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1980年代中期前,上海油画雕塑院里的“现实主义创作”_雕塑-油画--雕塑-创作-中国

编辑:王璐 来源:雅昌网
 
“历史的回响”上海油画雕塑院现实主义创作研究文献展  导言:现实主义创作起始

历史的回响”上海油画雕塑院现实主义创作研究文献展

  导言:现实主义创作起始于20世纪初,当时一批留学欧洲的艺术家将写实、具象等形式带回中国,开创了符合现代中国的新艺术。1965年上海油画雕塑院成立后,艺术家张充仁、周碧初、陈逸飞等艺术家汇集于此,这批艺术家占据了当时上海美术界油画、雕塑的大半壁江山,在某一特定时期齐心协力完成了大量主旋律现实主义作品。这类现实主义作品对历史、时代、现实、生活的关注和表现,为现今留下了真实而宝贵的视觉图像。而从历史角度来说,上海油画雕塑院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品在当时是教科书似的名作代表,是美术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自2015年起,上海油画雕塑院理论研究室梳理院史文献时,将“现实主义创作”提炼出来,并于近期首次以“现实主义创作”为展线,举办了“历史的回响”上海油画雕塑院现实主义创作研究文献展。上海油画雕塑院理论研究室主任江梅表示:“从发展脉络上发现,上海油画雕塑院不同阶段的创作可以作为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一个重要视觉参照。展览也希望通过上海油画雕塑院的侧面,体现出中国美术发展的进程和现实主义的脉络。”

“历史的回响”上海油画雕塑院现实主义创作研究文献展

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肖谷

  上海油画雕塑院的文化传统是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生命,因此现实主义创作一直是上海油画雕塑院主要的艺术实践和研究方向。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肖谷介绍,这批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用优秀作品表现伟大的时代,对当下创作也具有启迪作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论艺委会主任毛时安

  展览从“溯源:西学东渐”、“激变:宏大叙事”、“返正:本体探究”和“专题:时代语境中的女性视角”四个部分,以作品、相关小稿、草图、照片、笔记、历史文件等珍贵文献史料,梳理了上海油画雕塑院1980年代中期前的现实主义观念和方法创作,来反映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实践和观念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不同阶段的变化、发展和具体风貌。

上海油画雕塑院理论研究室主任江梅

  而之所以将展览时间划分在80年代中期前,是因为抗战爆发时,美术成为唤醒民众奋起抗争、鼓舞士气的重要手段,需要老百姓看得懂的大众美术出现,当时现实主义创作更适合传播的需要,逐渐成为当时主流艺术。但“中国美术界85思潮兴起后,中国艺术形式开始多元化,现实主义成为了其中的某一方向”,上海油画雕塑院理论研究室主任江梅说道。借上海油画雕塑院的展览案例,可以对中国20世纪现实主义创作从某一层面上进行了解和警醒。

展厅现场

  【“溯源”至20世纪开始的“西学东渐” 】

周碧初《陶马》73×60cm 布面油画 1962年

  中国当代有3次留学热潮,均激发了美术史的发展。其中20世纪初的第二次留学热潮中,一批有志之士希望通过“西学东渐”的方式救亡图存,完成强国之梦。当时美术界,以徐悲鸿、刘海粟、滑田友、刘开渠、张充仁等为代表的艺术家留学欧美,学习西方写实、具象、表现、抽象等表现方法。回国后与当时中国社会环境进行“中西结合”,开创了属于现代中国的新艺术。

陈道坦《大庆人》 19×25×(H)47cm 铜 1964年

张充仁《齐白石》32×19×(H)38cm  铜  1946年

  现实主义并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因此展览也并没有以上海油画雕塑院成立为起始点,而是将历史回溯至民国时期。“溯源”单元的首位艺术家是中国第一代留学西方、中国现代美术的先行者、上海油画雕塑院名誉院长张充仁,另外也有周碧初、俞云阶、李枫及陈道坦等。除了展出各自代表性作品外,也以文献影像等形式还原了当时这批艺术家现实主义创作的学习过程,梳理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形成方式。

  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创作主要是将欧洲学院派古典写实艺术技巧、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与中国本土经验相结合,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现实主义创作脉络和面貌。

1950年,充仁画室师生合影

  在欧洲西方艺术上以“走出去”的方式,如张充仁1931年留学比利时学习,1936年学成回国后开办“充仁画室”。而在2014年上海油画雕塑院策划“张充仁文献展(1936-1966)”中的《张充仁学生名录》,共记录其教授的学生达428名,居首的是著名古画收藏鉴定家王季迁,名单末尾的是画家陈逸飞,名单中还有水彩画家哈定、摄影家简庆福等。

张充仁《恋爱与责任》18×22×(H)55cm青铜 1945年

  张充仁的雕塑着重现实主义手法,惟美与深刻是其雕塑作品的主线。其代表作《恋爱与责任》便是一件兼具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的作品,与时代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人对生活与理想的诉求以及民族的精神。

李枫《新嫁娘》 25×18×(H)50cm 汉白玉 1977年(原作创作于1963年)

  而在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上,以“引进来”的办法。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体系被广泛引入,与此前延安的革命美术样式、民国时引进的西方古典写实方法相结合,成为美术界建设“人民新文艺”的重要参照和主要指导方法。江梅介绍,这时期中国从事美术教育的艺术家、画家、雕塑家集中组织起来学习苏联。因此中国艺术家的美术创作、教育很大程度受到其影响,其中俞云阶便是其中之一。

朱德与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全体合影 ,1958年

  1956年,马克西莫夫作为绘画专家来到中国,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从全国各地选派学院,为新中国培养美术创作人才和师资力量。当年在上海美协举办的内部画展上,俞云阶以油画和宣传画来表现的《小先生——教妈妈识字》被马克西莫夫一眼相中,而使其顺利进入“油画班”,是上海选送马训班的唯一学员。而这件作品也是为了配合新中国宣传扫盲运动宣传,人物形象塑造得很贴合人物的身份。

  在“油画班”期间,长城、民族学院、外交学院、中央美院都成为了他们的表现对象。而毕业创作筹备时,马克西莫夫认为俞云阶可以从其特长的肖像入手。于是便有了《炼铁工人》,这件作品取材于石景山炼铁厂,整个画面给人以火热烧炙的感觉。

俞云阶《炼铁工人》143×72cm 布面油画 1957 年

上一页 1234 下一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现实主义,雕塑,油画,,雕塑,创作,中国现实主义 雕塑 油画 雕塑 创作 中国
下一篇:首日告捷!艺术深圳交出了这份漂亮的成绩单_博览会-艺术深圳--画廊-深圳-艺术||上一篇:简永桢:单色釉收藏体系下的中国瓷器发展脉络_瓷器-简永桢--藏品-艺术馆-馆长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