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响”上海油画雕塑院现实主义创作研究文献展
导言:现实主义创作始于20世纪初,当时一批留学西方的中国艺术家将欧洲写实艺术带回中国,希望建立符合现代中国的新艺术,其中包括上海油画雕塑院的第一代艺术家张充仁、周碧初等先生。上海油画雕塑院在1965年成立的时候,吴大羽、张充仁、周碧初、俞云阶包括他们的学生陈逸飞、魏景山等一大批艺术家就汇集于此,以其人数之多,实力之精,占据了当时上海美术界油画、雕塑的大半壁江山。他们中除了吴大羽一直坚持他的现代风景、静物绘画外,都是以写实的技法进行创作,他们在一些特定历史时期完成了大量现实主义风格作品。这类现实主义作品对历史、时代、现实、生活的关注和表现,为今天留下了真实而宝贵的视觉财富。而从历史角度来看,上海油画雕塑院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品在当时是教科书似的名作代表,是美术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近年来上海油雕院理论研究室在梳理院史的基础上,将“现实主义创作”提炼出来,并于近期首次以“现实主义创作”为线索,举办了“历史的回响——上海油画雕塑院现实主义创作研究文献展。”上海油雕院理论研究室主任江梅表示:“从发展脉络上考察,上海油雕院的艺术家在不同阶段的创作,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一个重要视觉参照。展览也希望以上海油雕院的艺术实践轨迹作为案例,来体现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现实主义这一创作脉络。”
本次展览共分为四个版块。从现实主义创作自西方引进至油雕院建立之前的“溯源:西学东渐”第一版块,到建院至改革开放前的“激变:宏大叙事”第二版块,再到“返正:本体探究”第三版块,概括反映油雕院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展览中增设的“专题:时代语境中的女性视角”第四版块,首次将油雕院女画家、女雕塑家的创作集中进行展示,探讨不同时代语境中,在现实主义创作框架内,她们的艺术特点,与时代的紧密关系,以及所反映出来的女性视角和情感特征。体现她们在油雕院历史中的重要份量,以及对中国美术的贡献。
“历史的回响”上海油画雕塑院现实主义创作研究文献展
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肖谷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肖谷
上海油画雕塑院的文化传统是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生命,因此现实主义创作一直是上海油画雕塑院主要的艺术实践和研究方向。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肖谷介绍,这批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用优秀作品表现伟大的时代,对当下创作也具有启迪作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论艺委会主任毛时安
“展览中的作品联系着中国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也反应了那段历史当中人们的情绪、精神,而且也可以看得出,当时的艺术家在那个时代里,对艺术全身心地投入。我们要把展览里的精神继承下来,学习前辈艺术家对艺术刻苦钻研的精神。文献展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这几年上海油画雕塑院在历史文献的收藏、整理和使用上做了大量工作,出版了包括‘建院50周年’文集在内的多种出版物,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果”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说道。
上海油画雕塑院理论研究室主任江梅
上海油画雕塑院理论研究室主任江梅在介绍本次展览时这样说:“现实主义创作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实践方向,它的发展、嬗变非常生动地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现实主义创作也是上海油雕院成立以来艺术创作的一个主流,历史上产生了不少有影响力的经典名作。油雕院的现实主义创作是中国现代美术中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是策划本次展览的初衷。”
展厅现场
【“溯源”至20世纪开始的“西学东渐” 】
周碧初《陶马》73×60cm 布面油画 1962年
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一批有志之士希望通过“西学东渐”的方式救亡图存,完成强国之梦。当时的美术界,以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刘开渠、滑田友、张充仁、周碧初等为代表的艺术家留学欧洲,学习西方的古典写实艺术和现代艺术。回国后与当时中国本土文化经验进行“中西融合”,开创属于现代中国的新艺术。
陈道坦《大庆人》 19×25×(H)47cm 铜 1964年
张充仁《齐白石》32×19×(H)38cm 铜 1946年
现实主义并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因此展览也并没有以上海油画雕塑院成立为起始点,而是将历史回溯至民国时期。“溯源”单元的首位艺术家是中国第一代留学西方的艺术家,也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先行者的张充仁,另外也有周碧初、俞云阶、李枫及陈道坦、徐勇良等。除了展出各自代表性作品外,也以文献、照片等形式还原了当时这批艺术家学习或创作的过程,梳理中国现实主义艺术在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成、变化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创作主要是将欧洲学院派古典写实艺术技巧、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与中国本土经验相结合,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现实主义创作脉络和面貌。
1950年,充仁画室师生合影
张充仁1931年留学比利时,1936年学成回国后开办“充仁画室”。而在2014年上海油画雕塑院策划“张充仁文献展(1936-1966)”中的《张充仁学生名录》,共记录其教授的学生达428名,居首的是著名古画收藏鉴定家王季迁,名单末尾的是画家陈逸飞,名单中还有水彩画家哈定、摄影家简庆福等。
张充仁《恋爱与责任》18×22×(H)55cm青铜 1945年
张充仁的雕塑着重现实主义手法,惟美与深刻是其雕塑作品的主线。其代表作《恋爱与责任》便是一件兼具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的作品,与时代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人对生活与理想的诉求以及民族的精神。
李枫《新嫁娘》 25×18×(H)50cm 汉白玉 1977年(原作创作于1963年)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体系被广泛引入,与此前延安的革命美术样式、民国时引进的西方古典写实方法相结合,成为美术界建设“人民新文艺”的重要参照和主要指导方法。
而在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方法上,不仅派出留学生“走出去”到苏联学习,也采用“引进来”的办法引进苏联专家办绘画、雕塑训练班,培养新中国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人才。江梅介绍,这个时期中国的画家、雕塑家的创作、教学很大程度受到苏联影响,上海油雕室的俞云阶便参加了苏联专家“马克西莫
朱德与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全体合影 ,1958年
1956年,马克西莫夫作为苏联绘画专家来到中国,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从全国各地选派学员,为新中国培养美术创作人才和师资力量。当年在上海美协举办的内部画展上,俞云阶以油画和宣传画来表现的《小先生——教妈妈识字》被马克西莫夫一眼相中,而使其顺利进入“油训班”,是上海选送“油训班”的唯一学员。而这件作品也是为了配合新中国宣传扫盲运动宣传,人物形象塑造得很贴合人物的身份。
在“油训班”期间,长城、民族学院、外交学院、中央美院都成为了他们的表现对象。而准备毕业创作时,马克西莫夫认为俞云阶可以从其特长的肖像入手。于是便有了《炼铁工人》,这件作品取材于石景山炼铁厂,整个画面给人以火热烧炙的感觉。
俞云阶《炼铁工人》143×72cm 布面油画 1957 年
上一页 1234 下一页关键字: 内容标签:油画,雕塑,现实主义,,创作,雕塑,中国油画 雕塑 现实主义 创作 雕塑 中国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