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艺术家郭城
【编者按】不知不觉,青年艺术家的“标签”已滑向“90一代”。出生于经济持续增长的九十年代,经历电脑、游戏、数码相机、手机等智能系统的革新,“90后”艺术家的关注领域、创作方式和成果、对于自身的运营能力,以及对整个行业的判断力,都和他们的前辈大不相同。他们正在发现、思考什么?正在尝试哪些艺术实践?如何打开自己的艺术市场,甚至创造自己的艺术影响力?这些问题都待解答。为此,艺术网面向出生于1985年至1995年的艺术家,发起【艺术“90后”】系列,试图用专访的形式,走近他们的艺术世界。
今天,与我们对话的是青年艺术家郭城。
2017年,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北京人郭城,前往阿姆斯特丹市西北部的ADM。那儿人烟稀少,植被横生,据说曾是一座船厂,上世纪五十年代倒闭后,两度被“占屋者”(Squatter)占领。郭城在那儿住了三个月,是为实现他与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以及化学家和环境科学家Heather Leslie合作的艺术项目。受到Leslie对“微塑料”研究的启发,正在关注“人类纪”的郭城挖了一块一平米的空地,他通过挖掘、筛选、清理、回填的方式,制造了一个人类纪地层“无人类活动痕迹”的土地。之后,一些挖掘成果被作为材料,成了一组装置的一部分。
这是郭城成为全职艺术家的第一件作品。自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后,他在大学实验室待过一阵儿,教过书,也在艺术机构工作过。这期间, 郭城有过作品,但成为“艺术家”,他花了5年。
郭城本科在同济大学念工业设计,研究生专业是国内还没有明确译名的Critical Design(编者注:若直译,是为“批判性设计”或“思辨性设计”,由Anthony Dunne和Fiona Raby在著作“Speculative Everything”里提出)。有别于设计一个“产品”,Critical Design更接近于一种设计“思维”——大体是指,通过一个设计思维,产生一个作品或项目,以此对所关注的事件提出一个观点、发出一个质疑。
这种“思辨性”,让郭城萌生心念——要当艺术家。然而,回国后,他却陷入两难。“设计圈不认同你做的是设计,艺术圈又觉得你没有艺术背景。”他感叹。
在国内,想成为艺术家,却没“八大美院”护航,“艺术的大门”便掩了一半。
策展人张尕是郭城踏足艺术圈的引路人。2012年,他们曾在北京共事半年;2015年,张尕引荐郭城,在上海新时线艺术中心工作。两年里,他 结识不少艺术家,也让圈中人记得自己的名字。
三十而立,郭城的新身份是艺术家。这一次,他不两难,不摇摆。
上一页 1234 下一页关键字: 内容标签:艺术90后,青年艺术家,,设计,阿姆斯特丹艺术90后 青年艺术家 设计 阿姆斯特丹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