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都在思考着一个问题:画出好画和懂得欣赏好画,应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恰恰相反的是,生活中很多的人会把它误认为只是一个方面!我们经常看到画家与欣赏者“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互不相干的事实:一方面,画画的人画出来的好画,人们接受不了,无法欣赏(如洋人凡高、国人黄宾虹等人的作品);另一方面,欣赏者的眼光永远都不能提高,一直停留在只会欣赏“老一套”的那个原点上。反过来,还在影响着画画的人,一味去画出“老一套”来迎合他们的胃口。这老一套(画画者)加那老一套(欣赏者)结合出来的后果,早已违背了艺术创造的特性和规律性,无论是谁,都必然会对这样的结果产生审美疲劳,以致于失去耐心和信心。这样的“艺术作品”,也必然没有了生命力与魅力。
我在思考这个简单的问题后面潜在的复杂原因:这是惯性思维使然。人们自觉与不自觉地会把某种“相似”的东西,混同而成为一个东西。比如:画中国画就要像中国画,画油画就要像油画。这个“像”,就成了每个艺术家必须达到的那个“相似”的“标准”,人们还会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借口。为之付出的代价,就是艺术家试图牺牲自己的个性而强调艺术共性(如“国展”中千人一面的“作品”)。可笑的是,这个无形中的“规矩”不知扼杀了古今中外多少艺术家的想象力,总有些冥顽不灵的人,不动脑筋就想往“正本清源”的思路上靠。这些错误观念产生的根源,就是想让后人把前辈(成功的艺术家)所用的、相同的物质材料创造出来的那“老一套”的技术、经验,来一番固化和僵化,并以达到“传宗接代”的目的。这是一种对历史毫无出息的、极不负责任的思想!实践中,我们还没来得及沾上那个“规矩”的边,很快就会发现那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因为,没有个性风格的“作品”,是不具备艺术性的!任何个人都不能在“与别人的相似之中”消耗自己的时间和灵魂。真正热爱艺术创造和懂得欣赏艺术之美的人,是不愿意、也不会把时间花在那种千人一面的“作品”上,哪怕是一秒钟的停留。
我们如果没有具备善于发现好画的眼光“思维”,那就根本不可能创造出什么好画和欣赏得了好画。绘画的个性,是艺术价值产生的依据。真正的艺术家用相同的物质材料创造出不同的作品,任何死守“传统”的重复制作和保守言论,都不可能给你的创造力带来合法性的解读。你不可能永远躺在“传统”的宝座上去享受,你必须用你的智慧,带上你的劳动工具去创造!从内容到形式,一直到全部细节的表现和展示,都必须是“人人心中所有,个个笔下所无”。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彰显出艺术的本性。
关键字:艺术,创造,作品,自己的,艺术家,李福林 艺术创作 个性与共性内容标签: 艺术 创造 作品 自己的 艺术家 李福林 艺术创作 个性与共性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