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谭平
回国后20多年的工作中,谭平常常称自己处于一个“业余画家”的状态。这是他所身兼的职位决定的,繁忙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使他只能抽出有限的业余时间画画,有时甚至连睡觉都是奢侈。接受我们采访的当天,谭平刚刚从另外一个工作现场赶过来,采访前我们看作品的十多分钟里,他短暂地在沙发上休息了一会儿。据说,头一天晚上,他凌晨2点多才睡。这样的工作方式反倒使绘画成为一种有效的调节剂,使他不再执着去追求绘画所要达到的结果,而享受创作过程带来的愉悦。
谭平的“抽象绘画”是通过一次次业余时间“覆盖画面”的行为完成的,在每一次用颜料覆盖画面的时间里,他可以完全忘掉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这一行为中,当灵感闪现,在短暂的十多分钟创作的时间里,激情全部倾注于画面上。对谭平而言,绘画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在依据多年来积累的艺术自身规律的同时,又依照本能欲望的驱使,使创造力得到爆发。这使他的艺术创作一直保持着一种未完成和重新开始的持续状态。
2018年9月1日,站台中国《谭平1993:两个模数的开始》展览现场
在长达40多年的艺术创作中,谭平的艺术创作始终在一种感性与理性的碰撞,西方与东方艺术的交织,以及抽象的情感与形式中找寻生命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属于个人的平衡点,这形成了谭平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创作方法。
感性与理性的碰撞 源于计划之外的“偶然”
从小喜欢绘画的谭平,对于何时喜欢乱涂乱画已经没有了记忆,画画儿于他而言是生活中的必需品。
从十多岁开始拿起画笔跟着老师学习素描、到处写生,到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真正开始系统地学习绘画,到后来去到德国留学,回国担任美院设计系院长,教学的艰巨任务使他被迫成为一个“业余画家”。经历过严格与扎实的学院训练,在艺术道路上百转千回,几十年过去了,那种出于本能而画的冲动却一直都没有变,这也许是谭平与生俱来的优秀的艺术感觉。使他不必强调在题材上的深刻化,只是观看他的作品本身,就足以带给人足够的艺术享受。
谭平1987年创作的以“鸟”为素材的铜版画 36 x 29 cm 1987
往往这种享受是由计划之外的偶然带来的。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谭平留校任教,那时他主要的兴趣是版画语言的形式探索。1987-1988年间,他连续创作了一系列“鱼”、“鸟”题材的铜版画作品,在一次尝试以“鸟”作为铜版画题材,探索“极少”可能性的创作中,他经历了一次“偶然”,他把形象做好后,就腐蚀铜版。铜版腐蚀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他却把铜版放进酸水后就干别的事去了,几个小时后才想起这回事,再到腐蚀的现场,直见盐酸上面冒着黄烟,像烧开的水,他赶紧套上皮手套,把版拿出来,铜版早已腐蚀坏了。但是坏铜版的效果很使他惊奇,原来的画面还留着,腐蚀坏的地方却像古董和石片,抽象的痕迹和具象的部分交织在一起,有一种说不出的沧桑,异常好看。从那一刻起,他觉得画什么并不重要,腐蚀的痕迹和边沿的形状反而是重要的,它们占有的空间更多。这一步,帮助谭平从具象跨到了抽象。
《矿工》系列 铜版画 30.5 x 41 cm 1984
这是谭平早期创作的一个代表,作品已经抛弃了对题材本身的关注,而开始注重艺术形式的探索。
也是从这时开始,建立了之后谭平创作方法的雏形:在技术上设定“创作的规则/方法”,却不去预设每次创作的结果,他尝试在有限的掌控中去创造出无限的可能,使“形式有自己的生命。”
这与其版画系出身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版画的创作逻辑是在创作之前预设结果,制完版再印刷,直到实现之前预想好的那个结果,再在最后达到复制的目的。在谭平的创作中,既很好地借鉴了版画创作的这一过程,但又打破了对结果本身的追求。
《时间》 装置 40 x 1000 cm (22 件) 1993
这是谭平德国研究生时期的毕业作品,从这件作品开始,谭平的创作开始走向空间,并加入时间的概念。谭平采用极少主义的风格,并将东方“禅”的思想加入到作品创作的思考中。这是其创作的转折点,也是开始思考属于“自我”的艺术。
留学德国 东西方艺术的交织中寻找“自我”
1989年,谭平获得联邦德国文化交流奖学金(DAAD),赴德国学习,在德国就读于柏林艺术大学自由绘画系,攻读硕士学位。他在艺术上的发展与德国学习的经验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虽然出国前后的艺术仍能看到某种连续性,但这之后其艺术更上了一个台阶。
这是其艺术创作上的转折点,对他而言,这段时间的学习并非帮助他在绘画语言或技法上得到了具体的提高,而是真正开始思考艺术究竟是什么?如果在此之前的学院学习经历,其艺术创作还能看到博物馆、美术史大师的痕迹,这时他真正开始建立起属于个人创作的特点:作品变得观念了,但依旧没有脱离对形式的探索。
谭平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好学生”,去德国之前,来自传统的、中国的艺术教育对他的创作带来了很深的影响。去了德国之后,这个“好学生”的标签更明显:老师如何指导,他便如何画。什么是“好画”的结果,都是从画册以及原作的观看上得到的经验,却缺乏在过程中的属于“自我”的思考。
去到德国,谭平在国内已经打下了足够好的基础,但他的老师却不这么认为。当时的素描课有三个学分,第一个学分谭平按照自己原来的画法画,老师看了一眼没说什么,只是在结业时签了字,算是完成了作业;第二个学分是画动态,谭平学了一些罗丹的人物速写,老师说感觉是在画德加?还是给签了字;第三个学分是“表达”,也就是画人体,模特儿10分钟换一个动作,这是谭平的强项,但老师看了谭平的画,说你这是雷诺阿,你看看别的同学。谭平发现它们画的都是自己的东西:或是扭曲的体块,或是运动的线条,都不是具体的人体,模特儿只是提供了“表达”的意念。
《时间》 40x1000cm 装置 1993年
这使谭平开始思索究竟什么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是对某位大师风格的模仿,而是拥有自己的创造性。一直以来,谭平的创作都是出于一种自觉,或者下意识的描绘,不知不觉中,看过的形象便凭着感觉进入到其作品中,作品虽然出自谭平之手,却不是源于谭平,而是属于他人的“二手经验”。
谭平所在的系叫自由绘画,老师经常问他们的一个问题:你要表达什么?你的问题是什么?你要用什么方式去表达。在此之前,谭平的创作方式是首先选择创作的媒介,再思考应该表达的问题。他开始理解,要表达一个圆的东西,不是非要用油画画出来,拍一张照片就可以了。
刚刚回国的谭平,面对和自己曾经一样过于注重技术性,却不知道艺术的生命在哪儿的学生,谭平尝试在教学上创新。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创作的“生命性”,他做了自己的一件行为影像《呼吸》,作品拍摄的是一个肚皮,随着呼吸不断地扩张、收缩的过程。这样一呼一吸过程遵循着一种规律,而这种规律恐怕是所有规律中最自然的,它既受控于人,又不受控于人,在持续性的反复运动过程中,获得了生命。
这样一件“教学用”的作品,在不经意间指向了谭平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运动的、行为的、持续的,从而获得生命的过程。
《覆盖》 影像 静帧 2013
抽象的情感与形式平衡 在过程中延伸出生命
在谭平迄今为止最具代表性的“抽象”绘画中,是其创作方法在绘画过程中的内化,我们看到了“行为式”的方式,在一遍一遍覆盖画面的过程中,谭平始终保持着一种规律的运动过程,像呼吸一样,一直持续有度,从中延伸出生命。
谭平从德国回来两年后,被调去组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不仅要从事教学,还要从事管理的工作。这使得谭平一下子变得忙碌起来。除了工作,日常的事务几乎占据了他全部的私人时间,完全是一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他的角色,也从一个专业画家转变成一个教育管理者。在那段痛苦的适应这个角色的过程中,谭平开始学会心平气和地做一个“业余画家”。一方面这决定了他只能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完成画面,另一方面绘画本身亦给他带来前所未有的愉悦,使他找回曾经的那份初心。
《素描》 木炭条 谭平 79x109cm 2014
在这件作品中,谭平在规定的每两分钟完成一幅素描,但画面的结果却没有提前预设,完成后作品的呈现也是不确定的。
当一幅画开始之初,他从不设定任何具体“任务”,也不要求自己画一张好画,只给自己限定一个时间。比如素描必须在两分钟之内、 绘画在十分钟之内完成。此时他全身心投入其中,在限定的时间内将绘画过程中生发的心理状态尽可能贴切地呈现出来。画作结果若不满意,下次重新再来。因此,每一次“覆盖”画面的过程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与享受。
这种“业余的状态”使他开始不那么注重绘画的结果,而更能沉浸于绘画的快乐中,多年的技法积累在此时既成为他创作的辅助,又成为他对抗的对象,创作永远处在反复寻找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平衡过程中······
《无题》 套色木刻 82 x 114cm 2005
谭平抽象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线”、“圆”,在视觉效果上显示出秩序与严谨,于观看者而言,这些画面似乎都是抽象的,但在谭平创作过程中,这些却是非常真实且具体的情感。谭平画面中的“圆”便是来自2005年其父亲患癌症的经历,这些圆圈的“原型”是对癌细胞形式上的转换。
设计系的任教也带给谭平创作另一个新的思考:在建筑设计领域里有一个“模数”的概念,这是为了实现建筑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使不同材料、不同形式和不同制造方法的建筑构配件、组合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互换性,统一选定的协调建筑尺度的增值单位。谭平发现这个概念与蒙德里安抽象作品中的块面是类似的道理。通过不过块面大小的分隔,颜色的搭配,在画面中产出一个秩序。
《无题》套色木刻 78.5x120cm 2012年
谭平的创作亦是如此。其作品在视觉效果上显示出秩序与严谨,但整个过程并不完全是理性的。这决定了其作品并不是看上去的一个圈,一条线,一块平面的黑,或是一块白。于观看者而言,这些画面似乎都是抽象的,但在谭平创作过程中,这些却是非常真实且具体的情感:“稍微柔软一点,硬朗一点,突然间扩散、迸发,或是冷静的、疏离的感觉......这些都是有生命、能呼吸的’细胞’。”
《平衡》 布面油画 ,40x70cm,1993
结语:从早期扎实的学院功底,个人优秀的艺术感觉与艺术教育中学习到的理性技法彼此之间的碰撞;到德国留学,进入东西艺术彼此交织的语境中开始反思个人创作的方法;到完成对抽象更“自我”化的独特体验,实现个人情感与形式语言上的平衡,谭平的艺术创作在过程中延伸出了对于“生命”本身的感悟。
关键字: 内容标签:谭平,创作方法论,抽象,,艺术,德国,作品谭平 创作方法论 抽象 艺术 德国 作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