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个展“惶然录”后,马文婷上月中旬在成都千高原艺术空间呈现其最新个展“去荒野”。
艺术家马文婷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的马文婷是一个极其有力量的青年女性艺术家,她的作品在关注社会现实层面的基础上,充满着沉重的生存体验和精神表达。她用诗意化的语言来呈现了时代背景下人类的情感缺失和精神痛感,通过对现实的肢解与重建,来跟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各种真实与荒诞交织、戏剧与现实并存、扭曲与束缚共舞,她总能以意想不到的方法强制性地把破碎的现实重新拼装起来,把人生戏剧性的荒诞穿越处理得举重若轻。在她的绘画作品中摧毁与重建总是不断地纠缠反复,不断地斗争和解,为我们理解艺术和现实的深度提供了很好的样本。
“去荒原”展览现场
在本次展览中,她的作品通过对荒野美学意象的描绘,隐喻着二十世纪人类社会遭遇现代性危机以来,我们所普遍面临着的生存焦虑和精神困境,对我们每个当代人而言,无力面对的死亡与救赎、矛盾与纠结、绝望与空虚,它是和我们今天时代情境下意义的缺失、精神的焦虑和生活的无力感所直接相关的。
马文婷 《去荒野 插图》 蛇皮纹布 聚酯纤维 布上油画 50×50×15cm 2018
艺术网:“去荒野”也是你今年3月份在之空间“惶然录”之后的第二次个展,这两次个展分别侧重在哪?
马文婷:如果说“惶然录”侧重于对当下社会现实的个人生存体验,“去荒野”则来源于我早期创作中对荒芜之地精神维度的偏爱和内心潜意识的表征。
这次的展览由二十余件绘画、摄影及装置作品组成,充满着对生存的焦灼和无望的失落,我将现实景物从混沌的世界中提取、分离出来,通过艺术的手法截取并切断它们与本来周遭环境的联系,将现实碎片重新组织并赋予了新的意义,围困、封闭、隔离和控制,编织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反乌托邦世界。
马文婷 《去荒原》 摄影 尺寸可变 2016
艺术网:所以想要呈现一种怎样的“荒原”?
马文婷:这个展览命名为“去荒野”,实际上我在做作品的时候是有意要隐藏人的信息的,但是其实我们能从作品中看到很多人的痕迹。我觉得这更更像是人类和宇宙洪荒的关系,一种相互抗争的关系,我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有人造物的荒野,而不不是完全自然状态的荒野,恰恰是想说明我眼中和我笔下的荒野是一种关于人类生存和消亡的时间感,一种关于千百年年来人类存在和废墟的精神性。
在围绕“去荒野”这个展览主题开展工作的时候,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文字、图片、装置、绘画及摄影作品,其中一部分来自网络,一部分来自书籍,还有些来自其他杂七杂八的地方。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就像在宇宙中搜寻到很多相似的频道一般,把不同身份的人对“荒野”的感受和表达收藏了起来,当我浏览这些并置的图像时,我不仅猜想起与之相关的他们各自的生活,这让我产生了非常奇特的感受:面对“荒野”这个母体,这些图像就是对荒野的再建构,人类所制造的各种各样的图像,来自不同地方,然而在一个巨大的宇宙洪荒面前,也仅仅是一些局部的注脚,一些抽离的片段,透过自己的双眼,我们将它们从混沌和无止境的世界中剥离出来,与自我相连接,然后通过艺术的手段赋予它们更新的意义,而我们对“荒野”的印象和认知,则全部都来自这些于对“荒野”的文化建构。
马文婷 《去荒野 插图:来自Michael Lundgren No.2》 蛇皮纹布 聚酯纤维 布面丙烯 40×40×20cm 2018
艺术网:把庞杂的信息量消化掉,用视觉的图像和其他的形式,去呈现一个你所理解的“荒野”。
马文婷:展览里面的作品也不是专门为“荒野”去创作的,也不是为了去呈现一个真实的“荒野”是什么样子的,我更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状态。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去荒野”只是一个拟命题,其内容当然不仅仅是去展示一个真实的“荒野”,或是一种“荒野意象”,荒野是现实之物,但更是我们的精神构造之境,因为“荒野”就意味着现实上的未知和精神上的恐惧,对我而言,更是关于时间在废墟中的消耗、充满着浪漫现实主义的颓败和对人必死性的回想。
我希望能够去探寻个体精神和世界图像的关联,如《荒野插图》这件仍在进行中的作品,在这次展览中我选择了摄影师Michael Lundgren的两幅摄影,并将它们临摹在聚酯纤维布上,通过和不同形状的几何形仿蛇皮纹布的并置,我惊奇地发现它们似乎达成了某种新的关系,就像完成“荒野”这部书的一幅幅插图般,没有呈现时,一切都是未知。回望艺术史长河中人类无数次地通过各种方式去探寻世界与我们的关系,在广袤的自然面前,在时间的流逝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去荒野”就是去面对。
马文婷 《断层之二》 布面油画 280×200cm 2017
马文婷 《破碎之黑》 布面油画 140×160cm 2018
艺术网:更多的是面对你的内心。
马文婷:我本身不是特别观念的画家,在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下,我更关心人的生存状态,精神和心理的感受,不仅是我个人,而是一个群体的状态。大家可能看我瘦瘦小小的,其实我笔下的作品大部分还是比较沉重、阴郁的,甚至不可言说的非常残忍的部分,都是我想要去表达的。
我的许多创作的源泉可能不是来自于理论书这类的抽象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对于生命的体验。并且这种体验之下的混沌状态,焦虑、生存的绝望和挣扎,痛苦感,都是我无法去回避的。就像作品中的乌鸦、蛇还有其他,肯定是不受大家欢迎的东西,不好看,也不吉利,然而生活中还有更多我们无法去直面的东西,虽然我们都想极力的去避免它们,但其实是做不到的,这就是所谓的“真实”。
马文婷 《一切(系列)No.6》 仿真乌鸦 建筑砖头 尺寸可变 2017
艺术网:这次我们看到的作品形式也很丰富,除了绘画还有摄影和装置作品。
马文婷:其实在艺术家的创作中会收集各种各样的素材,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在创作的时候,觉得哪些内容适合用哪些材料表现就会去做,并没有考虑不同的创作媒介之间的关系,如果适合的话,这个展览还可以加入更更多的表现元素。
作品形式的多样性,可以增加展览的层次和趣味,看起来要丰富一些。当然,我不会为了当代或者为了更加立体而去做一些其他媒介、材质的尝试,这些影像和装置作品也是与我的绘画相关联的,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作品与作品之间都是有一定关系的。
对于作品材料的尝试,我觉得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根据需要,我会在画面中做出不同材料的实验,视觉上可以进行各种突破,不断地去推导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其实是很有意思的。
马文婷 《一切(系列)No.4》 亚克力盒子 羊毛 笔记本 纸上绘画及标本 装置绘画 45×30.9×10cm 2018
艺术网:《一切(系列)No.4》这幅作品是你的一本旧笔记本,你在上面写了一首小诗,左边是诗,右边又画了画。
马文婷:这首小诗来自我少女时期的一个日记本,我想可能80年年代出生的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本子,上面抄过歌词,写过小诗。我已经忘记我有这样一个本子了,直到我后来无意中翻到它,又看到上面这首小诗,回想起以前的少年年情怀那么的执拗,傻里里傻气的,于是在旁边画了一个打叉的少年年形象,并把当时随手夹在笔记本里的植物标本粘在上面,作为一种人到中年年后对少年年心气的回忆。
从《一切(系列)No.4》这件作品也可以看到我还是有很多硬线条的内容在画面中,比如说那一把叉。有的话我会对画面的边框进行处理,给人一种约束、禁锢,被剥夺和被控制的感觉。这也是我近几年作品中想要去表现的某种元素,遵从内心的表达,让画面上有我的气息和情绪。
马文婷 《植物》 纸上综合材料 38×28cm×2 2016
马文婷 《一切(系列)No.2》 布面油画 210×147cm 2017
艺术网:麻烦再谈下接下来的创作。
马文婷:早些年我的作品可能更多的是延续一个主题,更多的是对于现实场景的描绘,近期我的画会呈现这种压抑、剥削的残忍线条。这也看出了我作为艺术家,在艺术道路上的探索过程。于我而言,守着某个图式一成不变是一件不可能,也不喜欢的事情。我很害怕自己的绘画一旦形成稳定的风格,会变成一个封闭的系统,无论你画什么都离不开那个系统,很难有推进和突破的地方,这也是我会尝试其他材料的其中一个原因。
在展览中你可以看到不同模式和风格的绘画尝试,我会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绘画创作。艺术家所关注的问题不会仅仅是一个,因此每次展览我会将我的绘画和作品分类,就一个方向进行相应主题的梳理,这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你的思想,你的方法,你的感情,都在发生变化,因此会根据这些因素进行各种诉求的表达。
艺术网:谢谢,期待之后的展览!
关键字: 内容标签:马文婷,去荒野,千高原艺术空间,当代艺术,,油画,绘画,聚酯纤维马文婷 去荒野 千高原艺术空间 当代艺术 油画 绘画 聚酯纤维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