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
2018年10月26日下午,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的展览“十面埋伏——另一种社会视觉的介入”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开幕式。此次展览由俞可、冯博一联合策展,参展的十位艺术家为陈界仁、陈文骥、丁乙、缪晓春、宋冬、徐冰、尹秀珍、张大力、张恩利、张晓刚。在过去近两年的展览筹备中,两位策展人都深入重庆的社区以及各种文化现场进行了调研活动,并在展览中提供一种社会视觉的切入点,让观众在空间场域中看到这些艺术家鲜活的个人案例,以及作为个体和社会关系文化处境以及大的国际视野下的探索。
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十位具有重量级水平艺术家的群展,庞茂琨作为院长表示,这些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重要艺术家的作品此前无论是在课堂还是书本当中都是经常出现的,在川美举办这样一场展览是很有必要的,老师和学生获得了近距离学习观摩的机会。川美是一个强调创新的学校,‘十面埋伏’的概念中有一种‘山外有山’的感觉,也希望通过观看展览,从这些艺术家的创作中看到什么样的艺术是优秀的。”
张恩利、尹秀珍、李旭在现场
庞茂琨、罗中立、张晓刚在现场
批评家殷双喜在现场
孙振华、庞茂琨、俞可、张大力在现场
批评家孙振华接受采访
本次展览策展人俞可表示,作为展览的组织者而言每一场展览都具有挑战性。就“十面埋伏”而言,如何呈现以往在艺术史中非常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构成现实世界和未来世界的关系,找到关于现场,艺术与社会,与公共空间的逻辑关系,并为观众提供一种如何再认识这些功成名就艺术家的观看视角,如何解决视觉文化所面对的处境,真正意义上的与社会、城市、社区产生交互,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一场展览应该是发射性,外延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碰撞的,而非是传统意义上的把艺术悬挂在高空中作为审美对象或是权力话语。这十位艺术家都从各自的角度参与到了艺术史的写作现场,那么这些个案构建出的文化和社会的现场具有何种关系?是值得去探讨的内容,也希望观众能够从这些社会生活、文化认识的不同出发点中获得启发。”
正是这种经验之外的展览切入角度在重庆此前是没有的,俞可才想要从这个点进行尝试。如何以艺术来建构城市和社区现实之间的关系,观众需要怎样的互动和体验,作为策展人如何去实现周遭的关于视觉艺术的体验和让一场展览更加的亲近,并且在未来提供一些值得推敲和思考的出发点?让展厅中的作品与空间发生关系,并且引导观众在经验之外对作品和艺术家的工作方法,创作态度产生兴趣,对此策展人不断的在琢磨和研究,并试图从每一个细节中进行引导。“不要让交流和相遇时成为空洞抽象的话语,而应该制造和渲染一个富有感染力的环境。让作品在场域中生效,当观众来回穿梭于空间中,理解艺术家的作品和空间形成的关系,在作品面前驻足,联想,思考,在一定的范围内找到属于自己认识的再创造和再体验,那么这场展览就变得有点儿意思了,也达到了我们的诉求。”
所谓“十面埋伏”,另一位策展人冯博一谈到,更多的是从展览中看到这些在各自从事艺术媒介中比较成功的艺术家们的潜伏、坚守和不断前进探索的态度。“十位艺术家本次所展示的作品相对比较充分,每一位艺术家展示了3到10件创作,涵盖绘画、影像、雕塑、装置、新媒体。考虑到川美具有绘画方面的优势,这次选择的绘画作品稍微多一些,也都是艺术家的代表性创作。展览的副标题‘社会介入’,体现出了艺术家的创作态度、观念和立场与中国现实社会密切相关。像张晓刚更多的是通过家庭,宋冬早期段视频中的在地性,以及个人家庭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都有所体现。‘埋伏’下面的行动就是冲锋,这些艺术家在现在,仍然是具有爆发力的。”
张晓刚作品
艺术家张晓刚表示,这次展览策展人花费了很多精力,是一场用心的展览,精选的十位艺术家也都极具代表性。“艺术和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很大、很严肃的命题,艺术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行为,艺术家都是从个人出发切入艺术或是社会。在这个展览中你能看到每一位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对社会的观察体验都不一样。‘十面埋伏’中有艺术行业的危机,有个人的危机,也有社会的危机。通过时间概念,让观众看到艺术家对待时间不同的态度和方式,与此同时,也是对某种价值的把握和呈现。”
根据空间线索,缪晓春的两件影像作品被安排在了美术馆入口处和展厅入口处。
艺术家缪晓春通过两件影像动画作品《从头再来》和《无始无终》用电脑三维软件虚拟出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绘画的演绎,在他看来,“十面埋伏”就像是伏击在某处的士兵,等待着干些什么事情。
张大力《 雕塑》 汉白玉
对于此次的参展雕塑作品,艺术家张大力表示和自己过去的创作是有关系的。“我一直把平民的形象用在雕塑上,这组作品的材质是汉白玉,用如此珍贵的材料雕塑普通人,正是作品的意义所在。我认为每一位个体都是重要的,普通人与帝王、英雄并无差异,生命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观众驻足在丁乙作品前
丁乙手稿
考虑到美术馆以及与美院学生之间的交流,艺术家丁乙为本次展览所带来的是近几年的创作,包括纸上和布上的作品,立体的展示了艺术家的创作方法。“本次参展的十位艺术家都在各自的领域中沉淀多年,并且在艺术创作中不断进行拓展。所有的艺术家实际上都有自己系统的工作方法,就像抽象符号的作品我已经进行了三十年。从展览的作品中,观众可以看到艺术家在使用不同媒介语言来表述艺术的持续性和深入的转换,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无论社会潮流如何变迁,这些艺术家都在自己的语言系统中坚守着一方阵地。”
陈文骥作品
陈文骥作品
张恩利作品
陈界仁 《中空之地》
尹秀珍 《Seven》2017
观众观看宋冬作品
徐冰作品《蜻蜓之眼》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致辞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在致辞中表示四川美院有着积极介入社会的传统,在艺术生态越发丰富的当下,四川美院与社会沟通、与外力相互作用是现在教学需要面对的且必须尝试的。“‘十面埋伏’这一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和艺术史写作的个案展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案例,即通过学术展览和优秀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和借鉴,反过来促进学院教育改革和青年艺术家的孵化,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当代鲜活的视觉实验展示,可以凸显艺术和城市空间联动的意义,同时也可以有效的搭建起艺术走向公众的桥梁。”
冯博一作为策展人之一致辞
冯博一作为策展人之一在开幕式上讲到这次挑选了十位资深的艺术家,大概都是从八十年代开始活跃到现在,他们以多种媒介在四川美术馆呈现了这次展览。“他们的特点之一是多年来不断试验;其二是他们一直在坚守,一直坚持创作的立场和态度,以及对当代社会的敏感,导致了他们在媒介使用上的不断变化。而这种变化是与个人、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样通过这次展览让这些艺术家们的经验、创作方式为川美的学生提供一种参照,也是这次展览我的一个初衷和目的。”
艺术家张晓刚致辞
艺术家张晓刚在开幕式致辞中说到这次展览也是母校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艺术是有从个人行为转变为公共行为的过程,这种转换有的艺术用很短时间,有的艺术家也许要一辈子。展览的十位艺术家都是老艺术家,他们都用了几十年时间挖掘自己,活跃至今也说明他们转换的方式很成功,所以这次展览无论对艺术家个人还是四川美院都十分有意义。”
同时,此展览在重庆星星艺术空间也设有展场,主题为“十面埋伏——实验影像计划”。此次重庆高科集团星图文化传媒团队与冯博一、俞可基于重庆的文化生态而规划的展览,意图在一个开放的城市现实中来隐喻艺术所涉及人们生活的可能性,并试图触及我们关于城市生活的想象,以及对所面向的未来城市中的各种思考,展览将展出徐冰的影像作品《蜻蜓之眼》和缪晓春的三维影像动画,并为徐冰的故事长片《蜻蜓之眼》专门设立了与观众互动的展场;为了使艺术家缪晓春的三维影像作品更好地与观众互动,有意地搭建了多层次的展示空间。星星艺术空间也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展场互相呼应,共同呈现展览的主题。
据悉,此次展览持续至11月26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另一种社会视觉的介入,十面埋伏,俞可,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艺术,社会,观众另一种社会视觉的介入 十面埋伏 俞可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艺术 社会 观众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