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数字化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国内外已有许多成熟案例。对数字化领域来说,国际间的经验有许多相通之处,但是,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特定的受众又为具体设计实施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和挑战。笔者将结合谷歌“艺术计划”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数字故宫”两个案例,以及自己在相关领域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探讨我国当前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的成功经验和现实困境,并尝试从中梳理出中国的解决方案。
一、博物馆与现代科技
意大利作家艾尔弗雷多(Alfredo M. Ronchi)在《E文化:数字时代的文化信息》一书中指出:“在信息时代,数字媒体信息已经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文化艺术传播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叙述方式,数字信息更容易被公众所接受。”未来科技的发展如同生命的繁衍与进化,其产生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取决于我们对其运用是否合理。随着数字媒体技术、交互设计理论等新理论、新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博物馆实践中,博物馆已经不只是收藏、展览展示、传播的学术研究与公共教育平台。数字时代博物馆的定位需要根据公众与博物馆的关系重新确定。相对传统的博物馆叙事和传播方式而言,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互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互动等数字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新型叙事和传播方式被纳入到今天的博物馆系统,反之,博物馆日益更新的需求式发展也促进了未来数字媒体的应用前景。博物馆与现代科技的相互作用重新定义了展览的时间和空间及其与观众的关系。面对挑战,欧美著名博物馆都在以新的视角进行文化遗产数字保护、展览与研究,相关技术的引入也将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展览和研究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指导。
二、数字博物馆
目前数字博物馆的发展还处于粗放阶段,但是前景可观。相对博物馆的静态陈设而言,数字博物馆作为文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前的文化传播和创新性教育带来了多种可能。依据可消费的文化需求,我们更加需要前沿科技的介入,现代科技介入文化遗产的展览展示,使观众从被动、单一的信息接受者转变成主动参与其中的共建者,在互动与良好的用户体验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并通过反馈这些数据信息实现再次提升教育和传播的目的,同时信息的输出与反馈的方式也在文化传播中变得更加有效和深入。大数据和云计算既是一种技术变革,也是一种文化变革,运用新技术去了解多元文化也将激活更多的数据,数据构建了新的文明和历史,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这需要博物馆更多地了解观众及用户,不仅包括用户流量的数据,还有他们的兴趣、动机和读取行为。因此,我们仍然需要更加前瞻性的数字化战略,最终形成创新性系统来迎接数字化变革。
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关于新时期博物馆功能与职能的思考》一文中引用了曹兵武《关于博物馆的核心价值》一文中的一段话:“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从其诞生起就肩负了很重的社会责任。如果说博物馆从‘贵族化’到‘平民化’用了200年的时间,那么随着世界上全球化、社区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个性化特点的显现,博物馆正在与时俱进,走上现代化的探寻之路,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博物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博物馆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集中体现在博物馆主体从对其藏品“物”的呈现转向对其受众“人”的感知为核心,良好的用户体验及以用户为核心的设计才能更好地提炼文化遗产的精髓、体现博物馆的学术与研究价值。
三、谷歌的“艺术计划”
2011年,搜索引擎巨头谷歌宣布其“艺术计划”(Art Project)上线。继谷歌地图之后,将把全世界著名博物馆、美术馆的艺术作品以70亿像素的高清晰度发布于互联网。最新的谷歌“艺术计划”网站全面展示了世界各种文化与文明,其中包括中国的书法、日本的浮世绘、中东的装饰艺术,以及非洲的木雕等。2013年9月,我邀请谷歌文化学院总监阿密特·苏德(Amit Sood)在中央美术学院分享了谷歌“艺术计划”的愿景、技术和背后的故事。阿密特·苏德介绍,根据英国《艺术新闻》2013年最新发布的关于2012年世界博物馆参观人数数据统计,2012年十大最受欢迎博物馆累计参观人数达52906060人次,这个数字仅占全球总人口数的0.76%。全球还有很多人无法前往这些博物馆欣赏伟大的艺术。在数字化的今天,纯公益性的谷歌“艺术计划”为人们感受和学习艺术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在谷歌网站人们可以超越空间、时间的限制,在屏幕前零距离地接触到全世界众多伟大的艺术作品。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如今已经有来自全球44个国家264家艺术机构的4万件艺术作品可以在线浏览。由此可以看出数字技术的发展无疑给艺术的展示和学习带来了变革。虽然目前很多数字“艺术计划”行之有效地进行,依然存在数据安全隐患和法律上的数字版权归属等问题,但无论是从人类文明延续的角度,还是从机构自身经济回报的角度来说,真正的财富是项目本身所积累的大量数据,这是一种无形的财富。
四、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故宫”
近年来,随着国内社交媒体平台呈现爆发式增长,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开始由以往的单向输出转变为双向沟通,自1998年起,北京故宫博物院就着手建设数字博物馆项目“数字故宫”,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数字故宫”基础上开发出的线上“故宫社区”,整合了故宫资讯、导览、建筑、藏品、展览、学术、文创等十余类数据,让观众成为博物馆的参与者与建设者。2013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发布了第一款主题式APP应用《胤禛美人图》,由我带领的设计团队与故宫合作策划历时8个月完成了这个项目。此应用以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仕女画《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为素材,以故宫学相关领域专家的研究成果为学术支撑,从绘画作品中的妆容发饰、室内家具、器物陈设、图案隐喻等各个角度,引导用户欣赏宫廷绘画雍容华贵的审美情趣、仕女画工整妍丽的艺术特色,亲历古色古香的生活场景,探索作品背后隐藏的故事,以此达到充分了解故宫博物院的相关文物研究成果。此应用同年获得获“DFA Award”亚洲最具影响力优秀设计奖、Apple Store年度精选及编辑推荐多项奖项。北京故宫博物院揭开了文化遗产数字化APP应用研究与创作的序幕。鉴于故宫的藏品数量之巨大、种类之繁多,北京故宫博物院再次找到我,希望我们共同完成一款轻应用APP交互作品《每日故宫》。此项目的创意来源于《每日故宫》的实物—初版于 1933年的《故宫日历》。在故宫许多名专家和学者的内容支持下该作品于2015年正式上线,历经三版,打造了“每日甄选一款馆藏珍品,同游宋元山水,共访禁城别苑,探寻皇家日常,感受传世珍品不竭的历史生命”的移动终端数字产品,使喜爱故宫文化的人可以从移动终端应用上收到图文并茂的故宫藏品信息,坐拥365天的个人藏品,如同拥有了一个掌上故宫博物院。社交媒体上的分享作为广泛的二次传播,使高端的专业领域知识越过红墙,被推向了更为广阔的公共教育领域。该APP的下载量超过几十万,是一款区别于故宫主题式APP应用《胤禛美人图》和《清代皇帝服饰》的轻应用交互作品。与此同时,除故宫之外的众多国内外博物馆都在利用各种技术与合作方式来推进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激活馆藏资源,仅在百科数字博物馆这一平台上,就有235家数字博物馆上线,收录了1625家博物馆文图资料,线上浏览超过7300万。其中比较有特点的包括:线上高迪数字博物馆作为中国和西班牙合作项目,利用全景视图、虚拟现实等技术展现了西班牙著名建筑师安东尼·高迪的重要作品及生平;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利用矩阵全景技术实现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利用虚拟漫游和VR技术出品的“数字敦煌”。我们相信未来的博物馆将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知识聚合体,一方面吸纳更多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释放更多的知识能量。更重要的是用户在成为内容传播者的同时也成为内容的构建者,他们开始主动介入博物馆的发展,促进了互联网时代数字博物馆与大众社会的融合。
五、文化遗产与数字化应用的未来
近年来,文化遗产的数据采集、分类、整理、输出、反馈和再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博物馆的高度关注。数据有核心数据和边缘数据、热数据和冷数据之分,在大量的数据缺乏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的现实面前,如何合理地运用文化资源数据并使之进入文化消费领域,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数据构建了用户的行为和习惯,通过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我们可以更精准地投放内容,呈现传统展示不能比拟的交流讨论模式。但是目前大部分博物馆的文化遗产展示方式处于技术大于内容的阶段,技术语言的强势介入削弱了内容的精准,内容被放大、压缩,甚至错误呈现。过度的互动或高科技呈现会大大削弱人们的想象空间,使原本具有审美高度的艺术作品流于市俗化和庸俗化,因此如何平衡技术与艺术、内容与形式,恰如其分地表达才是博物馆与艺术设计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博物馆中文化遗产的线上展示往往和线下活动相结合,线上与线下流量的倒入和转换也是目前经常讨论的问题。比如谷歌“艺术计划”上线时,部分人认为很多艺术作品和藏品不能只通过屏幕进行在线浏览和欣赏,在线欣赏会导致进入实体博物馆的观众变少。然而阿密特·苏德认为情况可能恰恰相反,从众多机构数据统计来看,在线体验刺激了观众进入实体博物馆的欲望,反而是线上体验促进了线下体验。另一方面,尽管线上几乎可以模拟真实的参观体验,但依然无法取代“在场”的空间通感体验。因此,线上及线下的配合至关重要,可以呈现新的数据的走势。线上技术的应用需要符合内容的需求,而不是成为内容传播的阻碍,并且应该考虑到互联网的产品设计规则和应用环境。当下的社会正处于阅读碎片化的信息爆炸时代,用户对产品在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的使用习惯是完全不一样的,如微信用户的活跃高峰比去年晚上10:30提前到晚上10:00,半小时的数据量差异是难以想象的,大量的信息会被新一轮的信息所覆盖,海量的瀑布流信息最终使人产生快速遗忘,深入的思考和体验无法展开,人的创造性也被逐渐削弱。数字媒体作为以技术为基础的应用模式,在博物馆展示研究中的重要性逐渐突出,但技术与应用的不平衡状态,使观众无法沉浸投入地获取知识和乐趣。2018年4月24日,在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国家文物局在《数字中国领域的建设重点》中提道:“继续深入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由此可见,这方面的研究其实刚刚起步,需要得到我们更多的关注和实践。
作者:彦风,来源:美术观察
关键字:故宫,数字化,文化遗产,博物馆,数字,艺术,数据,艺术观点争鸣内容标签: 故宫 数字化 文化遗产 博物馆 数字 艺术 数据 艺术观点争鸣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