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8日,全国第四届宋瞡碑颜体书法展在河北邢台翰林美术馆开幕。为深化展览效果、提升展览学术品位、促进颜体书家之间的艺术交流,该展览还举办了颜体书法创作论坛。邢台市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志科,河北省书协顾问孙学东、邢台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王聚敏,书法理论家李庶民,《中国书法》编辑部主任朱中原,河北省书协副秘书长、颜体书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胡湛,此展获奖作者及书法爱好者近百人参加了论坛。胡湛主持了论坛,李庶民、朱中原分别做了专题讲座,与会获奖作者互相交流了自己的创作体会。现择要刊发论坛发言以飨读者,以期推进颜体书法的发展。——编者
胡湛(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颜体书法展自2009年举办首届以来,至今已举办四届,2012年还举办了一届全国颜体书法大字展。也可以说,在八年时间里,我们举办了五次全国性的颜体书法展。第二届和第三届在举办展览的同时还举办了颜体书法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展览作品集和论文集。本届展览为了探讨创作的学术性,我们举办了此次颜体书法创作论坛。这次论坛不是纯粹的由理论作者参加的研究颜体书法的理论研讨会,而是由专家论坛和获奖作者交流创作体会两个环节组成。为提升展览的学术性,在专家和获奖作者交流中使当代创作的探索获得学术性认知与提高,并为今后颜体书法创作积累经验、奠定良好的基础,论坛以开放性的形式举办,让众多书法爱好者在参观展览作品的同时,也能从学术上获得启发和提高,从而使展览产生更好的社会影响。
我注意到以前在各类大展上获奖的作者,有些能够持续保持良好的状态,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准,继续取得良好的成绩;有些则在几年后销声匿迹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这与作者是否真正具备雄厚的创作实力,是否真正从观念、理论到技法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关。要获得社会的持续认可,作者必须在创作观念和技法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我们此次论坛的举办就是为了促进和深化这次展览作者对创作的理性认识,并为其他书法爱好者提供包括作品视觉和理性学术的交流与启示。希望大家能对当代颜体书法创作取得的成果有一个理性认识和把握,避免获奖作者“昙花一现”,深化展览创作的学术性,对当代颜体书法创作的学术性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并在书坛今后的颜体书法创作中发挥引领作用。
李庶民(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我今天主要想谈谈“颜体书法历代流变与当代书法创作”。
“今楷”的提出、“激活唐楷”的倡导、“唐楷重兴”的期望,这些都说明了唐楷尤其是颜体楷书在当代的落寞。这其中除了时尚的原因外,还有社会风气与文化氛围的深层原因。当小楷成为一种“技术活”,以功夫感动评委时,当魏碑楷书不用再考虑与彼时书家为何人何德的联系,纯粹以陌生化风貌取悦评委时,与书家生平密切联系的唐楷显然就有了“似曾相识”的厌熟感。
胡湛先生在《三十六年书法创作思潮寻绎》一文中,把新时期以来的书法进程分为了两个前10年和一个16年三个阶段,即1981年至1990年的“问古寻根”和“热眼向洋”期、1991年至2000年的主义流派标榜探索期和自2001年以来的回归古典与深化发展期。
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时期看一下颜体楷书的潮涨潮落概况。
颜真卿行书自唐以来便是与“二王”行书并行的两大体系。即便是在魏体行书近年来风行的情况下,颜体行书依然在书坛有着强劲的爆发力。而颜真卿的楷书则很难在展览机制下融入“展览体”中,甚至有人认为颜体楷书是少年儿童入门与退休老年人自娱自乐的学书初阶。颜体楷书被“国展”冷落与漠视是一个不争的现实。
我们不妨选择处在胡湛所划分的三个时期节点上的第一届“国展”、第五届“国展”及第十一届“国展”中的数据来看一下颜体楷书在当代的境遇。
1981年的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共入选420件书法作品,是全国第一次体现评委权力意志的书法评选,基本上能体现“百花齐放”的原则。入选作品各具面貌,取法多属于传统经典一路,其中颜楷系统(包括何绍基、钱南园一类)的作品计11件,有代表性的作者如北京的李一氓、楚图南,山东的朱学达,湖南的周昭怡等。不过这次展览的作品并非广泛从社会征稿,而是由各省选送,所以稿源有一定的局限性。
1992年的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共入选书法作品478件(包括评委作品)。这次作品的评选是先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协初选,进入终评的作品总计八千六百余件。然后由送选书协各派1名评委参加终评。除安徽、陕西、西藏评委缺席外,另有部队评委1人,特邀评委苏士澍等8人,共计组成了36人的评委班子。此次展览颜楷类作品入选仅3件,作者为河北陶然、山东朱学达、四川文光斗。即便在这仅有的3件作品中,入选者的身份以及在书协中的职务恐怕也对其作品入选起了一定的作用。这给了我们一个提示:从各省到全国展都对颜楷有意无意地排斥与轻视。
2015年的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共收稿42572件。其中行草书23630件,楷书8016件,隶书5364件,篆书2951件,篆刻1642件,刻字作品969件。经过初评后,进入终审的作品为7139件,最终入展681件,其中书法作品为608件,而楷书为118件。41件优秀作品中有楷书8件,5件为小楷,3件为魏碑楷书。入展的楷书作品中,算得上颜楷的只有湖北黄文泉参酌何绍基风格的1件,另有欧体楷书1件,其余十几件唐楷作品几乎都是学褚遂良的。
所以说,即便在“回归”的倾向下,似也不能指望以“国展”来带动唐楷乃至颜楷的重兴。颜体书法的创新不能落入当代书坛的俗套。当代书坛多有背离时代审美,一味追求拙、朴、丑者,实则是一个误区。甚至以狂怪充大气、以粗俗充质朴、以丑陋充个性……这种反审美、反文化、反主流的恶劣倾向,将书坛搅得乌烟瘴气。颜体楷书“不入时人眼”,与这种逆社会发展的弊病有关。
书法艺术自有发展的正途;舍此正途,则只有欺世与媚俗的邪路。当前书法创作中的极端化倾向皆为欺世媚俗之类,无论楷书、隶书尽写得支离破碎、歪歪扭扭,而草书则极尽恣肆纵横、胡涂乱抹,皆流入污浊恶俗末流。清人包世臣《答熙载九问》曰:“真书以平和为上而骏宕次之,草书以简净为上而雄肆次之。是故有形质无情性,则不得为人,情性乖戾又乌得为人乎!”
颜书的命运与时代风气有关,与文艺导向有关。颜楷的重兴离不开社会风气的转变和人们崇德尚艺信念的提升。颜书有大量的碑刻、刻帖与墨迹遗存,南宋人编纂的《宝刻类编》记有碑刻88种,连同后来的发现与文献记载的有百余种,现在能够见到的至少有六十多种。而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尤其是碑刻楷书各具风神,前人称其“盖随其所感之事,所会之兴……而体制未尝一也”。这些足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学习范本。特别是颜真卿的人品、学养、气节、德性,足可以为书坛崇尚正气,提倡德成而上、德艺双馨提供滋养。
曾锦溪(一等奖获得者):首先感谢主办方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展示平台,其次感谢评委老师对我的关心与厚爱。此次全国第四届宋璟杯颜体书法展自征稿启事发出之日起,我便关注并联络、动员身边学习颜体的朋友一起创作、投稿参加,因为颜真卿忠义贯日月之品格我十分崇拜。其真书雄秀端庄、开张宏逸、浑朴老辣、大气磅礴,具有盛唐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使我爱不释手,深研多年。颜体书法大赛主题突出,是学习颜体作者很好的一次互相交流与学习的机会。我取法颜体“三稿”,为适应展厅效果的需要,并针对当前颜体行书创作多以小字为主的情况,尝试以六尺整张将小字拓而为大的方式书写,追求其朴拙、敦厚、开阔的气局。投稿出去,作者最关心的自然是评审结果。当媒体公布评审结果后,得知我这位福建作者被评为一等奖,且我所熟知的多位书法界学颜较好的书家都在展赛中脱颖而出,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此次展览评审十分透明、公开、公平、公正,也反映出了评审的学术水准。颜体书法展览的举办将进一步提升颜体书法的影响,扩大学习队伍,推动当前颜体书法创作不断进步与提高。主题性书体展览在当前展赛中较少,颜体展览无疑是一个十分有特色的品牌。展览与创作论坛的同时举办,将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促使我们去发现、吸收与学习颜书的精髓,同时也让我们弄明白创作上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期待这个好品牌的展览能长期办下去,并建议邀请书法界研究颜体且德高望重的老书家能作为特邀作者参与展览。参与范围涵盖老、中、青,那么展览就会更加丰富多元,更加具有学术性!
史志伟(一等奖获得者):我学书法是半路出家,且完全靠自学。在中学时喜欢写硬笔字,练过沈鸿根、顾仲安等人的字帖。后来喜欢上了毛笔字,那时练的是杨再春的行书。再后来我到郑州读中专。当时的体育老师刘咏喜欢书法,他告诉我不要学今人的字,要临古帖。那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直觉,我选了柳公权的《玄秘塔》和欧阳询的《九成宫》,而对颜真卿的书法一点兴趣都没有,甚至认为颜真卿的字写得没力、笨。那时看《书谱》也认为写得没力、飘,反而喜欢米芾的伪作《梅花赋》和当时的“江湖体”,一个“剑”字最后一笔拉得很长,认为带劲、痛快。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的审美慢慢开始转变。以前特别喜欢的字帖慢慢开始厌倦,以前不喜欢的开始越发喜欢。以前颜真卿的《祭侄稿》白给我我都不要,现在对颜真卿的书法则爱得很深,对《梅花赋》和“江湖体”的书法开始感觉俗气。现在想起来非常可笑,但在那时是真实的感觉,上世纪70年代的人自学书法大致都是这样。现在喜欢写颜体,但认为学颜体还必须兼学其他。当代学颜体楷书的多为小孩和老年人,字写得稚嫩和僵化,主要是没有其他书体的支撑和融合。颜体楷书一碑一面貌,当代写颜楷的比颜真卿还像颜真卿,均为融合不多所致。我认为写颜楷要写出正大气象,线质要高,学《颜家庙》可得大气。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有种“禅味”,在结字上外紧内松,和隶书《好大王》相暗合,若深入学习会有新意出来。颜真卿及其书法是常谈常新,随着当代政治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正大气象的颜体书风会是一个时
李亚杰(二等奖获得者):清季以来,帖学式微,碑学大兴。而作为帖学阵营的颜真卿书法却被碑派书家所推崇,形成了一个学颜的书法家群体。这个群体对颜真卿的取法各有所侧重,或取其体势,或取其风神,或以为基础,或终身研习,拓展了颜体书法的创变路径,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中,刘石庵以颜体为基,参北碑法,所作貌丰骨健、和婉通融、劲气内敛、绵里藏针;伊墨卿用颜氏楷法写隶字,又用隶字笔法写颜行,所作笔沉墨实、圆润率直、气韵浑厚、大巧若拙;张廷济书法直取《裴将军诗》,字形大小多变,线条粗细明显,转折斩截有力,面目奇特,自成一家;何子贞积数十年功力学颜,复精研北碑、篆、隶,形成笔势开张、奇趣横生的样式,极富金石书卷之气;赵叔书法有“颜体魏面”之说,形质为北碑,线条却委婉通达、刚柔相济,可谓深知颜书者也;钱南园专从颜清臣问津,把颜书端庄雍容、雄强大气、平正阳刚、拙朴深厚的特征进一步夸张,神形兼备,有“出蓝”之誉。另外还有翁松禅、康南海、谭氏兄弟等皆为学颜名家。可以说,清季、民国时期书家对颜体书法的创变具有开创意义。而当下书坛对颜体书法的创变似乎远远没有达到清季、民国时期的水准。
在展览时代的今天,书家随时风而动,“王铎风”“章草风”“简牍风”“‘二王’风”纷至沓来,唯独不见“颜体风”。究其原因有二:首先,颜楷在展览上几乎绝迹;其次,颜体行草书止步于模仿,缺乏融合求变的高度。“国展”中入展、获奖的楷书作品不是小楷就是魏碑,颜楷甚至唐楷作品基本没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般被认为是来自唐楷本身,因为唐楷极具法度化、规约化而少变通性,这使得唐楷成了初学书法者的入门书体,而非展览时代炫技逞能的有力手段;颜楷作为成熟唐楷的代表,自然不能例外。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唐楷若没变化,怎有欧、虞、褚、薛、颜、柳迥异的风格?就颜体来讲,颜鲁公早、中、晚期的楷书各具风格,缘何是机械与单一的指陈?当代书家只被颜楷表面的法度禁锢,很少考虑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技法与笔墨意趣。所以,颜楷还有很大的创变空间需要探索。相对于颜楷,颜体行草书的受众面稍宽。但是当下的颜体行草书似乎还在步趋“三稿”或是直接取法清人,缺乏创变的态度,模拟有余,原创不足。其实,清人的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思路。简言之有三种创变路径:其一,融汇篆隶、北碑;其二,参以其他行草样式;其三,强化其某一特性。当然路径之间还可互有交集。如此,颜体行草书才具创变性。当代书坛,李国胜以颜楷闻名,颜体行草书创作有曾锦溪、谢全胜、沈桂林等人,他们对颜体书法都有一定的探索,但是颜体书法研习仍然没有形成一种群体现象、一种风气指引。这非主体展览活动的推动不可。而宋璟碑全国颜体书法展正好创造了这样的平台,在展览的同时进行颜体书法学术与创作研讨,其意义不言而喻。我们也相信在诸如此种平台的推动下,颜体书法的创变一定会走向纵深。
马义斌(二等奖获得者):参加这次颜体书法展,我做了充足的准备。首先是确定内容。因为展览是在我的家乡河北邢台举办,我就以“邢州五杰”之一,亦为郭守敬老师的刘秉忠的诗句为创作内容。其次是确定形式。我采用自己擅长的立轴形式,这样写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再次是确定书体。颜真卿一生最大的书法成就是楷书和行草书。因为是颜体展,所以我选用颜体楷书作为创作书体,尽力表现出雄伟豪壮的气势。最后是创作过程。夜深人静,妻儿熟睡,这样不会受外界干扰,书写起来更遂心。字体风格以《勤礼碑》《宋璟碑》为基调,再加入个人体会,基本以原碑字体大小、章法书写,做到竖有列、横无行。书写中注意笔断意连,使笔画粗细搭配、笔锋藏露结合、墨色枯润相间。主体章法茂密,以求浑厚、正大气象,字里行间寻求实中有虚、空灵静逸的效果。主体内容以黄褐色宣纸书写,颜色古朴,色调适中,两边用浅色长纤维纸搭配。右上角用题签形式以隶书书写“刘秉忠诗选”,左边用小楷书写刘秉忠简介,与右边题签相呼应。主体内容两边留白较多,这样可以衬托主体之茂密并与其形成对比。其实书法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一种磨炼,尤其是楷书,不能有一丝懈怠,稍有不慎就要重新书写。这件作品我书写不下十遍,试过不同笔墨、纸张,包括绢,最终选出此件作品。当然其中也有许多不足,需日后加以改进。颜体楷书取篆籀笔意,用笔苍劲有力,结体采用隶书体势,结字宽博,虚实相间,整体布局气势磅礴,具有正大、豪迈之气。颜真卿书法与其正直、正义、忠烈的高尚人品完美统一,是人书俱佳、字如其人的最好典范。颜体书法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应努力学习,学其书、学其人、学其精神,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而努力奋斗!
张升(三等奖获得者):我来自甘肃甘谷,比较偏远。我是师范生,爱好书法。由于工作的原因,中途荒废了十年。直到2011年工作调至县城之后,经张弘扬老师的鼓励,又重拾旧爱,融入圈子。作为爱好者,参加这样的展览也是对我学书之路的激励。看了展览作品后,我觉得自己的作品与其他获奖作品相比还有很大不足,感觉此行受益良多。举办这样连续性、专题性、高质量的书展在全国不多见,感谢组委会的辛苦劳动。下面我分享一下我的创作过程。我投稿经历短,曾一直写“二王”和《书谱》,青睐颜真卿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因为有颜楷的底子,转体后就直接写颜行“三稿”,尤其对《祭侄文稿》用功最勤。看到全国第四届宋璟碑颜体书法展征稿后,对启事也做了详细的研究,决定一试。在创作前,我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如研究内容、确定形式、试验纸张等。为了扣题,内容我选用了《祭侄文稿》的写作背景,略做了一些删改;形式上我选用了六尺四条拼接;纸张当时用了毛边纸、白宣纸,后选用了水纹,也不是太理想,但比前两种效果好一些。我一贯的书写状态是先临帖定调,在感觉状态最好时创作,一般不超过三遍。第一遍毛边纸是为了计划格式内容和整体效果;第二遍换了白宣纸,因控墨能力差,有几处不满意,主要是把“反叛”写成了“反判”,出现了硬伤,才又换了水纹纸再次书写。纵观整个创作过程,不足之处多多,如制作性强、表现性差、线条的圆润苍茫不足、运笔的篆籀绞转欠缺等等,这些也是我今后应努力改进的地方。
燕聘侃(三等奖获得者):我是一名道路工程师,学习书法已经有七年时间了。一开始学的是颜体,临的是《勤礼碑》,写了四五年,进步不大。近两年在老师的指导下临了一些隶书,对写好颜体帮助很大。书法创作是这两年才开始的。这次投稿参加全国第四届宋璟碑颜体书法展是为了锻炼自己、强化创作,根本没有想到能得奖。看了展览的书法作品后,我觉得我的书法同其他获奖作品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书法学习的道路上我只是个初学者,没有太深的体会,只或多或少有一些感悟。一是书法学习,必须对书法艺术有浓厚的兴趣,有恒心、能吃苦。书法学习须坚持几年,甚至十几年,或是一生,要从中体会和享受书法的魅力与书写的快乐。二是多临帖,《勤礼碑》我临了四五年,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临习中,我在细节、神韵和整体效果上多加揣摩。我认为只有掌握了碑帖的神韵和整体特点,才能创作出好作品。三是多学习、多交流。既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审美标准;又要多与老师和书法同道交流,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技巧,发现其作品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多总结,勤思考。只有这样,书法创作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雷平(三等奖获得者):颜体书法是和“二王”书法并列的两座高峰。在技法方面,二者各有千秋;而在表情达意方面,颜书更能打动我们,其艺术感染力也更强。“技进乎道”是书法最高的艺术标准。颜鲁公留下的不多的几件法帖,无不表现出摄人心魄的思想感情和正义凛然的伟大精神!后世学者在论述颜书时亦多看重鲁公的高尚品格和忠烈气节。颜书宽博开张、厚重朴茂的线条、结字和森森庙堂之气的形成,正是基于他高尚的人格修养。元代鲜于枢评论他“英风烈气见于笔端”。学习颜书要打好扎实的基本功,领会篆籀笔法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感悟鲁公的创作意识、思想感情。在临习字帖时,要做到守其形、感其意方为正道。如果只是简单地描摹涂写,难以登堂入室。因此就要求我们这些后学者要读书悟道,修身养性,用学问、德行去涵养书法,而不是不加思考地照猫画虎。清光绪年间费县县志在一段记述鲁公的文字中誉其为“人秉节义,遇变而彰”。以此喻书,可否理解为只有经过岁月的沉淀,才会有感动人心的华彩篇章?宋欧阳修在《集古录》中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颜体书法表现出的正是一种正大气象、一种崇高之美,而这种审美取向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欠缺和需要的。可以说,学习研究颜体书法的意义远远超过对其书体的研究本身。
胡湛:举办与展览相配套的创作论坛是在过去同时举办展览和研讨会的基础上的一种尝试,专家和获奖作者、参展作者、颜体书法爱好者的共同参与,有利于从学理上推进颜体书法的创作实践。颜真卿书法研究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成果,但对整个颜体书法流派的研究还很不够,类似的展览和论坛研究探讨我们还将不断探索举办下去。相信颜体书法展览与学术活动,在有关领导、组织和广大颜体书家与爱好者的共同支持下,会越办越好!
关键字:创作,楷书,展览,作品,书家,颜真卿,第四届宋璟碑颜体书法展内容标签: 创作 楷书 展览 作品 书家 颜真卿 第四届宋璟碑颜体书法展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