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的诗:面向真实的时间——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与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实验影像展2018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开幕:2018年9月12日 上午10点展期 :2018年9月12日-2018年9月22日展览地点: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南山校区)学术主持:高士明、管怀宾策划:高世强、 Ursula Panhans-Bühle联合策划:张晨、刘恪、吴穹、卢睿洋、魏珊中国美术学院参展艺术家:许江、管怀宾、高世强、高芙雁、张辽源、蒋竹韵、汤南南、刘恪、王克伟、吴穹、汪洋、白清文、谭荔洁、孙晓宇、徐林、蔡宇潇、翁怡璇、冯冠湃、李明瞳、王妙雅、王茜、翁巍、李朝林、傅冬霆、胡恒之、廖家昕、王颖怡、钱羽虹、胡艺、王旖旎、雷冯宁、王志鹏、唐潮、王坪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参展艺术家:BJØRN MELHUS、JAN PETERS、JOEL BAUMANN 、KERSTIN HONEIT 、YUKI JUNGESBLSUT、KRISTIN MEYER 、CLARA WINTER & MIGUEL FERRAÉZ 、ANNIKA GLASS 、LISA DREYKLUFT 、MIGUEL WYSOCKI 、JULIA CHARLOTTE RICHTER 、JENNY MICHEL 、DANIEL VON BOTHMER 、JEONGMOON CHOI 、ROMINA ABATE 、ISABEL PAEHR & JASPER MEINERS 、ECHO CAN LUO 、FELIX BÖTTCHER 、LEA SCHÖNFELDER 、VOLKO KAMENSKY 、NICOLE VOEC、TOBIAS BILGERI 、KATTY LEITNER、HOLGER JENNS、 GERHARD WISSNER KASSEL DOKFEST主办方: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国家艺术基金
2018年1月27日至2月7日,《视觉的诗:面向真实的时间——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与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实验影像展》在德国卡塞尔贝尔维尤宫举办,近20位中国美院师生的作品展出。2018年9月12日,近30位德方艺术家的作品回访中国美术学院,这是他们的作品首次集体性在中国展出。中方展品方面,除在德展示作品的回展外,新增了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更多优秀作品,如管怀宾 (流隙) 王志鹏、刘恪、白清文(你走之后)、王茜、开放媒体系学生的VR作品,又增唐潮、王坪艺术家参展。更值得关注的,是除作品外,还将呈现跨媒体艺术学院多年来对影像的思考,同时展出8个相关项目的文献。
展厅中,作品与项目交织出影像的多个面向,以集合而非板块进行整体布局,展线上不时出现关于影像的追问和体悟的文字,犹如影片的旁白。
在这次庞大的关于影像艺术的集体探讨中,借助德方艺术的旁观,或可回望影像曾经流逝在世间的诸多痕迹:景观、历史、桃花源、造化、幻相、行动等,记忆中印象深刻却已成为过去的那些系列学术讲座与研讨会、八五·85,十里店——学术田野和艺术考察、AME影视计划—剧本工作坊,天堂允许的一切——1990年代家庭编年史、山水计划、《负/赋形——先天盲人对于视觉成像与赋形的启示》研究计划、资本论—电影行动等,如同一颗颗散发着迷人光芒的星星悬挂天际,虽然只有黑夜的先临方可得见。
湖山诗性——写给中德实验影像交流展
文/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
卡塞尔小城坐落在群山环抱的缓坡上,街市像溪流一般流淌下来,在文献展场馆一带戛然而止。站在断崖边上俯望,天空清远,万壑舒朗。这一幕几乎是所有向往卡塞尔文献展的艺术青年们所难忘的。我们正站在崖边的石道上,一个转身,就与格林兄弟博物馆打了照面。和诸多硕大的展馆相比,这个绿色场馆更像一所家居,一个有着梦幻色彩的家。那种淡绿的色调,蔓生着自然的、诗的想象。在这里举办实验影像展,正是得其所哉。
中国的实验影像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最早的萌芽是在校园的山水环境之中。2002 年美国著名文化学者奥克维策划卡塞尔文献展,邀请青年艺术家杨福东参展,这是中国实验影像第一次亮相国际大展,也是中国青年一代的作品在卡塞尔的首次参展。参展的实验影片为《陌生天堂》。这件氤氲着湖畔烟云的黑白影片,是杨福东国美毕业后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拍摄的。这种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甚至生活条件的困境,是实验艺术的实验性的真正挑战,其生命内涵却是诸多在较好技术条件下的实验艺术所难以比拟的。从今天的角度看,《陌生天堂》的语言是生涩的,唯其生涩,却蔽含着活生生的日常朴厚的东西。“有一种时间叫流水”,杭州的实验影像从一开始就滋生出一种“非如此不可”的生命诗性。
湖山的诗性正是中国美院的实验影像与生俱来的特性。“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影像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艺者的心愿。湖山的诗性不是直写湖山的烟云,而是将这种烟云之气化入凡常之事的关注之中,以我们真切的生活世界为蓝本,重走山水、再造田园,抒发心中的“万不得已者”。那日,我们正坐在崖边的餐馆阳台上,俯望青山,刹那之间,斜阳退去,云烟从天幕中卷过。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大自然永远是真正的影像大师,她以悠悠天心,以湖山诗性,启示万物的生活,引领我们心灵的眺望。
许江 冬远 水彩 58x78cmx27 2005
许江 回望 影像 2 分 49 秒 2006 Video
许江 时蚀 影像 1 分 12 秒 2006
期待杭州
文/卡塞尔艺术学院院长Joel Baumann 教授
我们德方的校友和教授团队非常期待我们正在参与准备的,将于 2018 年 9 月在杭州开幕的交流项目展览。我们有幸在今年二月份于贝尔维尤宫主办了《视觉的诗:面向真实的时间》展览。我们在卡塞尔展出了17 位来自杭州的艺术家的影像作品。现在轮到我们来访了。希望我们可以用我们的作品把你们迷住,就像你们当时迷住了我们一样。
在准备上一展览《视觉的诗:面向真实的时间》时,卡塞尔艺术学院以各种电子邮件和电话进行繁忙的沟通。很快关于展览的传言就在学校乃至整个城市传播开来,每个人都非常兴奋。但是,真正让我们惊叹的是当我们走进贝尔维尤宫时所见到的大量的优秀作品,实在是美妙。艺术作品幸运地找到了愿意倾听的观众。开幕式结束后,我的同事和艺术家朋友们无一例外地来找我表达他们对这个合作项目的期待以及肯定。来自杭州的视频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其所呈现的视觉语言变化多元,并且在很多方面与我们在卡塞尔通常看到的不同。即便是在一个非常细微的层级上,许多物体或动作也具有象征意义,以及特殊的重要性。在欧洲艺术家中,引用电影,电视节目,以及互联网亚文化更为常见。我们很惊喜地看到,在来自杭州的影像作品中,有一些精彩的片段将纪实和虚构的形式有意地结合在了一起。德国纪录片的传统历史悠久,纪录片风格代表着“真理”或“真实”。这种机制常被用来制作虚构的小说电影,以嘲弄或揭示看似天真的虚构幻觉。从这点上来看,我们似乎在以不同的方式质疑图像中的“真实”和“现实”。这些都是我们可以进行深度讨论的话题。我们很愿意对此进行反思,很愿意与你们交换有趣的想法。为此,我们需要见面,最好是在摆放着食物和酒水的餐桌旁围成一圈。我们在卡塞尔展览开幕后就这样做了一回,那些时刻真的令人难忘:我们的中国朋友和我德国的同事,在一家越南餐馆,用德语,中文,英语,甚至日语进行交流。那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难忘时刻,我们一定要在杭州创造更多类似机会。
我们期待建立两所学校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以便更多学生和同事可以在未来继续分享见解,分享专业知识和想法,共享宝贵的时刻。非常感谢你们的邀请。
真实的时间与真像的世界——致‘And what about your Good Morning, New World ?’中德实验影像交流艺术展
文/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
经过一年多的策划与筹备,《And what about your Good Morning, New World ?——中德实验影像交流艺术展》得以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这也是继今年年初《视觉的诗:面向真实的时间》在卡塞尔贝尔维尤宫(原卡塞尔格林兄弟博物馆)展出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与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长期交流进程中又一次重要的合作与推进;我相信,这一盛事同时也对应着中德两国近年来在政府层面的一系列战略合作与文化互动的趋向。
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77年,两百多年的风雨历程也交错着德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近年来,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与中国美术学院的交流合作频繁。差不多七年前,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虚拟现实专业负责人,比约·麦鲁斯教授率学生与跨媒体艺术学院举办的联合工作坊,其成果至今难忘;与此同时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乌苏拉教授在中国美术学院数度举办专题讲座。
另外,卡塞尔文献展对于中国艺术界来说是最负盛名的,每届文献展期间,很多的中国艺术家、评论家都云集卡塞尔。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的艺术家张培力、汪建伟、杨福东、颜磊等相继作为文献展的艺术家参展。2012年,许江院长和我的作品受邀参加了德中文化年项目:《大道之行——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展》,我们的作品在卡塞尔弗里德里希广场展出半年之久。
影像作为一种流动的篇章总是以它线性与非线性叙事的特征,展示着艺术家个体之于世界种种敏锐的洞察和感怀。感谢策展人乌苏拉教授从《视觉的诗:面向展览的时间》到这次展览《And what about your Good Morning, New World ?》的两次命名。本次展览的名字既显示了一种对于世界的想象,其实也表明了某种重构世界的态度和方式。这里的‘新世界’既为我们周遭的现实,也仿佛前方的世界。
本次展览既是两国艺术家同场的对话,同时也复合着实验影像教育的互动。尽管两国艺术家有着不同的社会、政治与文化背景,也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触碰着影像的修辞系统,但对影像与媒体艺术由衷的热情以及那种诗性语言的锤炼是一致的;我们总是能透过作品的技术生成领略到那种对地缘文化、社会现实的深度关怀,尤其是艺术家个体的感知和立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敏感地触碰着这个世界。与其说那种由特定意义构成的世界,他们的诉说更关注世界本身,或者说现实中的世界。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两国艺术家们对于影像、新媒体与当下社会以及文化现象种种独特的前沿思考;并交叉着有关观念与媒介的融合以及影像艺术本质的追问,同时也向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管怀宾 回流 影像 8 分 30 秒 2011
上一页 12 下一页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美术学院,面向真实的时间,视觉的诗,影像,,艺术学院,作品,实验中国美术学院 面向真实的时间 视觉的诗 影像 艺术学院 作品 实验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