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57年前,长安画派的天才性理论主张在今日仍如战之能胜的武林秘籍般傲立江湖,受画坛膜拜。
1961年春天,以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方济众、康师尧、李梓盛等画家为代表的西安美术团体,从中国美术馆出发开启全国巡展之旅。当年展览规格之高、规模之大、辐射范围之广轰动全国美术界,成为当时的“网红”,世人称之为“长安画派”,更有评论家言此画派的不世出成绩“占据了当时中国画界的半壁江山”,成为长安画坛近千年来的“一座高峰”。
“江山代有人才出”,半个世纪过去,“长安画派”的继任者们在传承“长安画派”文脉中付出大量心血探索与实践,呈现出长安画坛中坚力量及新生代的集体实力。
2018年8月26日,在西安打造丝路文化新高地的时代背景下,由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西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西安美术学院、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长安画派艺术研究院协办、西安中国画院实施的“丝路起点.回望长安”长安画派与长安画坛国画作品晋京展二度进京,80余幅年代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作品阵容亮相中国美术馆,三代画家在京再次吹起西北风。
这是一场梳理与回望展,从中看出“长安画派”先贤们的先锋创作与当下长安画坛的风貌。致敬昔日网红之时,如何认识“长安画派”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青年画家们可以从中学习哪些理论和实践密码?依然是值得探讨和关注的命题。
相关链接:【快讯】京城又吹西北风 “长安画派”三代画家中国美术馆展时代风华
【直播回放】“丝路起点 回望长安-长安画派与长安画坛国画作品晋京展”研讨
“丝路起点.回望长安”长安画派与长安画坛国画作品晋京展开幕现场与研讨现场
回望 长安画派的形成
本次展览一部分展出了57年前晋京参展的“长安画派”6位先贤的代表作及文献资料,旨在以客观、公允、多角度的方式展现“长安画派”的历史风貌与开拓之功;另一部分为生活创作在丝路起点、古城西安的当代长安画坛代表性画家的作品,希望呈现出在“长安画派”艺术精神感召下,三秦大地国画领域的新探索与新面貌。这样既是对“长安画派”文脉的一次梳理、致敬与回望,也是对“长安画派”在新时代发展的一次整理、弘扬与展望。
此次展览上,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方济众、康师尧、李梓盛长安画派六位先贤的20幅代表作再度走进中国美术馆,其中有赵望云《北国风光》、石鲁《东方欲晓》、何海霞《黄河禹门口》等名作,这些画作题材以山水、人物为主,兼及花鸟;作品多描绘西北,特别是陕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充满对质朴民众的关照情怀,将艺术与国家、社会的命运相连,在传统文脉中探索水墨的当代特性。
这是一个重视文脉、重视历史的时代,自觉回头研究“长安画派”文脉、研究中国文化的传统和中国文化历史之间的关系,不光是笔墨之间的关系,它和人文修养、人格气质,和黄土高原大地上的乳汁交汇成新的营养的时候,血脉很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曦林在画展研讨会上重申了回望“长安画派”的积极意义。而西安理论家程征则详细阐释了“长安画派”的成因。
1956年赵望云(右一)与石鲁(左二)等在埃及写生
20世纪80年代方济众和黄胄等人看望石鲁
1979年,何海霞(左一)与石鲁(左二)等人
长安画派形成于20世纪50到60年代,但是它的奠基活动要追溯到1942年,因为1942年来了一位创新派画家,赵望云先生,他是河北人,后来到西安定居,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二位是1945年来到西安的康师尧先生,河南人。第三位是1946年到西安的方济众先生,拜赵望云为师,他是汉中人。1949年,石鲁随着解放大军到了西安。最晚一位是1950年,何海霞,北京人。
六位先生不是长安人,但是聚到一个城市,后来他们怎么成为一个艺术群体的?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个新的美术家平台,美术家协会跟此有直接关系。这六位画家来自两个方面,一部分来自于国统区,两位来自解放区。1949年1月,赵望云和石鲁这两位代表性人物到北京出席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且当选为中华全国美术协会执行委员,地方分支机构也成立,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分会成立。当时不叫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开始是西北分会,后来变成西安分会,后来变成陕西美协。从此以后赵望云和石鲁分别以主席和副主席的身份,在50年代负责领导组织陕西美协的工作,当时他们在学术上也有不少的影响。
1960年,他们成立了国画研究室,这是酝酿和创作探索最火热的时期,之后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理论主张,当时是长安画派创新性的口号,针对性非常强。当时石鲁有写就文章阐释此主张:“我室成员的创作成员活动,坚持现实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原则,深入反映我国伟大的时代,并在延续历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国画” 。
程征先生认为他们六位聚首长安形成长安画派,成因除了在于一些优秀画家的聚合,还有三种大的文化脉络造就。第一,根脉。赵望云代表五四新文化的思想,主张艺术走向民间艺术创新思想;第二,延安革命以后,文人艺术两重文化关键因素的叠加体,是石鲁为代表的创新派;第三,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是由张大千和何海霞带来的。这三股力量组合非常好。 但长安画派正在蓬勃发展的时候中途夭折,这令人惋惜。
1974年秋,李梓盛在佳县城望黄河
李梓盛和王朝闻同志1975年9月来延旅行时合影
康师尧11984年在山西与张仃在一起
康师尧1959年与长安画界同仁庆贺张寒杉先生诞辰八十周年合影
理解长安画派的价值,应该把它放在20世纪文化中来考察,在长安画派的形成过程中间至少有三个节点需要我们注意。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屈健长期研究“长安画派”,他认为这三个成因很重要:“第一,最后的西安文化运动所倡导的人生和艺术的思考。第二从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最后,建国以后新国画运动,作为长安画派最直接的产生的过程中间起作用的节点。长安画派从1961年10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之后,逐渐得到了社会上的承认,甚至于后来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最终形成它的影响。我们对它的认识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逐渐循序渐进的过程。”
今天回望长安画派创作的辉煌同时,正在创造一个新的中国画的创作主体,中国美术报执行总编王平认为:“丝路起点 回望长安”画展自觉站在笔墨基础上的新群体,大胆探索、革新,并且形成了一人一品的地域性特征。可以从中看到长安画派的继承者们,比如像杨晓阳、王西京、王犇等人,有创造中国画水性的表达,王保安对于肃穆的探索。另外还有一些先生对于中国画的线性表现的探索。还有追求一些墨色结合的探索如张立柱和陈国勇,还有万鼎的泼墨;还有对于拙趣跟审丑的作品,也有追求当代水墨的探索,还有像张之光等从文人画的角度出发探索,这是独特的一些感受。
西安的中国画坛对比今天中国画坛现代探索来说是非常好的样本,呈现了多样性,提供非常丰富性的中国画转型的探索样本。
回望“长安画派”时代,是致敬与缅怀,更是继承与发扬。
上一页 123 下一页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美术馆,陕西省美协,西安中国画院,57周年进京展,长安画派,,画坛,回望,中国中国美术馆 陕西省美协 西安中国画院 57周年进京展 长安画派 画坛 回望 中国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