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贾善国:转型——中国艺术与文化面向当代的必然选择_美术馆-艺术-文化-转型-艺术家-展览

    分类栏目:艺术融合

    条评论

    庞薰琹作品《地之子》,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及《美展特刊》记者:贾善国老师您好,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见证者和经历者,请您

    庞薰琹作品《地之子》,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及《美展特刊》

    记者:贾善国老师您好,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见证者和经历者,请您从艺术家的角度谈一下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贾善国:早期的中国当代艺术是由最初前往欧美或日本的留学生带回来的,其中以社团形式出现有较大影响力的是庞薰琹为代表的决澜社。但是在1929年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期间,徐悲鸿和徐志摩的“二徐之争”确定了当时在民族存亡的历史背景下,现实主义创作是必然的选择,也决定了影响至今的学院艺术教育和官方展览主体的现实主义方向。当代艺术在中国土壤上生根,产生持续的影响力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而逐步发展的。通常以1979年9月,星星画会在中国美术馆东侧栅栏上的非正式展览被取缔,这一标志性事件作为当代艺术的序幕。

    1989年2月,“中国现代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从1985年到1990年的“85新美术运动”则被认为近代第一次大规模的前卫艺术运动,1989年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将这一新潮艺术运动推向高潮。在这次展览中张念的行为艺术《孵蛋》戏谑的表现手法受到广泛的关注,肖鲁对着自己作品《对话》开的两声枪响更是震惊了艺术界。此后的“厦门达达”作为南方当代艺术群体成为85新美术运动的延续,可以看出85的影响已经扩展到全国。而1993年由栗宪庭先生做策展人的“45届国际威尼斯双年展”则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次在国际上亮相。

    黄永砯、徐冰、蔡国强、张晓刚作品

    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近40年间,产生了众多的进入中国当代艺术史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比如:黄永砯的《中国绘画史和西方现代艺术简史在洗衣机洗两分钟》;徐冰的《烟草计划》;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蔡国强的《天梯》;以及由11名艺术家共同完成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行为艺术作品等。可以说中国用30多年的时间走了西方当代艺术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的上百年的历程,装置、行为、影像、观念艺术西方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出现在中国的当代艺术舞台。

    记者:我们知道艺术的发展是和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的,您怎样看当代艺术同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哲学与当代艺术

    贾善国:艺术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和经济、政治等因素密不可分,更是受到文化思潮甚至是哲学思想的影响。西方美术史上的各艺术流派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没有思想启蒙运动,没有欧洲的资本主义的萌芽和科学发展,就不可能产生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当然文艺复兴不仅孕育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艺术上的“文艺复兴三杰”,在文学方面还诞生了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如果没有法国大革命的社会环境,没有康德、费希特的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基础,就不可能产生影响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也不会诞生伟大的画家德拉克罗瓦、热里珂,伟大的文学家拜伦、雨果,伟大的音乐家肖邦、柴可夫斯基。如果没有工业革命,没有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萨特的存在主义等哲学思想,也不会产生影响整个世界文化走向的“现代主义”。

    伤痕文学与伤痕美术

    我国的当代艺术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是和当时对“动乱十年”的反思,改革开放从国外带进来的“新启蒙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十年”的反思孕育了以罗中立的《父亲》、高小华的《为什么》为代表的伤痕美术,以卢新华的《伤痕》、刘心武的《班主任》为代表的伤痕文学。而随着80年代翻译热潮的兴起,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启蒙主义“理性”思想,到后期欧美现代人文哲学的各种理性和非理性学说(从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克尔凯戈尔的“生命哲学”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都开始成为“85 新潮美术”的思想资源。

    2018年8月,贾善国作品《一阴一阳谓之道》参加在加拿大多伦多艺术中心举办的“涌现-中国当代艺术展”,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多伦多市长John Tory都给展览发来贺信,加拿大国家电视台、加拿大星岛日报等20多家媒体对展览进行报道

    进入新世纪之后,全球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国外出现的新的哲学思想,比如:心灵哲学、人工智能哲学、现象学等都能很快传入我国。当代艺术经历了本土化进程之后,由于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心也不断提高,由原来只是国际当代艺术舞台上的点缀,到现在无论是“威尼斯双年展”还是“巴塞尔文献展”中国的当代艺术都成了重要的单元。就拿2018年8月份我参加的在加拿大多伦多艺术中心举办的“涌现——中国当代艺术展”来说,前加拿大国家美术馆现当代馆策展人、加拿大皇家艺术学院院长艾伦·麦克奈尔(Alan McNairn)博士对中国当代艺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多伦多市长John Tory都给展览发来贺信。由此我们能够看出经济、文化、艺术是互为联动的有机整体。

    记者:如果给80年代之后的当代艺术做一个断代的话,您会分为哪几个阶段?当今的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舞台上承担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贾善国:对于当代艺术的断代,我只能从个体艺术家的角度谈一下个人的认识,我不是专业的美术史学家或艺术批评家,不能从史学或批评的角度做更深入的划分。在我看来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从1980年到1989年,属于借鉴吸收阶段,主要表现是西方现代主义之后的各种艺术形态在中国当代艺术展中纷纷呈现。第二阶段是从1990年到2000年,可以说是后85时代,一方面反思85新潮艺术对中国的影响,另一方面充斥着强烈的世纪末情节。具体表现为以北京的刘晓东,南方的丁乙为代表的“新生代艺术”。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之后的当代艺术,重要的特征是中国视角、当代艺术的本土化。当然对正在发生的当代艺术总结性评价是非常困难的,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文化自信也不断增强,中国的当代在国际舞台上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给当今的国际当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记者: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艺术家走向国际,将国外优秀的艺术家介绍到国内的活动非常频繁,您如何看文化交流在当代的作用?

    1985年劳申伯格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与1993年中国美术馆引进的法国罗丹艺术大展

    贾善国:改革开放初期引进的海外艺术展并不多,影响力巨大的要数1985年劳申伯格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那时正值85美术新潮的高峰期,为当时的中国当代艺术在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都提供了直接借鉴的经验。另一次是1993年中国美术馆引进的法国罗丹艺术大展,对中国的学院教育及现实主义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在1993年中国艺术家第一次参加了“第45届国际威尼斯双年展”,第一次让世界认识到中国的当代艺术。

    2017年,匈牙利驻中国文化参赞为贾善国颁发艺术顾问聘书,贾善国在北京匈牙利文化中心策划了一系列中匈艺术对照展

    进入新世纪之后各种官方的、民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将中国同世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都通过设立文化中心的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我于2017年被北京匈牙利文化中心聘任为艺术顾问,多次在文化中心举办中匈艺术家对照展,并配合学术讲座、艺术教育进行深入的交流,可以说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文化交流促进了两国人民相互的文化理解与包容。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越是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交流的时代越是能够带来文化的繁荣,唐代中国的文化交流到达印度、波斯、罗马,可以说遍及欧亚大陆,汉文化正是在不断的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基础上才得以发展成为儒释道合一的经典东方文化。而清末的闭关锁国,将中国拖向了衰败的深渊。邻国的日本正是在奈良时代和昭和时代学习唐朝文化,在德川时代学习西方,在两次大规模的对外学习和交流中成为经济、文化强国。

    记者:近些年中国文化转型的问题受到越来越热烈的讨论,也体现在当代艺术之中,您如何看这种文化转型。

    2010年贾善国在文化部主办杂志《文化月刊》主持了“新世纪中国文化十年艺术人物”栏目

    贾善国:对于文化转型或艺术转向这一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在2000年之后变的更为热烈。2011年我在文化部主办的杂志《文化月刊》上主持了一个叫做“新世纪中国文化十年艺术人物”栏目。以人物访谈的形式对新世纪以来的文化现象、艺术流派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实际上是在讨论世纪之交文化转型的问题。也是在探讨西方当代艺术传入我国30多年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央美术学院苏新平先生就说到:“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国家,如果一味追随西方的标准、体系,我们永远是被动的,我们只有在思想、文化观念、语言方式上走自己的路,建立起新的标准,这个标准至少是和西方并行的两个标准之一,或者是合二为一的全球化的共同的标准,才能获得真正的自己的当代艺术。”可以看出,不在跟随西方、发展本土的当代艺术是历史赋予当今艺术家的使命。

    当代艺术家在本土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并不仅仅出现在新世纪之后,早在85新艺术运动中的徐冰、谷文达、黄永砯、蔡国强都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而且他们能够成为面向国际的著名艺术家,也是靠的他们作品中的中国符号或是中国的哲学精神。到了2000年前后本土回归,反观传统成为一种更大范围的普遍趋势。著名理论家水天中先生也说到:“进入新世纪以来,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不管什么风格的艺术家,都在不约而同的把本土文化作为他们重要的资源。”

    梁紹基、徐冰、蓝正辉作品

    长期以来东西方文化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下发展了数千年,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如果把齐白石、黄宾虹等经典的传统艺术带到西方,他们大多体会不到这类作品的精妙所在,这是因为缺乏共同的审美基础,没有通用的艺术语言,就如同我们用汉语同西班牙人进行对话,彼此都不会明白对方的意思,而如果都使用英语就能够进行对话。艺术也是同样道理,比如:徐冰作品《天书》,作品中的文字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出现的,消解了它的可读性。展示方式上运用了重复性语言,立体空间结构的国际性装置艺术语言。以体量水墨著称的蓝正辉先生,在材料方面使用的是宣纸及中国墨,表现的也是水墨交融的大写意效果,但是他采用的是抽象艺术语言,借鉴了抽象表现主义表达方式,再加上十几米的大幅画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所以他也对传统进行了当代性的转化。他们虽然依然在表现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但是他们进行了现代性的转化。

    记者:艺术属于大文化范畴中的一个分支,艺术与文化之间有着互为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您认为当代艺术的转型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贾善国:一个艺术流派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文化及社会环境,就如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于瑞士苏黎世的达达主义,正是在当时一战阴影之下文化上青年人处在消极、空虚状态之下,提出了“破坏就是创造”的主张,尽管他们的态度是反文化、反传统,但是依然是借助诗歌、表演等文学形式呈现,成为文化中不可割裂的组成部分。达达主义对传统的反叛也为之后的现代性文化形态的形成做了铺垫。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经历了一个借鉴、反思到回归本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建立在对国际当代艺术规则认识及交流对话基础之上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完成了传统审美的当代性转化,也完成了中国审美国际化转化。中国当代艺术用三、四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一百多年的现代主义以来的当代艺术之路,并且完成了本土化,以独立的面貌出现在国际当代艺术舞台,成为国际展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角度来说我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步伐走在了大文化转型的前列。

    中国文化转型是我国面临着的重要的问题,中国在完成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之后,更为重要的是国家文化形象重新建构的问题。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以儒家为主体,儒道释合一的系统,这一体系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完善,不仅体现在四书五经的典籍之中,还体现在后人对这些典籍的重新解释和不断完善,才构成了总体的价值结构。这一传统的价值结构从“五四”开始受到了批判,在打到孔老二、打到孔家店的口号中,传统的儒学连同老庄道学、禅宗思想统统被打到。但打到之后并没有完成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并没有建构新时代的文化价值体系。

    我们都知道西方文化的源头在古希腊,那时产生了很多文化经典,但是在经历了中世纪之后这些经典散失了被掩埋了,12世纪开始从阿拉伯、土耳其翻译的著作又重新传到意大利,再加上考古发现使古希腊的艺术经典重见天日,文艺复兴实质上是经过启蒙运动之后的希腊经典的转化。从笛卡尔、康德开始对西方哲学进行了重要的改变,使之向现代转型迈出重要一步,在经历了黑格尔、马克思的理论建构之后,形成了全新的思想体系,虽然看上去跟古希腊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但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整体。康德、黑格尔并没有停留在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理论的重新解释,而是重新建构了西方近现代思想系统。我想我们不能停留在建立多少所孔子学院,对外文化宣传依然停留在对孔孟、老庄的解读上,我们要形成全新的面向世界的文化价值观,这才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持续动力。这一方面当代艺术为传统文化转型提供了样本和可借鉴的经验。

    记者:近些年国家对文化艺术的资金投入力度很大,加上很多民营资本的介入,对文化艺术有很大的导向作用,您如何看这一现象?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及国际艺术基金支持项目

    贾善国:历史上每一次文化艺术的繁荣都与是与经济的大发展密不可分的,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全国各地文化设施、场馆的建设投入都很大,建设标准也很高,很多都请国际知名设计师设计。国家艺术基金、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等专项资金的投入,对艺术人才培养、主题艺术创作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资金的支持很多投入到传统文化、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地方艺术流派的学术研究,海外展览宣传等。很明显这些专项资金对当代艺术支持明显不足,即使有些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青年艺术展览中有当代艺术作品,也缺乏系统的整体面貌,更没有对当代艺术梳理性、导向性研究的当代艺术展。我认为应该发挥国家艺术基金的主导性作用,对当代艺术本土化进程进行梳理,举办专题展览。特别是在年轻艺术家中,可以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展览成果等方面进行奖励。当代艺术是不可回避的文化进程,采取这些措施有助于引导形成本土化的当代艺术。尽管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不少艺术家的中国面貌已经呈现,但还没有成为有共同追求、共同精神指向的艺术流派或艺术运动,如果我们对比日本的“物派”就不难看出其中的差距。在这样一个时期艺术基金的介入或引导作用就会非常明显。

    莫迪里阿尼、毕加索、梵高作品分别被中国藏家以近10亿、1.72亿、3.77亿人民币收藏

    近些年众多的民营美术馆、博物馆投入运营,民间收藏、民营画廊对艺术的支持使得当代艺术呈现巨大的活力。不断有西方当代艺术大师的优秀展览通过民间被引进国内,也不断爆出国内民营机构在国外拍卖会上以天价收购了诸如毕加索、梵高、莫迪里阿尼等艺术大师作品。一方面反映了国内民营企业已经有了收藏世界顶级艺术品的实力。另一方面也能够看出有些民营企业追求所谓名作的盲目性。与此对比的是,对青年艺术家作品支持的力度不够,对中国当代艺术关注不够。在国内专业性、有明确收藏脉络的收藏家并不多。反而国外有些收藏机构在系统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比如希客、尤伦斯、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等。试想,若干年后如果我们要做中国当代艺术回顾展,或许很多重要作品要去国外美术馆或博物馆借展将是我们巨大的损失。我们的部分民营企业花费几亿收藏梵高、毕加索、莫迪利安尼等大师作品,也只是西方当代艺术的一个片段,如果这些钱用来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就能够形成一个系统性收藏,甚至能够支撑起一座专业的美术馆,比如:“当代水墨博物馆”、“新生代美术馆”、“85新美术运动美术馆”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当代转型是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也是为世界提供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经过不断演进,蜕变为新时代现代文明的成功经验。这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百年之后赋予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文/良月)


    关键字:美术馆,艺术,文化,转型,艺术家,展览,艺术观点争鸣
    内容标签: 美术馆 艺术 文化 转型 艺术家 展览 艺术观点争鸣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