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七宝烧”一般大家知晓的是一种日本传统工艺品,而这项工艺的来源则要追溯到中国的“景泰蓝”,即铜胎掐丝珐琅,因此在日语中,“七宝烧”也泛指金属珐琅器。
日本正仓院
黄金琉璃钿背十二稜镜 正仓院藏
在日本现存的珐琅制品中,最古老和珍贵的当属正仓院所藏“黄金琉璃钿背十二稜镜”。在明治时期的附签上写着“白银十二叶镜五百八十五文目径五寸三分”,这是一面银质珐琅镜。由金线做花形,中心花芯为镜钮,各花瓣上褐、淡绿和深绿三色的彩釉,精美绝伦。这个宝镜作为圣武天皇的遗物在天平胜宝8年(公元756年)被东大寺收藏。从烧制纹样来看,这件作品有明显的唐代风格。但宝镜究竟为中国传来,还是日本人自己所烧制,学界至今还没有定论。
抵达唐朝港口的日本遣唐使船 1298年《东征传画册》第四卷
西域的珐琅制作技术沿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公元8世纪,日本遣唐使把珐琅制作技术带回日本,在日本断断续续延续了千余年,这段时期的七宝被称之为古代七宝。在19世纪,古代七宝接近消亡之际,景泰蓝为七宝带来希望之光。1832年尾张人士梶常吉买下了一件据说是荷兰商船运来的珐琅盘,并破解了内部构成,一年后成功制作出5寸小盃,日本近代七宝由此诞生。
安藤七宝店馆藏精品
现在,名古屋、京都、东京是日本七宝的三个重要产地,现在七宝的最大生产企业是名古屋的安藤七宝店,是由安藤重兵卫在1880年创建。在七宝町远岛一带有几十户七宝作坊还在延续着祖传家业。为传承七宝这一传统工艺,振兴区域经济,海部市在七宝町远岛建立了七宝烧艺术乡村,供公众参观学习。1985年日本经济产业省指定七宝为传统工艺品,1995年通产大臣又以“尾张七宝”之名将日本近代七宝指定为传统工艺品。
近二百年间,近代七宝经过不断改良,在日本形成了特有的材料体系,制作工艺虽然保存掐丝珐琅的基本技法,但其艺术表现特征与景泰蓝有着很大区别。日本近代七宝的基本技法分有线七宝、无线七宝、盛上七宝、银张七宝、錾胎透明七宝、泥七宝、槌起七宝和省胎七宝。
髙橋通子(たかはしみちこ)
髙橋通子(たかはしみちこ)就是其中“省胎七宝”的烧制大师。高桥老师今年已经82岁,她在七宝烧的创作研究中已经走过了66年的历程。日本的省胎七宝有家族式的传承,高桥老师则是家族之外第一个会制作省胎七宝的人。
2017年3月30日,“中外珐琅巅峰对话之景泰蓝与七宝烧”在中外珐琅美术馆举行,日本七宝烧领航人高桥通子(左二)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连盛(左一)作为七宝烧和景泰蓝的代表人物展开跨国界珐琅对话。
作为基本的有线七宝烧的制作过程需要30多道工序,其中主要工序有7道:制胎、掐丝、烧焊、点釉、烧釉、打磨和镀光。各道工序中最为复杂的是掐丝和点釉技术,而烧釉和打磨一般也要经过多次。省胎七宝和有线七宝做法相似,只是需要在铜胎上的工序完成后用酸溶解铜胎,留下的是银线或者金线和釉面,因此更为雅致,透光感更强。
省胎七宝钵《悠悠闲闲》
2017年 第26回伝统工芸诸工芸展
最初的进入“七宝烧”的领域,高桥通子完全是凭借这自己的独立学习,之后才有幸得到安藤七宝店的第四任厂长早川义一先生长达26年的指教,并在期间偶然从展览会上看到省胎七宝,又萌发了学习热情,经过长时间反复尝试,并最终取得这位来自七宝町的加藤耕三先生所传授的“省胎七宝”的烧制技术。
北京艺术设计学院 师生合影 1997年
最为重要的是,高桥老师打破规矩,将七宝烧制的技术公开传授,仙台、东京等地都开设了由她设立的“釉彩会”七宝烧传授工作室。同时,在技术交流上,她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北京珐琅厂进行珐琅烧制技术指导和专业交流,还被北京工业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对学生进行指导。直至今天,以八旬高龄还坚守在七宝烧技艺教学的一线,被业界誉为日本七宝烧工艺教学的领航人。
在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周年之际,北京外交人员语言文化中心将10月22日在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举办为期6天的《日本七宝艺术展》。这是日本七宝艺术在中国的首次展览,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回流展。在此次展览将展示蹊径斋收藏的160件日本七宝烧作品和高桥通子等部分名家作品,为中日两国珐琅器生产从业者、研究学者、收藏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上一页 123 下一页关键字: 内容标签:日本七宝烧,高桥通子,景泰蓝,,烧制日本七宝烧 高桥通子 景泰蓝 烧制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