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2018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BMAB2018) 于2018年9月5日下午3点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双年展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机构联合承办。作为一个推动艺术与科技交叉实验的国际学术平台,围绕“后生命”这一主题,本届双年展由六大模块组成:包括主题展览、实验空间、超链接展、试听演出、主题论坛、工作坊六大模块,集中呈现艺术家在艺术与科技领域的跨学科艺术实验,并触发艺术家、设计师、科学家和理论家之间的深入探讨。
第二届北京媒体双年展“后生命”展览现场
如果说上一届双年展的“技术伦理”主题为我们呈现了在“新科技神学”下的个体在认识论上的诸多沉思与反省,那么本届双年展主题展“后生命”主题的讨论势必会让我们意识到:不仅在“认识论”层面,“新科技”还将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自己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我们是否有勇气将作为万物标尺的“人”真正去中心化?
满带“问题”的“后生命”
双年展的策展团队声称这是一个满带“问题”的双年展,关于“后生命”,关于生命的问题有多少,艺术的问题就有多少。
“神经风景” by Tobias Gremmler
“神经风景” by Tobias Gremmler
数据是否能够形成生命?如果是,会带来哪些新的伦理问题?艺术家Tobias Gremmler的作品“神经风景”尝试提出这样的视角。艺术家通过图像算法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未知生命的事件,我们脑海中微小的神经原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观,艺术家用数据生成的方式重新创造出另外一种形态,生成另外一个文化,无法描述的不可名状的一种新的形态,某种意义上,艺术家用数据的方式赋予这些形态一种新的生命。“神经风景”是数字重建神经元的视觉解释。这些结构实际上是思想,记忆,情感的雕刻,通过将神经元数据转换为虚构的景观来将心灵的无形性与其潜在的物理对应物进行对比。
“打苍蝇” by David Bowen
“打苍蝇” by David Bowen
你愿意把你的生死托付给人工智能吗?我们如何预防数据恐怖分子?人工智能一定要像人一样思考吗?
艺术家David Bowen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装置,他将家蝇的运动由视频设备记录下来,然后由定制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并输出至机械手臂。手臂会根据家蝇在靶上的相对位置,用左轮手枪进行实时瞄准。如果在靶心检测到一只家蝇,则机械臂会立即扣动手枪扳机。这里面隐含的问题是这样一个杀人的武器究竟是由什么来控制?它会不会在未来有一套智能系统,甚至是一个苍蝇系统来控制的?你愿不愿意让人工智能来替我们做这样一个生死的判断?事实上,现在已经有大量的用于安防的系统,对于一些人的行为分析在做一些预判,比如谁更有恐怖嫌疑等等这样的系统已经在启用。
David Bowen提出一个很有趣的伦理问题:我们是否准备好了把生命交给系统来进行判断?包括如何来预防数据恐怖主义分子,其实数据本身是中立的,但是可以被用于不可想象的一些恐怖事件,包括各种无人机这样的一些新型的杀害武器,它都是由算法来进行判断的:谁该死谁不该死。尽管是一件小作品,但在现场又会给观众带来一种紧张感,我们都知道它是一个玩具手枪,当它在不断地似乎漫无目的瞄准的时候,你还是会感受到一种恐惧,这种恐惧是一种失控的恐惧,一种被人操纵的恐惧感。
“无感涂鸦机器人” by yang02、So Kanno
艺术家是否会被机器人取代?机器人一定要长得像人吗?
来自日本的So Kanno和yang02开发了一个会画画的“无感涂鸦机器人”,它甚至长的不像人。因为学习了大量关于从涂鸦艺术家那儿学的很多笔法,使得它有能力不再是简单性模仿某一个人的作品。也就是说,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移动喷绘机,其实在学完这个笔法以后开始有了它自己的笔法。当然你永远不知道它在写什么,它并不是在写人类能够看得懂的一种文字或者笔法,但是他学习了人类在涂鸦中的一些技法,生成了自己的一套技法。
它的机械手臂以双摆的混动运动画下千变万化抽象线条。作品通过去除人类的肉体和精神并提炼绘画的运动状态,从而模仿涂鸦行为。艺术家试图找出涂鸦的基本要素并用它们来对涂鸦进行全新的解读,这些要素包括即兴、故意破坏和象征形状等。
“无感”会在展览现场绘制一件涂鸦作品,然后把作品捐给美术馆,这也将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的第一件由机器人创作出来的作品。
Amy Karle - Regenerative Reliquary
Amy Karle - Regenerative Reliquary
合成生命会创造新物种吗?人体改造的到什么程度就不能算作人类?
艺术家Amy Karle利用人类干细胞的潜能而创作了作品“再生的圣物”。她以3D打印技术制作了形状为人手的生物打印支架,并将之放入可生物降解的 pegda 水凝胶中,这种水凝胶会随时间推移而分解。艺术家参考了人们如何用圣物箱展示遗物,并以类似的方式将细致的骨骼雕塑放置在玻璃生物反应器中。
“半活体解忧娃娃” by Oron Catts & Ionat Zurr
“半活体解忧娃娃” by Oron Catts & Ionat Zurr
你会收藏一个培养皿里培植出来的雕塑作品吗?人类是否要担负起使“人造生命”幸福的责任?
艺术家Oron Catts & Ionat Zurr通过构建或培育新的客体(物种)——“半活体生物”,来研究人类与不同梯度生命体之间的联系。这些半活体属于可以存活于体外的复杂组织,艺术家使其按照预设的形状生长。作品“半活体解忧娃娃” 也被称为《组织培养和人造子宫及其文化艺术》(Tissue Culture & Art(ificial) Wombs)。艺术家根据危地马拉解忧娃娃的形象,在人造子宫中培养了现代版的解忧娃娃,以生物组织工程培育了这七件雕塑作品。作品采用特殊的可降解聚合物(PGA 和 P4HB 或 PLGA)与外科缝线为材料,并在其中植以半活体细胞,后以手工制作而成。
“雪花” by Boryana Rossa、Guy Ben-Ary、Oleg Mavromatti
如果信息可以在大脑中被人工存入或删除,你想存入什么?抹去什么?
Boryana Rossa、Guy Ben-Ary和 Oleg Mavromatti一起创作了一件象征性艺术品——“雪花”。它在概念和物质层面检验了为创造虚假记忆而使用生物技术支配大脑可塑性的场景,以及生理和心理处于分隔边缘的可能性在伦理和美学方面的含义。作品探讨和批判了“人体冷冻技术使永生成为可能”这一命题。人体冷冻技术主要研究在液氮中保存人体,为那些希望被低温保存以便在将来“醒来”的人们带来了曙光。就是说,艺术家通过人工的方式在大脑神经原植入的关于雪花的图像,把一个记忆,图像传入到一个脑神经细胞里,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存入记忆。如果记忆可以在大脑中被人工存入,甚至可能会被删除,你会想存入什么,想删除什么,在生物伦理的层面,这无疑是一个有争议和有想象力的发明。
梁文华 基因汤 DNA SOUP
梁文华 基因汤 DNA SOUP
你会购买靠你自己的DNA生成的饮料、皮衣和旅游鞋吗?
来自央美的学生汤文华从唾液中粗取出DNA,创作了“基因汤”。艺术家通过把这个实验中所用到的所有化学溶液都替换成可食用的溶液,并为此制作了一台专门用于这个实验的仪器,使得实验最后得到的液体真的可食用。通过这种方式,把每个人的DNA变为一种可食用,可贩卖的“商品”。
上一页 12345 下一页关键字: 内容标签:后生命,生物艺术,新媒体,媒体艺术双年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活体,涂鸦,解忧后生命 生物艺术 新媒体 媒体艺术双年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活体 涂鸦 解忧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