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塑造”WORKSHAOP现场
"2018中国·西安美术学院国际雕塑工作室”中外专家和部分西安美院师生合影
导语:在布满雕塑作品的包豪斯风格空间内,散落着二十多位来自欧美和亚洲不同国家的创作者,他们面对两位模特,建构着自己的艺术世界。有的在凝神思索,有的与同伴低语,有的正在进行塑造……不时有进来观摩与交流的学生,洋溢轻松自由气氛。这是9月份“流动的塑造——2018中国·西安美术学院国际雕塑工作室”WORKSHOP现场,这些创作者是来自全球不同的艺术院校雕塑专业的教授专家们,他们用最古老的塑造手段在进行自我精神和个性的演绎与表达,刻意避免掉了同质化。
“流动的塑造——2018中国·西安美术学院国际雕塑工作室”活动自2018年9月19日至28日共进行10天,内容包括“国际雕塑工作室”、“国际雕塑论坛”、“雕塑专业课程单元”三个板块,从创作实践、理论梳理、反哺教学等角度展开较为全面的学术研讨,促进中外艺术高校教学经验与学术成果的交流;推动雕塑艺术的创作与研究;展示各国文化艺术的当代性及艺术家各自持之以恒的追求与贡献;建立国际化、高水平、开放性的中外文化艺术对话与学术交流平台。
这场雕塑界的国际对话是西安美院关于雕塑理想的又一行动,回望曾经的十天,值得纪念。从这些一流的雕塑创作者和教育者中,可以非常清晰了解到目前全球雕塑教育现状和需要推进的改革内容,以及众人对雕塑界未来的期许与追求。
在“流动的塑造”进行当中,艺术网探班了创作现场、见证了论坛交锋、访谈了中外专家,提炼出关于国际雕塑教学的几个方向和问题。
相关链接:【直播回放】流动的塑造 东西方雕塑创作和教学探讨
“国际雕塑论坛”现场
工作室创作和研讨现场
历史的回顾:中国现代雕塑教育发展脉络
在正式进入话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我国有数千年历史的雕塑艺术现代教育的大致发展脉络。
在9月28日下午的论坛现场,天津美院的景育民教授发表了题为《再塑造》的文章。其中梳理了中国现当代雕塑教育发展史,现借鉴其观点。
景教授认为现代雕塑史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启蒙时期,其次是第一次开放时期,再次是第二次开放时期。启蒙时期是在上世纪初叶,中国部分青年到西方法国等地学习,由于我们当时是半殖民地国家,被动融入、接受西方的一些雕塑理念,中国当时处于农耕文明时期,对于现代雕塑是启蒙阶段;第二个时期在1949年以后,新中国主要是向前苏联学习雕塑艺术,包括在他们的艺术形态影响下,我们崇尚回归现实和回归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方式。这种情况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第二次开放时期就是上世纪80年代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真正开始当代雕塑的破冰之旅。
随着当代艺术在中国的不断落地,中国部分艺术家也开始探讨关于当代艺术如何和本土文化和东西方结合,建立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以及我们中国当代雕塑走向问题。
“咱们国家的雕塑美术教育基本上是两条线:一是从欧洲、从法国这条线上来的,另外是苏联这一条线上来的”,西安美院雕塑系主任王志刚十分清晰国内雕塑教育的过去与现状,他告诉艺术网:中国的美术学院从最早的留学生带来法国美院那一套传统,到了后来解放以后用苏联的方法,一直到现在虽然在不停地随着时代改革,但是基本上还是沿用苏联的那套体制。
上一页 123 下一页关键字: 内容标签:流动的塑造,西安美院,国际雕塑工作室,,塑造,苏联,时期流动的塑造 西安美院 国际雕塑工作室 塑造 苏联 时期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