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科学与艺术,关于科学的艺术创新,关于人工智能、科技对艺术的影响,这些新的趋势成为科学与艺术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2018年11月3日“反思·互动·创新——2018第二届‘科学与艺术’高峰论坛”在科学出版社举行,探讨科学透视艺术、艺术助力科学传播、科学与艺术融合发展现状的反思、艺术与科技创新方法论等议题。论坛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和四川美术学院承办。
嘉宾合影
论坛包括15场主题演讲与两场分论坛,共邀请来自科学与艺术界的嘉宾160余位出席。嘉宾包括科学出版社总编辑李锋、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等,并邀请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两位嘉宾分别作为艺术界和科学界的代表致辞。
科学出版社总编辑李锋致辞
科学出版社总编辑李锋在致辞中谈及,北京的11月正是红枫彩叶随风飘、金秋余韵意尚浓的时节,大家在科学出版社齐聚一堂,再议科学与艺术的融通大计。在新时代日新月异的新科学新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异彩缤纷的艺术呈现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促进科学与艺术融合发展,是创新科技、繁荣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的重要助力,是实现科技强国和美丽中国的重要支撑。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致辞
四川美术学院庞茂琨院长认为,艺术与科学堪称人类文明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在中西文明的源头就显现出来,在现代文明的发端时期显著。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尚未分野,知识分子往往科技与人文兼修,科学与艺术兼通。达芬奇和歌德作为最典型的代表,成了人类智慧永远仰望的泰山北斗。随着现代知识体系的建立,艺术与科学渐渐人为割裂,同时精通科学与艺术的头脑成为了某种奢望。今天科技发展使我们越来越感觉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已经是人类文明是否能再创高峰的必然要求。
庞茂琨谈到,这次“科学与艺术”高峰论坛的主题是“反思·互动·创新”,把主题定位于如何让科学与艺术在反思和互动中实现创新发展。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这是挑战与机遇并存,要求创作主体有魄力、脱离舒适区、投身未知的领域。对科技工作者也面临类似的状况,如何抓住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机会和风口,突破单学科带来的视野限制,而另辟蹊径、弯道超车,这对当下国内外政治形势、经济形势来说也是一个非常现实和紧迫的问题。这是一个全新变化的时代,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了“新时代”这个概念,希望通过今天高峰论坛的举办、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能够把科学与艺术的研究探索带入一个新时代。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致辞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作为特邀嘉宾,他曾经为100多个科学家做过雕像,这些科学家学者们的思想、观点也影响着吴为山的艺术和人生。他认为,“艺术与科学”这个主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艺术与科学之间就是自然与人之间,也是历史与现代之间,特别是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特别是在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之下、时代命题之下,我们研究科学与艺术的问题,也是研究人类的根本问题。艺术家和科学家听起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际上是一样的,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追求、价值追求是一样的,他们的意志和毅力是一样的,他们的不懈探索是一样的。在很多成果当中,特别是科学家研究科学过程中,大自然的美是渗透到他的研究方式,也渗透到他所有的科学研究的模型与创作当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在致辞中谈到科学是对客观事物的理性思维、探索和认知,其精髓是发现、是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思想源泉和强大动力,艺术是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形象生动表达,源于实际却高于实际,充满着精神灵魂和感情色彩。二者都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璀璨名著,没有它,整个社会就会变得黯淡无光,整个人类将走向死亡。科学和艺术看似相距甚远,实则密不可分、互相促进。当年文艺复兴曾促进科学发展,反过来,科学的发展又促进了艺术的进步。最精彩的艺术往往是最高超的科学演练,比如惊心动魄的杂技是体现了精准的力学实验,每个平衡点都丝毫不能差,否则就做不成了,所以那里充满着科学。最严肃的科学也蕴藏着无限的奥妙与浪漫,有人觉得我们搞科学的人特别死板、不懂感情。但是我觉得智商高的人情商不会低,反过来,情商高的人智商也不会低。万物皆有理,自然最神奇,科学与艺术的灵感,许多是来自大自然的启迪。所以让我们用科学陶冶艺术,用艺术装点科学,使科学和艺术迸发出更灿烂的光辉。
纵观当下科学艺术创新的发展趋势,多聚焦人工智能、物联网、无人机等领域,此领域的发展均涉及“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提升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亟需反思的问题。15位嘉宾组成的3场主题演讲详述了这些问题。
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处教授、处长苏永刚先持第一场论坛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张杰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周明全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副院长常志刚发言
第一场论坛由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处教授、处长苏永刚主持。主题发言包括: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杰发言主题为“艺术教育与科学素养”;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周明全发言主题“VR/AR:科学、艺术与工程”;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常志刚发言主题“媒体建筑:未来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
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李敏敏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教授、院长丁方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胡洁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院长张鹏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副院长蔡新元
科技部引智司科普处处长邱成利
北京电影学院教学媒体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叶风
第二场主论坛,由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李敏敏女士主持。主题发言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教授、院长丁方发言主题“艺术小镇与文化科技创新”;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胡洁发言主题“人工智能驱动的创新设计”;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院长张鹏发言主题“天体油画的起源与现状”;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副院长蔡新元发言主题“设计的进化”;科技部引智司科普处处长邱成利发言主题“促进科学艺术融合,提高作品科技含量”;北京电影学院教学媒体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叶风发言主题“纪录、虚拟与体验——数字媒体叙事的设计”。
科技部引智司科普处处长邱成利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敢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副院长王建民
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梁进
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教授、负责人邵晓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长江学者徐迎庆
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出教授、处长俞坚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副主任钮建伟
第三场主论坛,由科技部引智司科普处处长邱成利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敢共同主持。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副院长王建民发言主题“智能媒体与虚拟现实科研与教学应用”;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教授、负责人邵晓峰发言主题“艺术家的科学思考”;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梁进发言主题“名画中的数学密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长江学者徐迎庆发言主题“学科交叉与设计创新”;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教授、处长俞坚发言主题“艺术与科技交汇的千高原”;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副主任钮建伟发言主题“基于动作捕捉的虚拟偶像生成”。
第一场分论坛现场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院长雒三桂
主题演讲后,嘉宾们就“科学与艺术”的主题,展开思路,畅所欲言,深入交流。第一场分论坛由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院长雒三桂先生主持,讨论“科学与艺术的融通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议题。
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化所研究员、所长李建盛
第二场分论坛现场
第二场分论坛由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化所研究员、所长李建盛先生主持,谈论“促进科学与艺术的融通,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议题。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先生为论坛做总结发言
两场分论坛的主持人汇报了论坛的讨论情况后,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先生为论坛做总结发言。
关键字: 内容标签:第二届“科学与艺术”高峰论坛,科学出版社,科学与艺术,中国科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发言,主题,副院长第二届“科学与艺术”高峰论坛 科学出版社 科学与艺术 中国科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 发言 主题 副院长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