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加藤泉中国首次个展_绘画与雕塑中的原始生命力_红砖美术馆-绘画-雕塑--红砖-创作-美术馆

编辑:罗书银 来源:雅昌网
 
《无题》(2014),木、丙烯、不锈钢,362x150x64cm、317x145x60cm、290x

27

《无题》(2014),木、丙烯、不锈钢,362x150x64cm、317x145x60cm、290x140x57cm、288x120x63cm、261x94x44cm

  步入红砖美术馆的展厅,标志性的圆形中庭内放置了一组木雕人物肖像:它们犹如原始的非洲木雕。有三条腿,粗短的躯干,高高举着双手,做出欢呼、投降的姿势,手臂延伸出去的是两个小的人脸。人物的脸部双眼突出,长长的鼻子,嘟起的嘴巴,与质朴的肤色,这一组可爱的形象,在还未认识了解其创作者——日本艺术家加藤泉时,就忍不住让人喜欢上了他。

1

新闻发布会现场,中间为艺术家加藤泉,右边为策展人闫世杰

  加藤泉这样定义自己:一位画家、雕塑家、艺术家。

  正如他所言,其艺术生涯是从绘画开始,之后无意间开始从事木雕,并逐渐在创作中将两者融合,形成了只属于他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在艺术创作之外,他也热爱音乐,曾经渴望成为一位音乐人,或足球运动员。在红砖美术馆个展开幕当天,他和自己的艺术家朋友所组成的乐队现场演绎了6首自己创作的摇滚歌曲。

1

玩乐队的艺术家合影,居中为艺术家加藤泉

2

乐队表演现场

  他说:“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的作品。我在乎的是自己满意与否。所以,我大概是自我主义者。”他恐怕也是一位天生的艺术家,其作品体现出了无穷的创造力。对他而言,周遭的一切都影响着他,这些影响在其作品中不是体现在某一方面,而是整体性的,如同插上翅膀的梦想,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地翱翔。“我的作品没有什么意义,我自己也无法去形容我要表达什么。我希望每个观者都会有自己的解读,这就是我作品最大的意义。”

3

展览现场

  8月24日,加藤泉中国首个大型个展——“加藤泉”在红砖美术馆开幕,展示艺术家过去十年中创作的50余件作品,包括为此次展览全新定制的织物系列《无题》(2018)及其在红砖美术馆园林区中的驻地创作。同期展出的文献展邀请观众在丰富的艺术体验后深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及艺术历程中的重要节点。此次展览由闫士杰策展,作为艺术家生涯中首次阶段性梳理和总结,标志着艺术家创作又一个崭新的起点。

  加藤泉的作品特征鲜明——其轮廓普适,时而雌雄同体、四肢纤长且姿态诡谲,融合着植物属性,仿佛源自异端的灵性世界,又具有生长于土地的原始力量。这些普世而鲜活的视觉形象独立于东西方二元论的视觉艺术史分界,呈现出源自本土文化、带有宗教属性的自然观,在艺术家虚构的世界里,这些生物既亲切又陌生,以各种形式静穆地伫立于观众的面前。

26

展览现场

  《无题》(2014)是到目前为止加藤泉创作的尺寸最大的雕塑作品。该作品用檀木雕刻而成,虽然表面有颜料涂层,但檀木本身的纹理依然可见。檀木质地较软,略带芳香,经常被用来雕刻佛像。这样作品由数个巨大的人形雕像组成—站姿大胆奔放,向上伸展的胳膊长出了“人脸”——粗旷的轮廓与扎实的形态突出了原始的质朴无华。艺术家在“生命之树”的概念里融入了日本的思想体系和西方的生物进化理论,表现了生灵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加藤泉成长于日本西南部沿海的岛根县,是日本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成长环境饱含浓郁的精灵崇拜传统。作为日本原始宗教的神道教,属于泛灵多神信仰,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黑暗的展览空间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以体现艺术家与日本西部临海的家乡岛根县流传的神怪传统说的对话

13

《无题》(2010),木、石头、铁、丙烯、油,211x58x96cm

  静置于大厅左边展厅中央的作品《无题》(2010)是加藤泉木雕系列中的代表作之一,结合了人像与动植物,好似远古而来的神像,肃穆又不失生趣,笼罩的光晕越发增添了一层神圣。观众因此也能从中体会艺术的仪式感,不禁令人联想起史前图腾推动人类文明的力量。

《无题》,2016年,37.5 × 32 cm,粉彩、刺绣、纸上拼贴、旧相框

《无题》,2016年,37.5 × 32 cm,粉彩、刺绣、纸上拼贴、旧相框

  在此展陈的纸本绘画,艺术家用刺绣、织物和皮革代替了粉彩的线条和色块,从而创造出更为明显的深度感,在纸上叠加了另一个“维度”。充满活力的立体线条不仅丰富了画面而且反映了艺术家制作过程中的手工轨迹。

18

《无题》,2013年,145 x 51 x 53 cm,木、软塑胶、丙烯

23

《无题》,2016年,52 x 47 cm,丙烯、粉彩、纸上拼贴

  概览单元展示了加藤泉过去十年创作实践的成果,同时呈现了艺术家在油画、木雕和近期的软塑胶雕塑等方面持续进行的实验性尝试。其中的软塑胶雕塑是根据玩具工厂的模型改变而成的。加藤泉的创作主题是概括性的形象,并不突出个体特质,而是通过描绘最基本的人类特征,以集体形式有力呈现、探索人的生命力及艺术性自身所带来的潜在形态。在艺术家虚构的世界里,这些生物既亲切又陌生,以各种形式鲜活地出现在观众的面前。

24

《无题》,2016年,56 × 16 × 16 cm,木、丙烯、软塑胶

  加藤泉戴着乳胶手套,用手指直接在粗画布上涂抹油彩,在乍一看颇为平滑的画面上留下了生动的触感。早期的作品通过思考人类与植物、动物等生物的共存或者合成,探索了人类的存在,并且将人类包含的植物性具体化。与这些趣意盎然的作品相比,加藤泉近期的作品则更沉静内敛,逐步引入物质材料与日式美学的对话。

14

《无题》(2018)展览现场

28

《无题》(2018)展览现场

  《无题》(2018)系列是加藤泉专门为此次展览创作的最新作品受其之前着手的刺绣与织物拼贴纸绘、多画板布面绘画而来,并且进一步拓展了素材的种类与尺幅,从而丰富了艺术表达的可能性。这一系列作品既内省又具有实验性,通过雀跃的艺术话语诠释了处理手法和创作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外力作用下飘曳的织物与稳固的链条、石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作品的实际存在状态捉摸不定。手工的痕迹以及材料形态的变化在作品里一一可睹。

25

《无题》,2018年,507 x 146 cm,粉彩、丙烯、刺绣、皮革、织物、链条、铝条、铁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是支配空间的别样尝试。作品的分布排列出自于加藤泉在展厅现场凭直觉布展的自然过程。他并没有为观众指示一条预料之中的寻常路径,而是尝试了循环运动的概念,有意让观众进入空间后在作品间来回穿梭、激起“涟漪”,使展厅变成可以介入的场所。

1

艺术家于红砖美术馆园林区中展示的两件因地取材绘制而成的石雕作品

2

艺术家于红砖美术馆园林区中展示的两件因地取材绘制而成的石雕作品

  红砖美术馆园林区中驻地创作的两件石雕因地取材,拾取自北京郊区当地的石材,不经雕琢改造,直接以颜料进行绘制,更加注重物料的天然美感,以激发创作动能,与红砖美术馆独具东方特色的砖砌现代园林空间相呼应,探索包含东方美学的“现成品”概念。加藤泉说:“雕塑对我的绘画大有助益,这就像是创作三维的绘画。”

  作为红砖美术馆秋季大展,加藤泉带来的这些可爱的人儿,带有一股原始的生命力,使所有步入展厅的观众放下防备,去感受艺术家最质朴,单纯的“创造”。

  (实习生 郭婧媛)


关键字: 内容标签:加藤泉,红砖美术馆,绘画,雕塑,,红砖,创作,美术馆加藤泉 红砖美术馆 绘画 雕塑 红砖 创作 美术馆
下一篇:戏精吴昌硕与朋友圈的人精们_朋友圈-吴昌硕--东瓜-苏州-茄子||上一篇:艺术头条带你看今夏不容错过的“徐冰:思想与方法”国际研讨会_徐冰-当代艺术-北京当代-张光宇--观看-展览-艺术家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