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公共艺术概念中的关键词:参与(Participation)_社群-观众-形式-参与-艺术-接受者-共同体

    分类栏目:艺术融合

    条评论

    “参与”这一概念在艺术领域中历史悠久,而且它因其形式多样的过度运用而引人注目。它后来被程式化成了一种有点不可思议的词,用

    “参与”这一概念在艺术领域中历史悠久,而且它因其形式多样的过度运用而引人注目。它后来被程式化成了一种有点不可思议的词,用来勾勒观众在艺术实践中的联系,今天的“参与”包含了一个接受者(观众)在面对一个艺术对象、艺术项目或者展览环境时,所能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关于“参与”的想法范围颇广,从接受美学的准则(接受者总会把自己的一部分置身于文本之中来解读),到草根民主(它主张就算是缺乏经验的公民也想参与文化进程)莫不如此。甚至还不止于此,关于“参与”的一些新近方法,如罗格夫(Irit Rogoff)就建议,甚至“移目”(looking way)也可以是一种参与形式,或者说,根据对抗或否定性姿态,其特殊价值应当放在对艺术的接受这一维度中。

    从历史上来看,当观众和艺术客体之间的距离以一种中立框架来呈现(presented in a neutral framework),二者因此而在本质上变得疏远,而且预示着它们相去更远时,参与问题总是显得很危险。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经出现了许多观众插手(viewer’s involvement)艺术的形式,包括从雕塑配置中的“精神-有机”活化(psycho-organic activation),到表演艺术中,揭露关于性别的老套看法;从激浪派影响下对如何表演某些动作的指导,到对参观者资料的静态收集(static collection);从边缘艺术家的行为到业余者,所有这些作品的创作方法都关乎社会边缘群体。不过,把这些各不相同的参与形式联系起来的,却是因为相信有一种特殊的“取消”(nullification)信念。所谓“取消”,就是要求取消或废除创作者与接受者、艺术行为与非艺术行为之间的差别,最终是取消艺术与日常或社会环境之间的界线。

    过去几十年中,当艺术的诸多内在参与形式已经被实验过后(其范围从个体参与空间或对象体验,蔓延到所有形式的交互媒介),时至近年,风向有所转变,如今所谓的“参与”,看起来是通过观众所关心的所有领域的问题(或议题)而将他们调动起来。因此,大量诸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参见“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以一种可以激发某些特定族群去参与社会-政治论争的方式来设计,而这些论争通常由项目发起者所设计。公共性或者“社群”概念,已经凭此在很多此类艺术中有所呈现(参阅“公众/公共性”),但它(公共性或社群)不能以一种仿佛是刚诞生于一个场域之中的方式来运作。不过,只有当某人识破了参与性艺术缘之何故,且质问自身时,他才会开启一种长时间,而且不是基于固定角色之上的身份转换过程。

    艺术“参与”中更新近方法的一个核心特征在于,它们不再基于传统的代议模式(representational models)了。也就是说,它们不再那么关乎对某一问题的代理式例证/表达(the vicarious illustration of a problem),不再那么关乎对一种(审美)体验,或者某一个社群观念的代理式例证/表达,而是直接去实现一种跨领域的合作。因此,在现今的“参与”形式中,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合作完成一个艺术项目已属常见,(参阅“合作”词条)艺术据此越发失去对于它而言重要的维度,那么(足以渗透社会空间的)可供选择的合作类型则越多。

    最后,如今的参与形式,其目的是想创造新的集体,创造临时的行动和利益共同体,而不是要先前那种基于不变身份基础的共同体。但这是否从事实上开启了能参与文化进程的新接受者族群,尚待观察,这就如同这些参与项目的具体形式,有多少能在真正的现实生活中被提出来还有待观察一样。

    译注:这里所谓的“参与”是一种艺术方法,但包含了社会和政治含义,甚至可以说,“参与”的新形式实际上是一种政治化的运用。如作者提到金匠学院学者罗格夫,她所提出了“移目”(looking away),也就是将目光从展览或作品中上移开,罗格夫想以此来思考观众在观展过程中参与其中的形式。此时的参与不同于常见的观展现场,观众只是一旁观者。“移目”主张把自己的目光从已获认可的策展语言上移开,她认为这种“走神/分神”形式提供了短暂的文化生成模式,从而把我们带出我们身为社会主体和文化消费者的那种惯常自我感。就政治含义而言,因为罗格夫在分析这种模式时大量运动诸如阿伦特、南希和阿甘本关于公共空间和共同体的思考。用她的话说:“我希望把艺术放到这种显身空间(阿伦特语)的关系中来思考它,是因为这一认识——当某物被称为艺术、变成一种开放的关联领域时,那么艺术作为一种参与形式的潜力也就出现了。”再者,“参与”的政治含义还包括其内容或议题乃是社会-政治的。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公共利益中的艺术”“基于社群的艺术”,都以社会-政治议题为主。作者认为如今的参与就议题而言已经全方位涉及各种领域,以此调动观众参与其中。也因此,才有了词条所谓的此类公共性或社群,不是刚诞生于某一场域(固定地点)之中,因为它要求一种长期却又非固定的角色,由此牵连到“身份政治”问题。比如在“基于社群的艺术”中,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兴起了围绕艾滋病的社群艺术,但参与者却并非有某种本质或固定的身份(比如要都是艾滋病感染者)。用阿甘本的说法,介入或参与的目的,是发展一种没有预设某种共性或身份来作为归属条件的共同体。也因此,有了词条中所谓的“合作”乃跨领域实践,而且,这不再基于传统的“代议模式”,此“代议”应当是指传统代议民主中,经由代表为社群或共同体发声的模式,它变成了跨领域的直接合作,用通俗的话说是想取消中间商或中介。

    作者:文/Christian Höller 译/张钟萄   来源:公共艺术

    关键字:社群,观众,形式,参与,艺术,接受者,共同体,艺术观点争鸣
    内容标签: 社群 观众 形式 参与 艺术 接受者 共同体 艺术观点争鸣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