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不同时期“新海派”如何延续创新?_水墨-新海派--海派-水墨-创作

编辑:王璐 来源:雅昌网
 
  编者按:问起“新海派”,大部分人记不起具体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在上海艺术圈,

  编者按:问起“新海派”,大部分人记不起具体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在上海艺术圈,但可以知道“新海派”热从2010年开始慢慢显现。这批经历过改革开放、“85”思潮,以新思维探索传统海派绘画的艺术家们,从最开始呼吁“重估新海派艺术家价值”到察觉“新海派艺术家后继乏力”,再到提出“新海派-新生代”的学术概念。如果说每个流派都会以时代特点,分际出承前启后的艺术家,那这些艺术家又是如何在各自创作中延续创新,形成了自己作品风格?

  【新海派和“新生代”的区别】

吴昌硕

  程十发被认为是海派绘画结束的分界点,此后上海的美术界被形容为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更好的时代,因为人人都可以成为英雄。

  经济的发展滋养了海上画坛因商而兴,但每一代艺术家对于生存问题均不相同。海上画坛时期,当时主要生活于上海的艺术家以豫园、城隍庙为中心卖画求生存。新中国成立之后,陆俨少、程十发、唐云等第三代海派艺术家被纳入体制内,艺术家的工资在当时来说已算是高薪职业,因此他们并没有市场问题问扰。

韩硕(右)、张培成(左)、施大畏三人在合作创作时留影(摄于上世纪90年代)

  承前启后中的“新海派”艺术家,由于一定历史时期,虽然接触市场但所创作的题材有特定的谋生渠道。这批艺术家既身处开放性时代,又承接传统文脉。但因所处的特殊时代,部分艺术家除了中国画,也会进行连环画、版画等符合当时审美需求特点的艺术创作,而这些经历也影响了其后来的艺术创作。今年7月在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呈现的“书的记忆——韩硕、张培成、施大畏连环画插图作品展”,便向观众回溯了那段历史。张培成也坦言,自己创作中的许多手法,都是当年连环画技巧的延伸。

乐震文 秋 2015 年 纸本设色 68.3×137.2cm

  “新生代”艺术家获取艺术信息的渠道,并不像过去仅依赖于个人。而是通过吸收与国际接轨的最新艺术信息,以全球化的开阔视野自觉梳理与传统的关系,因此艺术创作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乐震文曾1995年教学于上海美术学院,他形容当时每一届的学生都有新的看法,毕业创作风格也是“五年一变”,后来甚至是“两三年一变”。

  以水墨来说,与传统中国画的楼台亭榭、小桥流水不同,现今的时代已经是水泥钢筋的高楼大厦。许多艺术家开始将当代“都市”纳入创作题材中,以自己的方式寄托情感。

  而因为没有直接接触传统文脉,现代年轻艺术家所继承的传统已经很少,萧海春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是有自己的选择,仅以几笔字来讲解文化传承是不行的,他们对传统是空白,还需要系统地告诉他传统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和魅力,他就知道要下功夫了。

  而对于这代青年艺术家的生存环境,杨维民认为,“学术加市场是这一代人的压力,也是这群艺术家的特质”。

  【“85”前后,艺术家在做什么?】

  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新海派”,在国门打开后,当时国内大部分人开始不满足仅依照西方美术印刷品来学习,期望能去国外看看博物馆里的原作。上海作为一个早已与国际接轨的都市,出国留学现象更普遍。到了1985年后,这批“刚好有这个机会”的留学生中,王劼音便是其中“好奇者”之一。

王劼音

  王劼音的身份并不能完全说是一位“新海派”艺术家,他的作品即可以说是抽象、也是当代。

  版画出身的王劼音1986年在奥地利维也纳造型艺术学院高级版画班、国立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哈特教授工作室先后进修。刚去国外时“很自由也很惶恐”,国外的学习系统与国内完全不一样。王劼音回想起来那段时间,最大的改变是艺术观念上,“国内画画要想老师怎么讲,旁边人怎么评价,考虑因素比较多。而当时在国外跟随自主意识想怎么就怎么弄。”国外的这段时间,王劼音反而对中国民族的东西有兴趣,觉得回国后要开始研究中国民族的传统。

王劼音 伊甸003 1994年

  而这些艺术观念也一直伴随其后来不断突破尝试不同媒介的创作,从版画到油画,从山水到花鸟再到喷漆,无论是形态还是题材,都能成为他艺术创作的母题。问起原因,王劼音表示:“多种类的艺术形式,只是其个人习惯,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发展。”

  回国后,王劼音并未直接接触水墨,而是开始转向创作油画,但“接触油画和留学没有关系,各种机会慢慢就钻到油画里了。”1989年,美国亚太博物馆馆长到王劼音家里挑选版画,最后反而挑选了一张很小的油画拿去参展,也许是受到鼓舞,王劼音觉得可以突破观念向油画转变。

王劼音 古典花卉 2012年作布面油画

  虽说回国后没有直接创作水墨作品,但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传统,如青铜、陶瓷、蓝印花布、木版年画等元素受到王劼音关注,而他的油画里也有许多中国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影子。

  王劼音认为美术作品,“首先具有教育性,让人向往真善美;另外能提升审美;最后要启发民族的一种创造欲望。”因此他的作品也一直强调对自然的描绘。

王劼音  作品1号 2009纸本水墨 680x685mm

  王劼音画画从来没有计划,进入水墨世界其实是偶然又是必然。必然的是他一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而偶然的是因为退休与朋友相聚,突然造访“新海派”代表艺术家张培楚的工作室,而开始尝试水墨。“我并不想在水墨里弄点什么成就,只是觉得蛮好玩就去弄弄。”他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样式绘画,而是在水墨中加入创新,又保留山水画的余味。

  水墨对他而言是一种生活状态,安静、超然、淡薄。2007年,他以“古典山水系列”为水墨创作开始,画面中保留传统底色,以现代语境和当代视觉经验进行书写呈现,形成以线条、墨点和色块组成的个性化图式。但随后, 王劼音在画面中再次摒弃线条,只用浓淡各异的水墨圆点铺陈画面。

  近几年王劼音也陆续举办个展,但对最有突破和挑战的,应该是其2016年龙美术馆举办的“云间风度”个展。当时75岁的王劼音挑战从来没接触的现场即兴涂鸦,并将其90年代的花卉、人物作品与林风眠《松涛》、关良《石门》以及丘堤《平湖秋月》并置。而当我们2017年再次走进王劼音老师工作室时,他已经开始尝试喷绘。

  王劫音不认为画油画就必定要采取西方哲学思想,中国画就要有固定模式,而是要解放天性。艺术家就是要找到一个出口,把内心的东西放出来。他笑道:“我倒是很欣赏动漫cosplay的这些人。”

萧海春

  这一时期,还也有一部分人在国内“中国画前途末路”的声音中寻求传统水墨的创新。其中艺术家萧海春的变化算是最大的。萧海春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并没有完成当画家的梦想,而是分配至上海玉石雕刻厂专攻玉雕。当时国内正值传统工艺外汇出口交往频繁,各玉石雕刻厂都拥有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也培养了一批玉雕界的中流砥柱,萧海春便是其中之一,而且于1988年评选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萧海春自小喜爱画画,擅长人物,在完成玉石雕刻工作之余,也进行绘画创作。而后经过深思熟虑,舍弃已功成名就的玉雕重新以绘画作为自己终身职业时,他并没有选择擅长的人物,而是山水画。另外,作为生于长于上海的人,萧海春却因西北风山水画赢得赞誉。在与萧老师聊到对自身进行归纳时,这样一位不断突破自己的艺术家却觉得,“这一辈子,画家不画家无所谓,就想当一位老师。”

80年代中期-西部印象-7

  从玉器雕刻转向中国画,萧海春当时并没有随大流选择出国向现代西方美术学习,“我画中国画,去国外没有学习对象”。他反而在思考传统的根到底在哪?因为工作关系,萧海春曾去黄土高原多次,他对那里地貌的奇特多变和浑然朴厚特别感兴趣。而西北黄土高原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所以萧海春以西北山水作为传统文化寻根的开始。

  受黄土地苍凉雄浑的风情所感染,他在画面中采用大片的黑。萧海春表示,当时不是有意识这样创作,而是表现出了自己的感受。他认为,当代水墨并不只是观念的变化,前提还是要以中国画以笔墨为中心,因此先后创作出了《西北印象》组画和《黄土系列》。具有当代性的作品,让萧海春有缘参加1986年当时第一个前卫艺术展览“凹凸展”,当时参展的还有李山、余友涵等16人也参加了,但最后萧海春认为并不适合自己,便退出了。

  粗犷遒劲的线形,苍茫疏阔的笔触,浓重朴茂的色彩, “黑土地”赢得美术界认可后,萧海春并没有照此继续下去。他认为,生活在江南的人,对西北的憧憬,并不是一辈子所要追求的东西。所以他开始转为“设计描述”胸中的丘壑,作品画境不再荒凉,有时出现树木和飞鸟,想像的意味更浓,泼墨、勾点、装饰化、符号化种种画法交替出现。这在郎绍君看来,与他借鉴龚贤、黄宾虹和李可染的积墨画法有一定关系。

江南山 366cm×146cm  2004年

  萧海春突然从当代水墨转向传统,是因为一个展览。1992年“四王绘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四王”绘画展在朵云轩举办,“实际上当时也是对文化的反思才举办了这次展览”。在学习时期萧海春便喜欢传统,当真正近距离看“四王”真迹时,笔笔有致、墨气淡静,才真切体会到“古人的笔墨太迷人了”,猛然发现中国传统艺术的辉煌。

  此后,萧海春上起唐宋,下至近现代,遍临董巨、元四家、董其昌、石涛、八大、王原祁、黄宾虹等作品,他几乎把全部精力用于读画、读画论,临摹与综合,渐渐淡出了艺术中心地带。在他的工作室,眼所及之处满是书籍。与其他人觉得老套的仿古,萧海春却认为中国有一套很严格的体系,如果不知晓古代的基本笔法、墨法、图式、表现样式、技法的内涵,“所有东西就站不起来”。这一阶段被萧海春形容为“是后来山水画经典系统解读的前奏”。

《锦绣石壁》

  2000年之后,萧海春开始对传统艺术进行“系统的经典解读”。他的所谓经典解读,主要通过“手谈”的方式,以手代谈,即绘画方式的“交谈”,将临摹与转化创造合而为一,并“整合”转变成自己的语言和风格,作品多以大尺幅作品居多,气势恢弘,如长达20米的山水画巨作《锦绣石壁》。

  就在2017年,萧海春突然开始涉足扇面的创作形式,在他看来,尺寸样式的绘画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如果一直创作大画,除了展出,欣赏的人有限。但作品始终强调中国画的笔墨基本语言,“扇面就是中国山水画画在扇面上而已,但是样式要求和材料都不一样。扇面以自然、清新,持扇之人才会雅致,凉风习习。”

  萧海春也直言,“中国画的花鸟和山水被社会需要,是需要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理解、需要。”并不是所有人来学习中国画,中国画就受到了重视。

  【新海派二代艺术家怎么在探索?】

  在以市场为发端,“新海派”中有学院艺术背景的70、80后青年水墨艺术家被划分为新一代,他们以自身生活或者时尚感为创作方向。虽然被称为新一代,但他们作品的创新性、成熟度和社会均受到了认可。

艺术家毛冬华

  11月初,毛冬华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我们约采毛冬华时,她已经为了此忙了大半年。唯一能透露的是,本次为展览创作的“望京”系列十分值得期待。

  毛冬华出生丹青世家,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是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2位入围者之一,也是2017第六届九城联展中首次划分的“新海派-新生代”中的代表艺术家之一。

  虽然说是“新生代”,毛冬华的“城市水墨”艺术风格早已受到美术界关注。从外白渡桥到外滩系列、老物件再到最新创作的“望京”系列,毛冬华认为中国画是“用我的理解把这个时代的审美呈现出来。艺术不是为新而新,而是关注社会后,真诚地表述自己对这个时代的感受,表达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毛冬华的城市题材是以纯水墨表现当代建筑结构,她的帘幕楼影被评论为是“纳历史于当代,画实景为幻境的全国范围独创。”这种以纯水墨语言描绘外滩万国博览会的方式极为少见。

多云转晴 2009年作 200*195cm

  “城市题材”作品的开端,起源于2008年创作的金茂大厦、徐家汇和洋山岛3张小幅插画。虽然是只有40余厘米的小幅作品,金茂大厦层数,每层之间的递增递减比例,毛冬华都经过数据统计。而真正让毛冬华这类城市题材作品受美术界关注,是在2009年以一张2米大尺幅的《多云转晴》入围11届全国美展提名。当时尚辉问毛冬华,你的没骨画跟古人和现代人有什么不同?毛冬华并没有细想的问题,反倒被尚辉的自问自答给点醒:“你在传承中有创新”。

  当时作品虽是提名,但却作为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的创新案例刊登《美术》杂志封面,入选理由是突破了中国画转型发展所面临的两大学术难题:如何用传统中国画独有的表现方法来呈现当代城市生活,如何在新题材下进行中国画的笔墨意蕴和艺术语言的当代转换。她认为,“我们与前辈的成长经历不一样,需要以我们的角度视觉让大家接受。证明这个时代我来过、我记录过。”

第一代外白渡桥

  作为喜欢挑战又执行力强的B型血艺术家,毛冬华乐于挑战具有时代性的主题创作,一个个攻克难题,“就觉得特别的好玩”。

  毛冬华的“外白渡桥”系列和“老物件”系列几乎与城市题材系列同时进行。外白渡桥横跨苏州河和黄埔江,见证了上海百年的发展。而过了外白渡桥就是毛冬华外婆的家,因为上海话的外白渡桥与外婆桥的读音相似,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毛冬华以为这就是外婆桥。外婆病重的那天晚上,毛冬华正在创作金茂大厦题材的作品至凌晨三点,而第二天早上却被母亲告知,外婆已去世。

时空1 58×45 纸本水墨2012

  相较于家人以泪洗面的悲痛,毛冬华选择用展览的方式来纪念外婆。在记忆中,外婆家有一台三五牌钟,每晚凌晨的12下钟响总会惊醒毛冬华,“当时很讨厌夜里嘀嗒嘀嗒的声响”。因此看到三五牌钟,毛冬华就会想起外婆。2012年,纪念外婆的展览《外白渡桥的时空》在上海外滩创作中心举办,进门最显眼处便是其创作的一台代表传统文化的南京钟、一台代表外来文化的德国瓷壳钟和一台代表本地文化的三五牌台钟,象征着整个百年时空。

黄包车

  而在筹备展览的2年多时间里,毛冬华以外白渡桥及其附近的5、6座桥为蓝本,创作了不同时期的桥,有黄包车时代、卡车时代也有轨电车时代…这批作品得到了艺术家、学者们的认可,认为可以延伸下去。在此之后,毛冬华开始画遍苏州河上的桥,边走边画,后来转了个弯就到了外滩,又开启了其“外滩”系列。

  如尚辉所说,用中国传统笔墨画欧洲建筑,是中国画里的一个死穴。因此外滩虽已在那里百年,但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的方式多为版画、油画。以中国画来展现的主要是作为背景,而毛冬华偏偏耗时1年“啃”下了这个难题。

《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   220m×500m   2014

  早期,毛冬华以没骨法加勾线的方式来表现外滩花岗岩建筑,突出作品为《重塑》和被中华艺术宫收藏的上海历史文脉创作《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时毛冬华以这系列作品在徐汇艺术馆举办个展“海上星象-水墨倾城”。当时尚辉建议,毛冬华能继续完成外滩历史老建筑,来探索中国笔墨可以发挥到到的最大程度。

《外滩心影——毛冬华水墨作品展》现场

  3年之后,毛冬华在刘海粟美术馆交上了一份“答卷”,完整呈现了外滩从1号到33号共22幢历史老建筑。当时尚辉表示,毛冬华是真正用笔墨画出这种欧式建筑最成功的画家。 

  本次将呈现的“望京”系列,毛冬华塑造天坛、故宫、中国美术馆等。而在此前,毛冬华之前并没有接触的老北京建筑中的亭台楼阁,并在画面中尝试以水墨形式表现春、夏、秋、冬、雪、雨等情景。因此除了以山水画的积墨和花鸟画的没骨法的结合,作品技法和内容也更丰富。她解释:“这次将在北京举办的‘望京’系列是回望传统、尊重传统,与‘外滩’系列的立足现代、展望未来形成反差。”

毛冬华作品在《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民族音乐会上

  一个好作品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就如同德国著名作曲家克里斯蒂安·佑斯特(Christian Jost)全新创作的民族音乐会《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上,不选择航拍、也不要摄影作品,而是挑选了毛冬华的黑白“外滩”系列进行动画再创作。对此,毛冬华也乐于其成,“希望中国画能够被全世界所理解,把它作为一个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好好打好,就有意思了。”

  “新海派”的价值从被忽视到重新发现,艺术家根据时代特点也逐渐被细分。从路画廊总经理路亮看来,“新海派”是一个不断成长和改变的概念,观众和买家也会在艺术市场上与不同年代的艺术家一起成长。


关键字: 内容标签:毛冬华,水墨,新海派,,海派,水墨,创作毛冬华 水墨 新海派 海派 水墨 创作
下一篇:吴历:一个不务正业的画家_画作让王翚佩服_故宫-上海博物馆-中国书画--博物院藏-故宫-设色||上一篇:名家+新锐,“循道·惟新”呈现中国当代版画创作最佳面貌(下)_循道·惟新-第二届西南青年版画创作推动计划展览-版画--套色-创作-作品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