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他用朴素的影像记录了《毛主席和小八路》《地道战》_石少华-摄影-中国共产党-地道战-雁翎队

编辑:陈峰 来源:澎湃新闻
 
石少华和沙飞、吴印咸并称为解放区三大摄影家。他的镜头下,既有声名远扬的《毛主席和小八路》,也有《地道

石少华和沙飞、吴印咸并称为解放区三大摄影家。他的镜头下,既有声名远扬的《毛主席和小八路》,也有《地道战》、《白洋淀上的雁翎队》等系列作品。

“解放十年前后,山河万里金瓯,工农服务上镜头,留下革命春秋。”郭沫若的这首诗是石少华一生的写照。八十载的风雨兼程,石少华用影像记录了历史变迁。

为纪念中国老一辈革命艺术家石少华先生诞辰100周年,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韶影华章——石少华摄影回顾展”于8月23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展是“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也是“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

郭沫若词

将手中的相机当作武器

石少华祖籍广东番禺,1918年出生于香港,5岁时随父母回广州定居。1938年初,石少华经八路军、新四军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的介绍,从香港奔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抗大高级军事政治研究队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石少华作为抗大先遣队摄影记者随校迁往晋察冀边区,随即被调往冀中开创摄影工作,由此与中国摄影事业结下60年缘分。在抗日战争期间,石少华深入敌后,多次化险为夷,其“六进白洋淀”的经历成为摄影界的佳话。他用相机真实记录了“水上抗日武装——白洋淀上雁翎队”的发展壮大过程,通过《地道战》等作品生动呈现了人民战争的历史风采。在他的镜头里,人物形象朴实无华,而蕴于其中的硝烟和艰险,至今依稀可辨。

石少华

石少华是我国老一辈杰出的摄影艺术家、新中国摄影美学的实践者和阐述者;他还是中国共产党敌后根据地摄影工作的开拓者之一,亲历、见证了“地道战”、“地雷战”等华北平原大地上真实发生过的抗日事迹。他用朴素而生动的黑白影像凝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各个重要历史时刻。本次展览分为“风起山河”和“寰宇春秋”两大板块,分别展示了建国前后石少华先生的优秀摄影作品。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展览前言中写到,石少华的摄影创作成熟于硝云弹雨的烽火岁月。像鲁迅倡导的新版画一样,石少华将手中的相机当作武器,以拍摄的新闻图片作为载体,在民族危亡之际走到大众前面,为救亡图存而呼唤和抗争。抗战,让艺术回到了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上,石少华先生的摄影作品一次又一次地把艺术创作“题材”的意义凸现出来。

用照片直接呈现战争,努力唤起广大民众的民族自尊。摄影家对艺术的严谨态度和对生活的真实把握,使得他的作品经过漫长岁月,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堪称不朽之作。石少华以艺术生命的光华为民族留影,为时代留影,为人民留影。

中国摄影工作的奠基人

石少华和沙飞、吴印咸并称为解放区三大摄影家。从事摄影工作60载,石少华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敌后根据地摄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他拍摄了大量的新闻照片,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革命活动,反映了解放区军民英勇战斗的光辉事迹。主要代表作有《毛主席和小八路》、《毛主席与杨家岭农民谈话》及《白洋淀上的雁翎队》、《地道战》等系列作品。这些作品是他在战争年代里深入生活,通过与广大指战员一起战斗,敏锐捕捉典型形象的产物,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载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本次展览是对石少华先生投身摄影事业最全面的一次艺术回顾。

《毛主席和小八路》,石少华摄影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下的摄影事业不断发展。石少华先生长期主持新闻摄影工作,后来又成为全国摄影界的主要负责人。他先后参与筹建了新闻总署新闻摄影局、中国图片社、新华社摄影部、中国照片档案馆和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前身——中国摄影学会,为中国摄影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时期,他的工农兵人物、工农业生产、城市景观等系列作品,具有社会主义的符号特征。烙印在一代人文化记忆中的革命样板戏,也有不少经典剧照出自石少华先生的镜头中,成为永恒的瞬间。

此次展览举办期间,石少华的家属将珍藏多年的石少华不同时期摄影作品200幅捐赠给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吴为山馆长表示,家属慷慨捐赠的义举,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文艺工作者寄语的践行,更将会对后人产生深远的带动意义,他们所传承的奉献精神将与石少华先生的作品一起永载史册。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共产党,地道战,雁翎队,中国美术馆,石少华,摄影,中国共产党 地道战 雁翎队 中国美术馆 石少华 摄影
下一篇:Wonderlands异境:石膏雕塑工作坊_石膏雕塑-SulaHancock-启明-艺术馆-字书||上一篇:梅花赏析与创作工作坊_梅花-活动-广东-钤印-设色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