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湖北群体1976-1985:从中国画创新走向美术创新_湖北群体-中国画--中国画-国画

编辑:洪镁 来源:雅昌网
 
  1978年,当周韶华从郧阳地区回到湖北省文联的时候,在进入湖北省美术院工作前,第一个动作就是和同

  1978年,当周韶华从郧阳地区回到湖北省文联的时候,在进入湖北省美术院工作前,第一个动作就是和同样在中国美协武汉分会(后更名为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工作的陈方既、鲁慕迅共同在武昌饭店成立了“晴川画会”。画会除了鲁慕迅、周韶华、冯今松、邵声朗、汤文选等10名成员,还请了擅长美术理论的陈方既担任画会顾问。周韶华走出了他的美术工作的第一步,“依靠美术界的先进力量,把最优秀的人才都集中起来”。

  作为亲历者,陈方既和周韶华同样认为,做好这些美术工作,最重要的是要靠主观努力,但是在主观努力之外,还要建立好的客观形势。这一时期湖北美术的成就,与宽松的文化氛围是密切相关的。“改革开放之初,对于国画将往何处去,大家都感到很迷茫。画什么、怎么画,没有人敢做先行者去做这个尝试。而湖北省美协这样一个代表政府层面的创作要求的机构,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让大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画画,它的意义和影响是可以想象的。”

  40年后,站在“敢为先行—— 湖北群体(1976-1985)中国画探索研究展”的展厅中,站在这些老先生在那十年创作的作品前,置身信件、笔记、文章、图片、创作手稿、访谈影像、艺术家使用过的实物等共同搭建的情境式文献中,每个艺术个体的发展与“晴川画会”、“神农架美术研讨会”、《美术思潮》、“湖北中国画新作邀请展”等历史事件交织激荡。望来时路,才意识到,在80年代中期武汉为何能够与北京、杭州共同成为“中国美术界‘地震’的三大‘震中’”;才更加清晰1976年到1985年这十年营造的美术氛围,与指向的艺术未来。

  皮道坚:“晴川画会”是湖北美术在1976年思想解放后走出的第一步

  80年代中期,在中国画研究院主办的一次探索中国画创新的研讨会上,叶浅予说:“湖北的国画不同于其他地方画派,我说他们是长江画派,他们自己不敢说,我是要说的。”这是叶老第二次谈到此事。第一次是在80年代初,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召开的“怎样评价湖北十人中国画联展”的讨论会上。他说:“每人的风格不一样,但使你感到十人走到一道来了;他们不同于金陵、长安,不同于北京李可染画派。”

  他所说的“十人”,正是“晴川画会”。1979年,湖北省有代表性的十位画家陈作丁、汤文选、张善平、魏扬、周韶华、邵声朗、鲁慕迅、冯今松、刘一原、唐大康组成的,为国内最早的画会之一。画会的诞生适逢其时。70年代湖北省的国画在全国的影响还不大,知名的老画家大多都相继辞世。年轻一代尚在成长,湖北要赶上全国先进地区并产生一批能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国画家,还需要作为中间的这代中年人的努力。

  “画会在当时是一个很新的事物,这一批老先生在当时大多已经进入不惑之年,甚至是快到了退休的年龄,却提出组织画会,探索中国画的创新”,批评家皮道坚认为,“晴川画会”可以说是湖北美术在1976年思想解放后走出的第一步。

  “我们在对创新的跨度问题、对创新的概念看法是不尽相同的,所以画会又保持着一种多元发展的态势。‘晴川’不是一个画派,也不是一个机构,所以我们没有某个一定要践行的方向或者宗旨,有的人更传统一点,有的人更现代一点,但是大家都在自身上来努力,尽量超越自己以往的作品,做出好东西。”

上一页 123 下一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湖北省美术院,湖北群体,中国画,,中国画,国画湖北省美术院 湖北群体 中国画 中国画 国画
下一篇:潮流艺术家Tristan_Eaton:疯狂才是艺术最本质的东西_潮流文化-涂鸦--涂鸦-绘画-自己的||上一篇:杜小同:我理解的中国画一定要“远”_当代水墨-中国美术馆--作品-中国-烟台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