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庆雁个展“空洞的,多余的”展览现场
胡庆雁从本科到研究生,学习的都是雕塑。在其艺术生涯中,米开朗基罗的一句话对他影响很深:“我并没有创造雕塑。雕塑本身已经在石头里面了,我只是把它们从中解放出来而已。”
胡庆雁个展“空洞的,多余的”展览现场
2018年11月3日,胡庆雁个展“空洞的,多余的”在麦勒画廊开幕,展出了艺术家近几年来的创作,之所以用这一主题来命名,他谈到:“当时做每一件作品时,并没有去仔细考虑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但回过头去看这些作品时,发现'空洞的、多余的'是能够将作品串联起来的,这也是我近期思考的主线。”
胡庆雁个展“空洞的,多余的”展览现场
谈到近几年的思考,胡庆雁表示:“观察当下的艺术创作,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的作品中,很注重观念的表达,注重社会的议题等等,通常是通过雕塑的语言来传达很多的内容,把作品意义的落脚点归于作品所关注的议题本身。因为我一直学习的是雕塑,除了表达这些有意义的事情,我对雕塑也有一些体会,所以在这次展览里,我基本上没有特别明确的表达什么社会问题,希望使作品处在一个稍微孤立的状态,没有给它们加很多的故事。虽然我不是很确定这是一个成熟的展览,但至少我没有回避雕塑的这个问题,希望借此来看看究竟:雕塑是什么。”
《宝石 I》,2018,大理石金属底座,42 × 85 × 70 cm
《Contemporary Painting I》,2018,布面油画(收集而来的大量他人油画作品在分割裁剪后重新拼接缝合而成),195 × 160 cm ( 木框 : 150 × 130 cm)
此次展览的作品基本围绕艺术家的这一思考展开。比如《宝石》、《守护神II》、《Contemporary Painting》等作品都体现了这样的特点。艺术家没有对这些作品的材料进行过多的“加工”,比如《宝石》的大理石保持了材料原本的形状,艺术家只是对其表面进行了抛光处理。《Contemporary Painting》则是由艺术家收集而来的大量他人油画作品在分割裁剪后重新拼接缝合而成。在他看来,如果绘画是在空白的画布上随意的创作,而雕塑则是依据材料既有身份和故事进行的创造。
《左耳进右耳出 No. 2》,2016,碳钢,空气,166 × 485 × 188 cm
《空山》,2018,黄色大理石,170 × 110 × 95 cm,局部
此次展览最重的作品《空山》与体积最大的作品《左耳进右耳出》则是艺术家试图启发观者思考雕塑的潜在含义——雕塑不止于外部和表象,外表之下的那些内部不可视但却存在着的“塑形”也同样关键。展览最特别的一件作品位于画廊的后院,是由7件同样形状的大理石组成,在雕塑的创作中,头7件作品都可以被视作原作,艺术家借用这样的方法,试图引发观众思考原作与复制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守护神II》, 2018, 木(法桐),大理石(不同颜色) 219X140X125cm
在此次个展中,充满了各种有关雕塑本身问题的思考。这些不同于传统认知的雕塑和使用雕塑语言进行的独特的创作实践弥散出朴素而极具张力的气韵,在推进艺术家个人实践的同时,也启迪着观者对惯常的反思以及周遭的认知。
关键字: 内容标签:胡庆雁,观念艺术,麦勒画廊,雕塑,,艺术家,展览,油画,空洞胡庆雁 观念艺术 麦勒画廊 雕塑 艺术家 展览 油画 空洞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