。另一方面在创作形式上的转换,无论是材料、技艺还是艺术规律,国际语言应该要把握深刻的转换度。

设计教育同时也需要探索传统工艺的创新路径。创新路径有四个方面:

1.以设计观念创新转换传统工艺的样式。现在样式在转换过程中照搬较多,但转换的可能探索不够。

2.以设计语言创新转换传统工艺的内涵。传统工艺内涵丰厚,如何把这样的资源和中国设计有机结合,把文化的基础做得更扎实,也非常重要。

3.以设计创意产业创新转化传统工艺产业。通过设计,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将传统工艺资源转化为设计资源的强势。现在有很多资源是浪费的,传统工艺美术无论是教学、研究,还是产业,很多东西大量文化资源是在流失的。

4.以品牌设计创新转化传统工艺代工。传统工艺转化为现代工艺产业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但是大部分是贴牌的,没有自主品牌,如何在下一步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过程中,把品牌做好。

丹尼尔-卡维奇:用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盘活传统

在罗德岛设计学院教务长丹尼尔-卡维奇教授(Daniel Cavicchi)这里,传统与创新有一定界限,如何改变课程,使得艺术教育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并且让传统能够继续下去,使传统能够在社会之中有意义是学院教育当中最为重要的核心。“

2009年,罗德岛设计学院和美国一些机构进行合作了关于树的项目, 在这个项目里,所涉及到一系列历史性课程,还有工作坊,对于所有学科的学生都是开放的,这种跨学科的方式在之前课程设置里并没有提前定义,而是在现场让学生自己来发现他们学科培训与历史、与家具设计有什么关系。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翻译以及技术方面问题,丹尼尔?卡维奇会要求学生写论文,最后做成一个木头的产品

丹尼尔-卡维奇声称这种模式一直在进行,希望能够把不同的课程建立起联系,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甚至有时候会有争论。“真正制作起来也比想象中要复杂,把木头设计成产品,对于木头的历史性阐释也有各种各样的质疑,这个项目也在探索这个物品和过去的一些关系。在历史的研讨课上,学生想像他们周围围绕各种各样的艺术品,并且还在探索这种新的艺术模式,也涉及到不同的制作方式,如制作物品的方式、制作历史的方式。这种制作也是非常复杂的,因为这些学生使用特殊的材料,使用这种历史性的木材和这种时期的材料可以将学习置于时空的背景之下,能够更好地探索这个树的意义。几百年前这个树的栽种以及最终砍倒、烘干、运输,最后成为一个研究对象重生,以及到了这个产品的展览、销售、重新使用。之前学生并没有过这样和木材接触的过程与经历,他们也不知道这个树被砍倒以后木材会发生什么变化,以及最终这个产品被做成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最后,这个项目变得非常开放,因为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包括玻璃、纺织、工业设计、建筑系学生都开放。过去学生可能学习更多是受到这个学科条条框框的限制,现在对于课程设置进行了开放,并且也有不同材料的探索,让学生一起来探索不同材料之间的区别,以及同一种材料可以进行哪些不同的创造。对于木材的使用也可以是一个起点,会有把玻璃如何切入到木头工艺品当中,以及如何把很多木头聚在一起,点一个篝火,燃烧之后的灰烬来做艺术创造,还有纺织学生用木材做衣服。“通过这个例子,如何对于现有教育提出问题,但同时我们也要尊重传统、尊重工艺、尊重学科。我们这个项目现在看来是非常成功的。” 丹尼尔-卡维奇说到。

技艺的价值

美术教育对思想能力、人文教养和造型技巧的培养,形成了一套相对平衡运行的体系,今天这种平衡正在被打破。技艺仅仅是手段吗?技艺中能否生长出思想?观念的更新与技巧的高超能否兼容?应在多大程度上分配理论与实践的比重?这些都是今天的美术教育所亟需解决的问题。

肯-尼尔:原技能和创新循环

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副院长肯-尼尔认为,艺术学院实际上是一个实用的以及哲学性的学院,这不仅是技艺的问题,技能和思想并不是分割的,这是一种原技能。

“说到原技能,我们要进行创新。不管用什么样的媒体,不管是用传统的技能还是用思想的方法,我认为这就是我们的艺术学院要做的事情,这是从我们内心中生发出来的。这样做也好,有一种包容性思想来做整个流程。”

“另外要看一看生产的改变、提高,并且进行一种表征化的表现,这样一种包容性的思想,这样一个原过程是永远不会停止的重复的过程。不会停止是因为我们应该经常进行创造,并且进行包容性的发现,可以进行一个想像,之后再次创造,这样的过程就流动起来。这样一个原技能创造性的思想是当代非常重要的技能,它也是我们哲学之中的实用性的子集,这应该在我们课程的核心。” 肯-尼尔说到。

杨冬江:价值引领与学术创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透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迄今在清华大学设立了八个校级研究中心。2000年,成立了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同时还有张仃艺术研究中心、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近几年与国际上很多机构展开合作,成立了清华大学益童全球创新中心,和阿里巴巴合作的交互体验联合实验室,还有终身学习实验室和未来实验室。其中,终身实验室和乐高一起合作,是一个国际化、跨学科、交叉的教育和研究机构,把创新设计和高新技术诸多领域的一些知识与动手实践相结合,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群体展开创新的实践活动

杨冬江提到,进入综合大学以后,和其他院系,包括建筑学院、生命学院、材料学院都有非常多的交叉课程。今年成立了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主要聚焦科学技术、人文艺术的交叉研究,探索人机物融合协调发展,专注于未来人居、医疗健康、工业智能制造、情感计算与新一代交互设计等等,希望在更多领域展开一些科学探索。

“我们老师分别成立32个研究所,以老师自身研究方向成立研究所展开多方面的探索。利用清华跨学科优势,除了培养自己本科生、硕士生之外,面向清华计算机系、生命学院很多院系学生开展信息艺术交叉学科项目、工业设计设计二学位项目等,交叉学科是我们和计算机学院、新闻学院联合培养的信息艺术方面的人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价值的塑造是我们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价值的塑造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希望对学生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我们也是在这个方向上进行着我们自身的努力。” 杨冬江说到。

克劳迪奥-洛卡:如何去认知,输出文化的价值

来自佛罗伦萨美术学院院长克劳迪奥-洛卡提到,今天的院校和大学不应该只是简单的传授技能,“在我看来在如何做之前应该先发展如何去知道、如何去认识。”在克劳迪奥?洛卡看来,发展知的能力是要建立在对于身份本源的认知,并且能够将这份认知保留在不同的一面,“我们应当培养我们的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谁,并可以让他们从自己的智能手机所创造的虚拟现实中走出来。因为那是整个人类世界的扁平化,是一种极致的孤独,那种虚拟的超链接和与陌生人的社交关系,掩藏了在我们DNA中存在的人类的真实需求。我们是群居的社会动物,我们在这样的关系中完成自我的认知,他们所缺乏的正是在自己真正身份中的自我认知,他们为自己找寻社群的代理身份,尽管时刻处在网络之中,但他们在真正沟通之中是缺席的。”

“基于多方面的见闻,可以断言我们正在生产一支无知的大军,他们在技术、专业技能上非常完备,但完全不知道他周遭的事物,更不感兴趣那些无意的获得。我们的青年学生无疑在技术层面是非常强大的,我说的是一个在数字生态环境下所孕育出来的一代,我们并没有基于认知对学生给予足够的培养,我指的是培养基于自己的想象力去重组、去创造新世界的能力。如果他们不在认知层面弄清自己的身份位置,将在更广大的知识和信息的获得过程中时刻处于被动。”克劳迪奥-洛卡说到。

克劳迪奥-洛卡还认为,在过多视觉刺激中,事实上并没有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是在不断地重复自己曾经所见,更无能为力合成新的视觉成果。“我们应该不断地强化正确的教学方法论,让学生沉浸在一个真正的文化语境中,一个不断变化中的语境,但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一定是基于某种文化的传播和文化的凝聚,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身份化的文化。”

扩展的边界

随着全球资讯和资源的共享,频繁的国际旅行,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高流动性和多文化背景,科技进步对日常生活的巨大影响,正在深刻地改变美术教育的格局,并带来其边界的扩展。教育者和学习者都需要在这样的动态过程中重新定义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

凯伦-沃斯:共享时代就是没有边界

在明尼阿波利斯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凯伦-沃斯看来,互联网的时代,共享是教学和交流很重要的一种形式,现今学校的一些重要项目都通过这样的路径来实现。明尼阿波利斯艺术设计学院有些基于互联网的硕士项目。有一些人工作非常忙,他们想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且能够应用他们的技能去改变世界。

“虽然我们学校在明尼阿波利斯,但是师生都来自全球各地,大多数学生都在艺术和设计或者商业工程、通信方面有了本科学位,这些大多数课程都是基于项目的,可以看到他们的理论和工具是如何在应用的。大多数人都会在一个领域先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发现他们的工作其实和他们的价值观并不符合,他们想要有更多能力并且学习更多的技能来让整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所以他们会分享他们之前的工作积累的知识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个项目是完全在线的,所以会让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科的人都能在一个在线平台上学习并且使用相应工具,并且有在线会议,邀请一些可持续设计方面的领袖进行演讲,之后很多在线的网络会有去社交媒体分享的机遇,通过这些博客,学生之间相互建立联系,并且参加一些国际性会议。” 凯伦-沃斯说到。

明尼阿波利斯艺术设计学院用地图展示了这些人的项目都在哪里,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和项目融合,接触更多的思维方式和案例,凯伦-沃斯说人们需要更好地了解到真正好的方案是什么样子的,并且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解决现在全球最大的挑战。设计师和创意思考者就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并且找到这种平衡,需要下一代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能够做成这样。

汪大伟:艺术教育和城市的共生

另一边,上海美术学院做了类似的尝试。2011年,上海美术学院和美国公共艺术杂志共同联合发起了一个公共艺术论坛,同时也做了一个全球公共艺术评奖活动。到2017年时,已经举行了三次论坛和三次评奖,在这个论坛上,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说他们始终确立艺术如何参与地方城市的概念,公共艺术如何能够介入生活,介入空间,介入生活中各种其他方法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困难,用艺术的方式和语言加以解决。所以论坛还建立了一个国际公共艺术研究员的学会,同时还建立了一个国际公共艺术研究的智库,聚集了全球七个地区35个国家的47位研究员,组成了一个研究员智库,探索一种机制,即国际协同的工作机制。

汪大伟还提到,上海将要建设一个全新的吴淞,上海美院将进驻这个小区,希望通过美术学院构建艺术产业链和艺术生态链,以及形成国际艺术家的居住地、国际艺术资源的集聚地以及国际艺术人才的孵化地。“我们将不断在国际合作办学道路上,将依托校园文化与都市工业文化共存、相融的全新小区,打造世界美术教育的共享平台。我们还推进了‘原地留学’计划,也就是说建设艺术家的驻地中心、合作院校的研究中心、艺术经济与金融的研究中心、艺术产业服务中心以及双赢协同机制,共建学科交叉、产业融合的世界美术教育相互交融的新窗口。”

罗斯-哈里:所有学校都应该是艺术院校

    

新南威尔士大学美术学院则把他们的重心放在了和科技的结合上。新南威尔士大学美术学院的其中一个研究院甚至是专门用来研究视觉3D化和机器人的领域。新南威尔士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罗斯-哈里(Ross Harley)提到:“我们学校的创始人提出一个口号‘所有学校都应该是艺术院校。’在我们学校,鼓励一些前沿的方式来探索艺术和设计的创造和了解,这会影响到我们的社会技术和文化问题,很多发言人都提出了现在世界面临的一些问题,相信这些批判性的有趣的艺术和设计方案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很多艺术家和设计师都不能够用他们的专业或领域来进行定义了,而是应该用他们在艺术与设计不同领域之间实践的流动性来对他们进行定义。所以我们希望能够给艺术家和设计师的教育当中提供创新型、创意型的时间,并且是跨学科式的研究。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思考大学和艺术设计院校现在是实验的平台,以及对每天日常生活重新想像的一个平台。”罗斯-哈里说到。

结语:在为期两天的“校长论坛”的结束之际,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感慨到,能够在圆桌上形成这样一次难得的聚会,必然是要面向未来的,面向未来就要建立更加多种形式的校际合作。“非常高兴我们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形成了一个新的协议方案,即要面向未来开展更加能够让我们青年学生得到有收获的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把校际合作的关系提到新的高度。此外,我也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艺术学院等进行很多很好的交流。总而言之,相信这个平台应该能够继续发展下去,在座的各位院长也都有非常高的管理能力,如果哪位院长愿意在明年或什么时候也来把北京的圆桌在其他地方举办,也不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我们这次在选择大会用水时选择的是珠穆朗玛,是世界的高峰,同时无论是从事艺术的创作,还是从事艺术的教育,都应该向高峰攀登。”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美术教育大会,校长论坛,,学生,传统工艺,设计中央美术学院 国际美术教育大会 校长论坛 学生 传统工艺 设计
下一篇:中国绘画“新旧”考记_中国新绘画-李大钧--艺术-中国画-自己的||上一篇:“和光·同尘”何多苓师友展即将启幕_成都·红美术馆-和光·同尘-何多苓--绘画-画面-人物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