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谈艺录:艺术家的使命——章剑华访陈世宁_-创作-江南-我觉得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值南京青奥会举办之际,应章剑华之邀,陈世宁于8月26日上午来到江苏省文联办公室,他们以陈世宁教授创作的三幅油画作品为例,对油画的创作题材、社会功能,以及艺术

      值南京青奥会举办之际,应章剑华之邀,陈世宁于8月26日上午来到江苏省文联办公室,他们以陈世宁教授创作的三幅油画作品为例,对油画的创作题材、社会功能,以及艺术家的责任等问题进行了简短而深入地探讨。

      从《记忆中的水乡村姑》到油画的本土化

      陈世宁:我最近在创作几幅油画作品,其中一幅是《记忆中的水乡村姑》。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在苏州水乡生活了三个多月,画了一批写生作品。这次我特意把那个时期的写生作品拿出来再重新创作。较三十年前,我这次的再创作对水乡质朴的情感理解更深。我更喜欢捕捉那种淳朴、简单、勤劳的生活状态。2007年我也曾创作过一幅题为《远去的蓝色记忆》的油画作品,画面中一群村姑向远处走去,其中一人回眸一瞬间,可以说这两幅画是异曲同工。我觉得艺术作品重在有精神互动,作品中缺少精神层面的内涵,仅强调视觉感受是不行的。

      章剑华:那个时代的民风确实比较淳朴,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已很难找到,现在也只能通过艺术作品把它们找回来。那个时代的人健康、淳朴、单纯,让人向往。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有很多好的东西不断出现,同时也丢失了一些好的东西,通过艺术来唤回它们,确实也是很有必要的。艺术的责任是歌颂真善美,这并非空话。通过艺术作品唤起人们对于过去美好的记忆和向往,不管社会如何变化,那些美的、纯真的品质我们还是要把它保留并传递下去,这是艺术的责任。你的作品,大多反映的是现实生活场景,不仅在视觉上让人很舒服,还可以净化心灵,我想这源于你对生活的理解。

      陈世宁:三十年前我在苏州写生,那时受到俄罗斯画法的影响,作品比较写实,但从一些人物肖像的写生作品中,通过一些笔触还是可以看到当年我还是在努力寻找率真的东西。三十年来,我一直想在构图、布局,以及点线面、用笔和色彩搭配等方面不断探索,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有所突破。比如,“隐隐的线”和“空灵”的运用。中国画强调线条,西方画也用线条,只是不会如此强调。我现在开始在画作中大胆运用线条。空灵,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讲求虚实搭配,在我的作品中也有体现,比如表现水面。

      章剑华:后来你们举办的“江南如画”系列展览,应该也是源于这种水乡情结吧。通过展览可以看到艺术家尽管年龄不一,画风不同,但他们的创作视线聚焦于江南这块土地,作品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我觉得“江南如画”油画展不仅体现了江苏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现了江苏油画家们放笔描绘江南的高雅情志。

      陈世宁:西方油画必须与中国文化结合才有生命力,因此,我们的前辈一直都在探索油画的本土化。刘海粟、林风眠、吴冠中、苏天赐等人就一直倡导中西融合。上世纪八十年代,苏天赐、沈行工等人就有想策划一个以江南风景为主题的油画展,却一直没有办成。直到2006年12月,在苏天赐去世后不久,我们才举办了首届“江南如画”专题展览,系列展览一直延续至今。这一系列展是中国油画家在探索中走出的一条新路。它的特点就是与中国文化结合的比较紧密,把写意的、抒情的,删繁就简的特点融合其中,给人更多思考和回味。我觉得“江南如画”系列展览的举办,对于凝聚江苏油画家,是一个极大推动和促进。

      章剑华:我们希望“江南如画”油画展的队伍不断壮大,不断地充实和拓展展览的覆盖面,以期将“江南如画”打造成一个品牌,一个不断涌现优秀油画作品的展览平台,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油画流派。

      从《水上雁翎队》到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

      章剑华:油画作品,特别是古代的油画作品比较写实,既富有艺术性,大多都还具有记录历史事件的功能。我觉得油画较中国画在记录重大历史事件上更有优势。油画家要有使命感和担当,把历史上重大历史题材通过油画记录下来,更有意义。

      陈世宁:由于艺术语言不同,较中国画来说,油画的表现力更丰富,真实感和冲击力更强。比如我的《水上雁翎队》是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创作的,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支水上游击队,画面中表现的是芦苇荡中的“中国抗战长城”,不是具体情节,而是一个群体,不是简单的图解历史,而是更深层的体现历史精神。

      章剑华:看了你创作的《水上雁翎队》,我很有感触,想到了小时候听到的一个真实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次村民们听说从宜兴城下来了一队日军,吓得都躲了起来,唯有一个叫周志泉的人埋伏起来。见来了一个日本军人,就上去拼搏,最终将日本鬼子杀掉。后来大队的日军把全村的老百姓都赶到了广场上。就在这时,躲在茭白田里的周志泉挺身而出,最后被日军残忍杀害。我上小学时,每逢清明节,学校都要组织大家去扫墓,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烈士。像这样的真实故事,就是好的创作题材,既真实感人,又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气节。

      陈世宁:听了这个故事,我也非常感动。明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以此为契机,我们计划策划一个展览,组织一批画家来创作这一主题的油画作品。作品宜精不宜多,力求弘扬中国之“威”。能用一年的时间,推出十几幅有分量的油画作品,就很有意义。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认为不是所有艺术手段都可以反映特定的历史事件,要找到适合反映题材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样式才行。

      章剑华:希望油画作品在反映重大历史题材方面能够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能有一些现实主义题材的优秀作品,可以反映、记录现当代的重大变化。我常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尤其是经历了中国这几十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原始”的生活状态到现在的大数据时代,好似经历了上千年的过程。像江苏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很好的现实主义创作题材。

      从《黎明》到艺术家的责任

      章剑华:有人说你是在中西文化融合与冲突的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你的画表现出对唯美的执着,表现出意象派油画的鲜明特征,源于自然精华而充满了再创造的生机。我觉得很有道理。比如你的巨幅油画《黎明》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画中人物精神饱满,惟美惟新。

      陈世宁:我的人物画创作意在追求画面的“轻松”和“滋润”,比如《五四前夕》、《烟雨江南》和《黎明》等。曾经有一位艺术家看了我的《黎明》后说,“你画的历史人物如此轻松,这点并不多见”。其实这正是我所追求的。另外,我注重线的运用,比如在画人物面部时,不像西方油画强调块面结构那样,而是删繁就简,寻找滋润的感觉,把人物形象呈现出来,我画《记忆中的水乡村姑》也在作这样的尝试。

      章剑华:你的人物画既有大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有表现小人物的。我觉得画人物,首先要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在理解人物性格之后才能更好地表现。起初,油画家都在追求“如何画的像”,而现在都在思考“我的画面如何更美”。这就反映出了油画,特别是人物画在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上的变化。

      陈世宁:欧仁·德拉克罗瓦创作《自由引导人民》,既记录了历史事件,又有很好的艺术表现。西方油画发展到“印象派”,开始在光和色的表现上寻找突破。再到后期印象派,表现对象已经不是现实的对象,而是经过画家理解之后的对象。塞尚有句名言,我们画对象,不是不断调整画布与对象之间的距离,而是不断地调整画面本身的结构关系,这就是西方现代艺术。我曾经跟吴冠中先生聊天,说在国内画画,围观的人一般会说“画的真像”,在日本写生的时候,围观的人却在称赞画之美。吴老师总结说,现在中国的美盲比文盲多。我认为,艺术家的责任之一就是要引导民族审美。

      章剑华:艺术家的责任不光是“迎合”,还要“引导”和“提高”。艺术是人类的明灯,引导着人类的精神趋向。上次我到捷克考察,就发现那里的人都很自信,有自信就有气质。比如我给他们拍照片,他们的一个笑容或一个姿态,都很有艺术感。艺术家的责任不光是通过作品记录、反映生活,更重要的是还要为提高人们的综合审美素养而努力。我觉得一个艺术家不能一个人埋头创作,要和社会多接触,这样才有源源不断的创作冲动。希望你能继续带动一批江苏画家,组织大家、发动大家、团结大家一起来进行油画创作,共同创造江苏油画事业的繁荣。

    关键字:创作,江南,我觉得,
    内容标签: 创作 江南 我觉得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