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城市建设进程中的新宠儿?公共艺术热潮下的冷思考(下)_孙振华-越后妻有-明斯特雕塑展-公共艺术--雕塑

编辑:陈耀杰 来源:雅昌网
 
  公共艺术火热的背后,是民众公共意识的觉醒,是城市化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但另外

  公共艺术火热的背后,是民众公共意识的觉醒,是城市化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但另外一方面,是否存在跟风的现象?很多时候提起公共艺术,就会拿明斯特雕塑展和越后妻有作为借鉴的范本,但关于明斯特雕塑展和越后妻有我们究竟要借鉴的是什么?对于公共艺术我们真的了解吗?在公共艺术大范围举办的当下,又有哪些是我们急需要解决的呢?

【专稿】城市建设进程中的新宠儿?公共艺术热潮下的冷思考(上)

  明斯特、越后妻有:我们该借鉴的是什么?

  “这些活动能不能持久的做下去,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能够像越后妻有、明斯特的活动,不是头脑一热做下,目前更多的是一个过程或者普及。”傅中望讲到。

  很多时候,公共艺术活动,我们学到了名称,学到了一种外在的方式,但是产生不了影响,在改变社会,改变乡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一种新的东西上面还有很多不足,差距在哪里?

  孙振华表示:“从2007年开始,我们把城市建筑双年展办公室设在深圳雕塑院,一直在做一些具体的推动工作,其实也很努力,花了不少钱,但是出了规划建筑圈子,外面老百姓知道的不多,在国际上知名度也不高,其实大家都是有雄心的,希望做的像威尼斯双年展一样,我们也多次去勘察,做新闻发布等等,但实际效果跟人家还是有差距。”

天津首届公共艺术大展作品 《树影》景育民  11m-9m-7m

  当下最重要的是建立制度,形成一个好的机制:“比如我到越后妻有,北川富朗是一个民间的行为,真是源于一个这样的策划人,反复不断地说服民间做工作,其实很困难的,后来慢慢的越来越受到大家接受,甚至还可以盈利,显然我们的运作模式很单调,比如政府想做,或者是大型企业想做,在这个过程中策划人如何拥有更多自主的东西,形成比较完善的,从生产、消费、推广等等一系列,包括商业营销,影响力扩大这样一个系统和链条,这方面我们还不具备,怎么形成一个关于公共艺术的机制,能够可持续的,长久的建立在这个社会基础之上,有自己完善的造血功能,能够这样良性的发展下去,这样的东西才是有生命力的。”

天津首届公共艺术大展作品 《众生》  王立伟 

  我们的传播方式也有问题,很多时候还是在国内传播,像越后妻有,更多的是一个国际性的传播,是世界性的“怎么做到走出去,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也是我们和他们之间如果有距离,一个很根本的所在,我们自身有很多限制。”

2018东莞雕塑装置艺术节作品

  最近两届的明斯特雕塑展雕塑家陈文令都有去到现场进行观看,他表示明斯特雕塑展在举办的早期也是非常寂寞的,没有太多观众,现在越做越火,越后妻有的师傅就是明斯特,在陈文令看来,北川富朗为什么被人敬重,就在于他敢于这样坚守自己的艺术信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他是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走到今天被我们看到了。

  “我看了越后妻有今年的作品,看起来满山遍野,其实一件作品有时候找一个多小时才找得到,所以我觉得一个社会的文明生态刚开始时真的要有一些冒险者,日本人在推他们的公共艺术的时候,其实就在推这片水稻,这个是我的感觉,推这片山山水水里面所有的一切一切。反观我们很多时候是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如果我们盲目的去搬越后妻有的东西不一定合适的,要转换他们的语言,那种生态、那种展示模式。”陈文令讲到。

2018东莞雕塑装置艺术节作品

  马岩松是本届越后妻有的参展艺术家,他将本地的一段观光隧道进行了改造,隧道内壁铺设不锈钢板,加上地面水景,营造出玄幻的效果,让人分不清虚实。另一个隧道出口上装了多面水滴形镜子,这把隧道的厚重分解,产生一种迷离的效果。在每段隧道中加入不同色彩的昏暗灯光,配衬着丰富的轻音乐,隧道的气氛变得神秘,人们对未知的想象力被放大。

  “我跟北川富朗接触,因为我挺被他感动,作品完成用了两年的时间,在这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北川富朗非常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历史,不是普遍说的农村问题或者是日本农村问题,就是这个地方,他认识所有的邻居,谁从这儿走了,去了大城市,谁又来到这个地方,产生了新的故事,完全是一个感情的投入,这个东西能让你的作品完全扎根在这个地方。”马岩松讲道。

马岩松 光之隧道

马岩松 光之隧道

  而这个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在地性问题,但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在地性存在误区,在孙振华看来,这种误区有两种,一种是本位主义“比如我们去评审作品,会强雕塑艺术家是本地人,所谓的在地性就是请他们来做”;还有一种是将在地性理解为一种题材“比如去到蒙古可以看到很多马的题材,到新疆就是歌舞。”

  其实,在地性不能孤立地来看,与所处的空间、人文背景、氛围有关,从造型、题材入手或者作者本身,可能会有问题,得有一种共同的或者是普遍性的东西,与在地性相互映照,比如情感或者语言方式,有一个让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同时又承载了很多地域的信息。

  放在公共空间的作品就是公共艺术吗?

  另外一方面,关于公共艺术的理解和定义,也需要重新梳理,“我们目前对公共艺术的理解还比较窄。” 傅中望在谈到我们对公共艺术的理解时感慨道,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讨论什么是公共艺术,早期将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对等, 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做个作品放在户外空间就算是公共艺术,”在孙振华看来,公共艺术完全不是那样的。

2018东莞雕塑装置艺术节作品

  那么公共艺术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公共艺术更多的体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当中,是一种影响公众的艺术氛围,可以是雕塑、建筑,也可以是一块石头或者城市灯光,发生在城市空间和影响人们视觉的一种艺术形式,这是傅中望理解的公共艺术。

  而在陈文令看来,公共艺术除了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之外,同时也不能预设观众,除了具有公共性之外,还要有艺术家的个性在里面,同时还要让人看得懂。

  是否有更为精准的定位呢?孙振华表示,公共艺术最核心的就是观念和方法,观念更具体地说就是政治观、社会观、美学观三个方面,观念解决的是公共艺术的立场、态度、方向问题,方法解决的是公共艺术的途径问题,方法有很多,但应该是跨界的、综合的、多学科的,比如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定量分析、统计学甚至政治学等等都可以作为实现公共艺术的方法,“很多时候我们的公共艺术做不好,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公共艺术的方法论,如果解决了方法论的问题,任何学科背景的人都可以来做公共艺术,这恰好也体现了公共艺术的当代性,也就是人人都是艺术家,都可以是公共艺术家。”

2018东莞雕塑装置艺术节作品

  如果要下一个定义的话,就是在公民社会的基础上,在公共空间体现民主参与共享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制度和程序保障,可以利用建筑、雕塑、绘画、水体、园林、景观、新媒体等各种艺术形式来加以实现,有地域、社区和特定环境的针对性来实施的这样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孙振华表示,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公民社会、公共空间、价值观,有制度和程序保障后多种艺术形式,有地域、社区的特点,然后是综合性,这七个左右的关键词基本上可以来界定公共艺术。

  艺术最大的天敌就是“快”

  今天的中国社会一切都是特别快,艺术的最大天敌其实就是快,今天过分的流行化、时尚化、资本化、表面化,而艺术最后比拼的就是往纵深里面开掘。“我希望艺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有无穷的内涵和外延,可以派生出新的语言,对艺术家来讲会很难,我希望将来中国的公共艺术家,公共艺术作品有更多能够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可能再过几年后有更多年轻艺术家,包括中年艺术家慢慢就会呈现出这样一个局面。”陈文令讲到。

厦门海上共明月公共艺术节作品

  陈文令从自己的创作出发,举例讲到,中国的雕塑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所以我们要有危机感,追上发达国家很好的作品,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在做作品时,我穷尽所有想要做好,但往往有很多的限制,比如说材料铜,挖铜的人为了赚钱,会偷弄点儿杂铜掺进去,原材料就不过关,提炼的人在来一次,铸造的人砸铜丢一点点,最后抛光的人给你随便抛一下,着色的人,你明明是要热着色,他给你冷着色,安装的人随便给你弄下,所以有的时候觉得今天的雕塑家会很痛苦,你付出很大的辛苦,卖几件作品远远不如一个画家好生存,每次到国外,常常会感概,我们什么时候能够作出像罗丹那样的铜,像马约尔那样的铜,几十年不变,我们没几年就开始百孔千疮,当80岁的时候回头看自己作品的样子,会很汗颜,所以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公共艺术大潮里面,要更有危机感,这样也许能走到远方。”

  艺术的公共化事件越来越多,除了要关注公共艺术本身的问题之外,伴随而来的一个问题也需要我们探讨,以往的艺术创作更多的是在工作室完成,画廊、美术馆或者博物馆这样的专业空间进行展示,当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参与到公共艺术创作之中,在地性创作和公共化展示是否会让今后的艺术创作变得更加倾向公共化呢?

厦门海上共明月公共艺术节作品

  “我觉得这是当代艺术一种突围。”孙振华讲到。

  当下的当代艺术开始越来越公共化,走到乡村、基层和具体的日常生活空间里来,这都是非常好的事情也很重要,“当代艺术已经高度的资本化,被体制同化,自身的那种动力性因素越来越少,那种批判性的色彩也越来越弱,在这时候做一些相对功利性比较小的东西,比如乡建,这些相对来讲是对当代艺术过于商业化的一种抵抗,这为当代艺术寻找了一条新的出路和可能性。”

  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算来也才二十多年的时间,如今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感到高兴,但同时更应该保持警醒,就像批评家、艺术家们讲到的那样,我们更应该关注火热背后的问题,期待未来我们能够做出属于自己的世界一流公共艺术,做出可以让别人借鉴和讨论的公共艺术。


关键字: 内容标签:马岩松,孙振华,越后妻有,明斯特雕塑展,公共艺术,,雕塑马岩松 孙振华 越后妻有 明斯特雕塑展 公共艺术 雕塑
下一篇:凭借裸体自画像成为“世界之最”的珍妮·萨维尔是怎样炼成的?_-创作-展览-艺术家||上一篇:日本七宝烧领航人高桥通子:坚持六十余载的匠心与匠艺_高桥通子-景泰蓝--烧制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