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赏析丨“曲笔”手法抒家国情怀——姜夔《扬州慢》赏读_扬州-词人-杜牧-淮南-用典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扬州慢》是姜夔的一首自度曲。词人运用了“曲笔”的写作手法,欲扬先抑,又以连续用典的方法,尽情地抒发了自己感时伤今的思想感情。四川省南充广播电视大学王旗认为,这

    《扬州慢》是姜夔的一首自度曲。词人运用了“曲笔”的写作手法,欲扬先抑,又以连续用典的方法,尽情地抒发了自己感时伤今的思想感情。四川省南充广播电视大学王旗认为,这首词体现了姜夔作词追求“清空”“骚雅”的特色,其使用今昔反衬的手法来写景抒情,含蓄深沉,令人回味无穷。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扬州慢》 

    姜夔,南宋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因曾居邻溪白石洞天,而自号“白石道人”,人称姜白石。他年轻时在诗、词、音乐、书法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尤以妙解音律填词著名。姜夔词具有“清空”和“骚雅”的特色,这首词正体现了姜夔作词追求“清空”“骚雅”的特色。张炎曾喻其词“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可见其词之精工天成。据记载,姜白石一生共自写词曲六卷六十六首,《扬州慢》是他最早的一首自度曲。

    首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意在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点明扬州是昔日无比繁华昌盛的历史名城。其中运用了“曲笔”的写作手法,欲扬先抑,为后面抒情志感埋下了伏笔。扬州位于淮水东南,南宋时设置有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个行政辖区,而淮南东路的路府(行政中心)在扬州。面南时以东为左,西为右,因此,作者在这里便用“淮左名都”来指称扬州。“竹西”,即“竹西亭”,扬州城东的一处古迹,因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而得名。往昔热闹繁华的“名都”“佳处”,待到作者“解鞍少驻初程”的时候,又是怎样的景象?于是曲词便自然过渡到对现实的描写。

    “春风十里”暗用了一个典故,出自杜牧《赠别》诗中的句子:“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描写的是扬州的歌舞繁华与富庶热闹。这和自己眼前“尽荠麦青青”的景象,无疑形成了强烈反差。如果仅此而已,则无以写尽面对此情此景时词人心中无限的怅然与怨愤。于是他信笔延伸,更深广地描述道:“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从虚处着笔并移情入景,想象出“废池乔木”也像人一样厌恶战争。“胡马窥江”,指的是南渡以来的四十多年间,扬州曾数遭金兵洗劫,吓得高宗和孝宗魂不附体、仓皇失措,幸亏这时金廷内讧,金主完颜亮被杀,南宋始得稍安残喘。“犹厌言兵”四字,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里评述说:“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万言,亦无此韵味。”作者在最后一句描写扬州城荒凉破败景况的同时,隐隐地透露出对边防空虚的忧虑和焦灼。大敌当前,扬州却是一个“空”城。

    上片即景抒情,以时间先后、行踪远近为序,由晨及暮,由“尽荠麦青青”的城郊至“清角吹寒”的“空城”,由目睹到耳闻。衰败凄凉的景况与“戍角悲吟”的观感相映衬,令人不禁产生无尽的遐想。同时,作者的心情也由喜至悲,又由悲至忧。这样,就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的背景图画,并为下片抒情志感作了感情上的铺垫。

    下片首句避实就虚,设想当年夸赞扬州如何富庶繁盛的杜牧,若看到现在的扬州这样荒芜凋零、残破不堪的景象,一定会感到惊讶和意外。扬州自古商贸兴隆、城市繁华,其长街市井人声鼎沸、货流畅通的盛况在诗文中屡有记载,有人甚至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当作人生的最高目标。昔日绿杨城郭、帆樯满眼、笙歌盈耳、邈若仙境的扬州,如今竟破败凋敝,怎能不使得词人触景生情,并联想起当年盛赞扬州之繁荣的杜牧呢?“杜郎俊赏”四字中,“杜郎”指唐代诗人杜牧;“俊赏”,俊逸清赏之意,是用典,典出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之士。”遥想当年,杜牧应牛僧孺之辟(拜官),在淮南节度府任掌书记时,因个人政治失意而放纵声色,曾写下了“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风情缱绻的诗,是何其风流俊逸!但“算而今、重到须惊。”“算”,料想、推测之意。接着,作者又顺承上句,由“须惊”转入“难赋深情”:即使是杜牧那样的风流才子,目睹如此惨淡破败的景况,也定然“难赋深情”。这句看似在写杜牧“须惊”“难赋深情”,实则是词人自喻。

    下一句再次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胡马窥江”之后扬州城冷寂空旷、满目疮痍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里还是在用典。“二十四桥”出自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此桥为扬州城内的名胜,据说因曾经有二十四个美女在此吹箫而得名,也叫“红药桥”。“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亮原本就“无声”,并无冷暖之别,但作者却借助“通感”这种修辞方法,“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让触觉感受的“冷”与听觉感受的“无声”挪移贯通,从而强化了读者的感受。这里的“冷月”“无声”,与上片“犹厌言兵”中的“厌”,都是词人移情及物的结果,类似于杜甫《春望》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冷月无声”之前加上“波心荡”三字,静中见动,以动补静,好比南北朝诗人王籍以“蝉噪”反衬“林愈静”,以“鸟鸣”反衬“山更幽”一样,使展现在读者眼前的画面意蕴更加生动毕现,也把姜夔作词追求“清空”“骚雅”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通过扬州城的古今变化,含蓄委婉地表示了对当权者不重视战备而防务空虚的怨恨与隐忧。词的最后一句由“二十四桥”念及“桥边红药”,乃全词歇拍之句。红药即红芍药,扬州的名花。在词人看来,如今兵荒马乱、生灵涂炭,桥边的红芍药花年年在春季绽放,又有什么意义呢?它与上片结句的“空城”遥相呼应,从而使悲达到极致。以反诘句煞尾,与杜甫《哀江头》“细柳新蒲为谁绿”一样,都是在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之中,暗寓着对国家由盛变衰的忧虑和怨恨,出语酸辛,格调低抑。

    下片以抒情志感为主,连续用典,尽情地抒发了自己感时伤今的思想情感。结尾处由情入景,时间也从上片的黄昏到了深夜。抒情而以景结尾,含蓄深沉,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王旗

    四川省南充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

     

     

    关键字:扬州,词人,杜牧,淮南,用典
    内容标签: 扬州 词人 杜牧 淮南 用典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