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顶级私藏单色釉大展:中国官窑瓷器的极简美学_玫茵堂-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保利艺术博物馆-单色釉--景德镇-山居-时期

编辑:王林娇 来源:雅昌网
 
  “明清两代的瓷器生产总体上看是一个世俗的时代,以更贴近生活而盛行的青花、釉里红、五彩

  “明清两代的瓷器生产总体上看是一个世俗的时代,以更贴近生活而盛行的青花、釉里红、五彩、珐琅彩等占比最大。然而,单色釉却反世俗而动,以清新、质朴的特点成为明清瓷器的亮点。”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光尧说到。

这就是单色釉:纯净一色

  单色釉是一种自身釉色之外不假其他任何色彩装饰的瓷器,也被称为瓷器中的“大家闺秀”。古往今来,单色釉属于一种高阶的审美,更是跨越年代的极简美学。

  就连被嘲讽为“农家乐审美”的乾隆帝都十分珍爱单色釉。

  热播大剧《如懿传》中,魏嬿婉不小心打翻了甜白釉香炉,急忙请罪说不小心打翻了皇上的白瓷。犹记得乾隆帝白眼翻上天,说这是甜白釉,不是白瓷,魏嬿婉的尴尬顿时要溢出电视屏幕。

  但其实魏嬿婉并没有闹出天际的笑话,甜白釉是明永乐时期出产的高贵白瓷,是大广义范围内的“白瓷”,只是魏嬿婉见识浅薄,只是简单从颜色上区分瓷器,这也难怪身为行家的乾隆要嫌弃她了。

  单色釉瓷器作为最早出现的釉色品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占据着瓷器生产的主流地位。

  “从原始青瓷追逐玉石和冰的质效开始,就注定了瓷器在出现之初就走了取法自然的道路,并且深深影响了后来三千年的瓷器生产。比如秘色瓷器‘千峰翠色’为最上,传说中的柴窑是‘雨过天青云破处’的色泽等等。”王光尧认为。

  以文人审美来看,宋代因自然而不造作的特点成为高峰。但从材料和技术的成熟度来看,明清时期的单色釉,则形成了另一次发展契机。相较于这一时期流行的青花、釉里红、五彩、珐琅彩,单色釉瓷器则主要集中在官窑,并且多是用于礼器、祭器等,生产数量小,传世量更少。

玫茵堂藏豇豆红釉瓷器

  明清在历史大环境中相对闭塞,屡屡在对外战争中失败。但是反过来看,这对瓷器发展却是一个包容的时代。这一时期,交流非常多,南北方之间、不同窑口之间,以及外来技术的影响等,都影响着单色釉的发展和变化。所以,明清单色釉是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保利艺术博物推出“大朴尚简·明清单色釉瓷器菁华展”  

  9月20日,“大朴尚简·明清单色釉瓷器菁华展”在保利艺术博物馆开幕,展览以明清两个时代为时间节点,展品选择以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标准器,以及瑞士玫茵堂、北美十面灵璧山居等顶级私人珍藏在内的110余件(组),以单色釉在中国古代陶瓷生产大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礼法系统内,审识单色釉瓷器艺术成就之外的价值为主题。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0日,双节期间亦免费对公众开放。

 

清乾隆  鳝鱼黄釉如意绶带耳葫芦瓶 高26.7厘米  十面灵璧山居藏

 

清乾隆   蟹壳青釉小缸  高20厘米  十面灵璧山居藏

  作为展览总策划,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光尧介绍,这一次展览选择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瓷器,以及龙泉窑、钧窑等瓷器。展品选择特别突出单色釉瓷器的颜色分类,并把每类颜色作为实物参照,给予观者直观体验。例如,展览对于统称为“茶叶末釉”的瓷器进行了区分,分为蟹壳青釉和鳝鱼黄釉,两件器物并列展出,两种颜色对比一目了然。除此之外,将20多种颜色的釉色器物一同展出,也算是近年来展出釉色种类最丰富的一次。

 

格式各样的单色釉颜色实物参照

  对于颜色的不断创新和追求,是中国古代瓷器烧造的目的之一。尤其是在明代单色釉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对早期青瓷釉色的直接传承,还开始模仿烧造宋代汝窑、官窑等名窑釉色,这就是所谓的“复古”。在追求“复古”的过程中,也不断接纳外来文化。

 

孔雀绿釉碗  高9.4厘米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明代以前,单色釉瓷器以青白黑黄红绿等色系为主,主要为中国本土技术。金代孔雀蓝釉、孔雀绿釉生产技术传入中国并在北方发展,到明代这种技术随着国家的统一进入景德镇,这也是景德镇窑厂引进外国单色釉生产技术的开端。”王光尧说到。

  而这也正是本次展览的切入点,以景德镇御窑遗址考古出土的25件遗珍开始。

  “早在唐代中晚期,景德镇就开始出现单色釉烧造,当时主要的产品是模仿洪州窑和越窑的 青釉瓷。宋代之后,主要烧造青白釉瓷和少量黑釉瓷,从元代开始单色釉瓷品种增多,甚至开始出现外来的釉色。进入到明代之后单色釉品种在元代基础上显著增多,并且技术也更加成熟。”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官员江建新总结景德镇御窑厂发展时说到。

  但为什么景德镇能够在几个官窑场的竞争中胜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景德镇御窑厂在明代天顺时期就已经逐步掌握了白釉、铜红釉、龙泉青釉的烧造技术,并且产品质量超出磁州窑、钧窑和龙泉窑。最终到了天顺八年,成化皇帝继位之后,景德镇成为皇家烧造瓷器的唯一窑场。

  由于明嘉靖之前对于落选皇家的瓷器处理主要是打碎掩埋,所以根据近年来考古发掘,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地层出土了大量相对应时期的落选品。

  

明永乐时期红釉梅瓶  高33.9厘米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例如展出的一件明永乐时期的红釉梅瓶,是在2002年御窑遗址北麓永乐埋藏坑中出土,在器物的腹部有明显的打击痕迹,反应出永乐官窑落选贡品,有需刻意打碎再掩埋的严格管理制度。

  “在常见的高温色釉瓷中,红釉瓷成就是最高的,红釉是以铜为着色剂,通过还原焰烧制,但是铜分子比较活跃,对烧成温度要求比较高,所以这一类器物本身成品率就比较低。这一类的瓷器最早所见是在明永乐官窑,宣德著名的祭红釉就是在永乐红釉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传世的器物来看,洪武时期的红釉瓷数量比青花要多,但是永乐时期的釉里红比青花要少得多。”江建新说到。

 

 明洪武时期  红釉云龙纹侈口碗  高9厘米  口径20厘米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虽然同为明代,但是在红釉在颜色上也存在差别。展览展出的另外一件明洪武时期的红釉云龙纹侈口碗就相对微微泛黄,而明永乐时期的红釉梅瓶口足处的一圈“灯草边”,显得红釉更加夺目。

  而在颜色上更令人喜爱的莫过于甜白釉,这是明永乐时期所创少的一种白釉,永乐帝对于甜白釉十分钟爱,甚至为此回绝了一个边陲部落结牙思所进贡的玉碗,在回复中还特别强调,朕喜欢的是洁素莹然白瓷,日常用的也都是,所以把玉碗还给你们。

 

 甜白釉浮雕器座 高19.3厘米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其实永乐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再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给人一种吃了白糖似的甜甜的感觉,所以才得名“甜白釉”。展览中的一件甜白釉浮雕器座虽然是残器,但依旧可见其温润。

 

 甜白釉刻款靶盏残片清晰可见的款识  长5.1厘米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从目前所挖掘出土的御窑场瓷器来看,永乐年间的器物中有年款的非常少,比例甚至低于1%,但在展览中有一件甜白釉刻款靶盏残片,“永乐年制”的款识就模印在器壁上,十分珍贵。

  谈到单色釉,在明清两个朝代的祭祀和礼仪制度中也可见一斑,单色釉器在用途上也是当时协和天地、沟通人神的重器。

  “明代在瓷器生产中追求复古,虽然是表面现象,但是深究存在着社会文化原因,应该是明代社会对遭受元代破坏了的宋代文化重建的努力。明代在建国之初,明太祖就办法诏书规定祭礼器改为日用的瓷器,也曾经有文献记录命令龙泉窑烧造礼器,但在景德镇的考古发现时有洪武时期的白釉,并且是用作官用供器的铭盏,也就是单色釉瓷器。”王光尧说到。

  在嘉靖时期定下的坛庙祭器,开始分别为红、 黄、白、月白、青五个颜色,虽然有规定要用簋、尊等名,但实际上经常用日用器物代替。清代早期在祭礼器因袭明代旧制不改,一直到乾隆十二年,在沿用五种色釉的瓷器作为坛庙礼祭器的同时,认为祭礼器和日用器物相类, 不合古制,严格要求采纳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造型,重新烧制不同釉色的簋、笾、豆、登、铏、 尊等。

 

 大清乾隆年制  月白釉豆  高26.5厘米

  本次展览中就展出了一件乾隆年间的月白釉豆,正是当时官造标准单色釉祭祀礼器。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礼祭器看,乾隆新定烧造仿三代铜器造型的制度到宣统时期一直存在。

  明清时期除了明确单色釉作为严格的祭祀礼器之外,对于皇家御窑,在颜色上也有极高的要求。首先来看作为皇家御用的单色釉,其中尤以黄釉最为突出: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

 

 现场展出的黄釉瓷器

  顾名思义,黄色是历朝历代帝王专属的颜色,明清时期对于黄釉的管理极为严格,无论是祭祀还是礼仪制度,都对黄釉瓷器有明确的规定。本次展览中来自海外两个顶级私人藏家珍藏中,就有黄釉器物展出。

 

 吴彬《十面灵璧图》  纽约蘇富比1989年以121万美元成交

  来自北美的十面灵璧山居主人,这一名号源自于上世纪80年代创下当时中国古代书画拍卖世界纪录的吴彬《十面灵璧图》,从上世纪90年代起,十面灵璧山居主人专供东方艺术,受埃斯肯纳齐、蓝捷理等世界顶级古董商指导亲自参与世界级拍卖场,搜罗中国艺术品中的奇珍,收入多件重要的中国古代艺术,而十面灵璧山居也因近乎苛刻的标准和世界一流的经纪人协助闻名于世。

  另外一位顶级藏家则是来自于瑞士玫茵堂主人裕利兄弟,上世纪50年代中期,裕利兄弟开始把他们创造的财富用于购买中国艺术品,并只与如仇焱之、埃斯肯纳齐等最优秀的专业古董商合作。

 

  明嘉靖黄釉仰钟杯  高8.1厘米  口径12.2厘米  十面灵璧山居藏

  仅是在黄釉器物部分的收藏中就有数件,其中尤以明嘉靖黄釉仰钟杯和清康熙黄釉图案云龙纹盘为代表。

同场展出的两件不用时期的僧帽壶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也在于帝王之间的审美差异。正如明代对于宋代的“复古”瓷器追求,清雍正和乾隆时期就出现了很对款识为“大明宣德年制”的器物,在此次展览中也得以一并展出,两朝帝王对于单色釉的理解也一目了然。

  

康熙-雍正  仿宣德宝石红釉僧帽壶   高20厘米  十面灵璧山居藏

 

  宣德 白釉暗刻缠枝莲纹僧帽壶  高19.8厘米

  器物类型同为僧帽壶,但是一件被制成白釉,一件被制成宝石红釉,白釉中暗刻缠枝莲纹是明宣德年制,后者为清康熙年制,款识同为“大明宣德年制”。

清雍正 影青釉刻海水蝠纹碗  高5.7厘米  十面灵璧山居藏

  除了朝代之间的审美差异,雍正与乾隆父子之间的差异也一直为世人所热议。雍正朝时期是单色釉发展登峰造极之时,仅在雍正一朝就能烧制出多达近60种釉彩,其中单色釉达到近40种。而雍正帝本人对于单色釉的爱不仅仅是其釉质和风格,更喜爱娇美的器型,所以雍正一朝的单色釉瓷器造型娟秀并且胎釉精细。

 

 清雍正  炉钧釉如意绶带耳葫芦瓶  高18厘米 十面灵璧山居藏

 

 清乾隆  青釉夔龙纹如意绶带耳葫芦瓶  高11.8厘米

 

 清乾隆  蟹壳青釉如意绶带耳葫芦瓶  高18.5厘米  十面灵璧山居藏

  展览中展出了三件造型一致的如意绶带耳葫芦瓶,其中雍正朝时期一件,乾隆时期两件,前者是炉钧釉,后者分别是青釉和蟹壳青釉。炉钧釉正是雍正时期所创烧,被称为流动的釉彩,因为低温炉内烧成仿宋钧釉而得名。

  

清乾隆  仿哥釉葵口碗  高5.2厘米   口径12厘米  十面灵璧山居藏

  乾隆帝还曾经创立了仿古作这一部门,并使其成为宫殿内装饰的重要一项,在乾隆帝的三希堂内,几乎全部装修都是仿古器具。本次展览中也有一件体现乾隆皇帝仿古雅趣的器物,一件仿哥釉葵口碗,据考证乾隆帝曾经有一只器型相似的哥窑葵口碗,这件十面灵璧山居藏碗或许正是因为皇帝喜欢而仿烧的。

  一般文人士大夫对文玩雅物的欣赏,只能局限于自我陶醉,而皇帝个人的审美则会贯穿到官营工艺美术品制作的全过程。

 

 3种器型、9种釉色共14件菊瓣盘

展览现场特别设置的菊瓣盘拍照墙

  在本次展览还特别设置了以3种器型、9种釉色共14件菊瓣盘为主的菊瓣器物专题,以反映清代帝王对于文人雅趣的偏好。最为难得的是,文献曾经记载有关于十二色菊瓣盘的烧造时间有着明确的记载,然而当年烧造的十二色菊瓣盘具体是哪十二色并未留下明文记载。这14件菊瓣盘均是来自于玫茵堂与十面灵璧山居所藏。

  乾隆皇帝的审美虽然屡屡被指远不及父亲雍正皇帝,但是不可否认乾隆朝时瓷器的烧制技艺有了很大的发展,时至今日,都令人称赞。

  

清乾隆  青釉镂空缠枝花卉纹内绘青花六方套瓶  高40.5厘米 十面灵璧山居藏

 

局部

  展览中一件青釉镂空缠枝花卉纹内绘青花六方套瓶,外面是一件青釉六方瓶,每一面均是镂空装饰缠枝莲牡丹纹样式,透过镂空的外壁,可以看到瓶内有一个小瓶,是青花装饰缠枝花卉纹。外屏青釉的烧制温度大约是1310度左右,而青花的烧制温度也是在1250-1300度上下,这件套瓶也有可能是同时烧制完成。

  “明代以前单色釉瓷器主要以青白黑黄红绿等色系为主,主要为中国本土技术,但是到了清代雍正乾隆时期, 御窑厂生产的五十多种釉色中,外来技术不少于三分之一,其中单色釉技术既有来自东洋的,也有来自西洋的。清代御窑厂为生产御用瓷器对外来技术的引进与学习、消化的努力与成功,是有清一代放眼看世界学习并取得成功的少数例子之一。”王光尧总结到。

  结语:美到极致是自然,正是对单色釉瓷器最高的褒奖。没有青花的蓝白相映,没有彩瓷的繁复缤纷,纵然仅纯净一色,却不输于“浓抹淡妆”,这就是单色釉。

  (鸣谢:文中所有图片均由保利艺术博物馆提供)


关键字: 内容标签:十面灵璧山居,玫茵堂,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保利艺术博物馆,单色釉,,景德镇,山居,时期十面灵璧山居 玫茵堂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保利艺术博物馆 单色釉 景德镇 山居 时期
下一篇:谭维四:发现曾侯乙墓_考古研究-曾侯乙编钟--随葬-清理-青铜||上一篇:王一:绘画有预设有偶然_而一切又在大规则的把控下_抽象艺术-王一--全景-丙烯-中枢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