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吕品田:真正的艺术家应该胸怀天下_-美术馆-艺术家-自己的-大众-审美-状态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由广东美术馆主办的“艺术作为生活方式——吕品田绘画作品展”于2016年7月29日在广东美术馆隆重开幕。28日

      由广东美术馆主办的“艺术作为生活方式——吕品田绘画作品展”于2016年7月29日在广东美术馆隆重开幕。28日,吕品田先生接受广东美术馆的采访,就广东当代艺术生态、纸媒与新媒体的博弈、借鉴西方观念与成果、艺术创作之于生活的角色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艺术家吕品田

      广东美术馆:第几次来到广东美术馆?印象如何?

      吕品田:我曾经很多次来到广东美术馆,对这里印象非常好。广东美术馆在中国的美术馆行业中极具代表性。体现在高水平的展览主题的选择与策划团队的运作、服务、管理等多方面,既保证了美术馆的高端学术性,同时也以良好的公共文化机构形象呈现在大众面前。

      学术色彩体现在对展览对象的研究中。包括对艺术家的深度发掘,以及其艺术成就在当代美术发展整体格局当中的现实意义。我曾经来广东美术馆参观过赖少其先生的展览。在展览背后,工作人员做了大量研究,努力地把赖少其先生艺术生涯的方方面面汇集起来,引导观众在当代美术的整体格局中去认识他。去年的亚洲双年展也具有极强的学术性。这种学术性在于:在世界文化艺术的格局当中,中国之于亚洲与世界的角色,以及亚洲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

      除此之外,美术馆作为公益机构,有责任将艺术界最新的创作成果和理论思考有效地传播给广大社会公众。广东美术馆在策划展览时,“心中”不止装着艺术家,也装着人民群众,体现在相应的阐释文本,与观众互动等方面。在宣传手段上,利用网站、刊物、微信平台等多种现代传媒方式,使得美术馆能够更广泛地与大众交流,而不是像“象牙塔”般仅仅为专业艺术家服务。

      我选择将自己的第一次个人展览在广东美术馆展出,是因为这里的高端学术色彩,以及它在美术界的良好形象和评价。能够在这里展出作品,我感到非常的荣幸。

      (从左至右)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艺术家吕品田、王文章、王之文、吕品昌、吕品晶

      广东美术馆:对广东的艺术生态有怎样的了解?

      吕品田:广东艺术生态的整体面貌是生机勃勃、多维立体的。在整个广东美术格局里,既有沿着传统路线扎扎实实进行创作的艺术群体;也有具有大胆探索新面貌的美术形态。广东美术一贯保持的优良传统来自于岭南画派,在中国最早打开国门的时候,这些前辈大胆探索、锐意创新、领风气之先。这种精神始终在广东美术界延续和保持着。由于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伴随人员的大幅度流动,四面八方的艺术家都汇集到这里,以至于广东的美术格局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扩展,外来画家带来的新观念、新思想使得岭南画派的传统格局得以拓展。可以说广东美术的状态作为一个缩影,能够全面地反映中国当代美术的全景式发展格局。我想再积淀一段时间,这些丰富多元的艺术因素会在广东这片地域上发酵、生长出全新的岭南文化。

    吕品田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

      广东美术馆:近期,内地不少艺术类杂志纷纷停刊。您曾任《美术观察》主编,对于纸媒目前面临的困境有什么看法?如何突破?

      吕品田:毫无疑问,纸媒在现代媒体快速发展情况下面临着冲击,但我坚信纸媒不可能完全被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媒体所取代。原因在于:新媒体的重要特征是流动性、可逆性、瞬时性、快速性。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它的优势在于开放、信息庞杂、更新速度极快。但我认为,信息传递一方面要追求流变,另一方面也应给人们留有审视资讯的余地。人是一种会思考的动物。在接受到信息后有能力在大脑中“转个弯”,这叫思想。而思想通常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果接收到信号之后马上做出反映,那是动物的本能。因此,媒体不仅要从生物性和物质性上满足人类的需求,更要深刻关注人性的本质特点。我们需要一种能够让我们进行慢思考的媒介,因而纸媒的魅力及优势是无法被它者取代的。

      纸媒与新媒体应相互交融、彼此配合,共同构成一种有动有静的格局。一方面为人们提供快速资讯,另一方面也应该引导人们沉住气对信息做有效的筛选、判断、分析与评价。因此,纸媒没必要与新媒体比拼“快”,而要关注“慢”的思想性,提供给人们平心静气和从容淡定思考的平台。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优质信息、劣质信息和垃圾信息混合成广阔的“沙漠”,一有风吹草动,所有的沙粒就会一拥而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潮,让我们无法甄别有价值的信息,其结果是所有信息的失效。我从相关的研究文章中了解到,美国的研究者已在关注这个问题。这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纸媒的责任和价值就在于此,它应着力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帮助人们对信息进行选择和讨论。  

    展览现场

      广东美术馆:您刚刚谈到“美国研究”给予我们的启示。在当代,无论艺术界还是其他行业都讲究“国际视野”、“中西结合”、“借鉴西方”等理念。对于此种言论和态度,您是怎么看待的?

      吕品田: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好学、开放的民族。在历史上,我们的祖先就抱着一种天下主义的胸怀去折服整个世界。面对文化艺术,我们接纳全世界一切优秀的理念与成果。这是一个民族的包容性,绝不保守。我们要向岭南画派的前辈学习,将有价值的成果为己所用。但有一点需加强要注意:我们的艺术是为人民群众的,应该满足大众的需要,而非一味地以所谓“国际标准”来衡量、剪裁我们的艺术发展方向。中国人民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有自己的情感特征和审美诉求。艺术家应植根于自己的文化立场,贴合人民的理想,从自身需要出发,接纳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同时让老百姓来做艺术价值的裁判。

      但是,艺术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味的迎合,这里存在一种辩证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适应大众的审美习惯和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帮助他们提高审美趣味。只有大众的审美需要、审美趣味提高了以后,才能反过来进一步促进艺术创作的升华。市场经济崛起后,我们曾一度忽略这一问题,以至于艺术界出现了一些庸俗化的倾向。这是艺术市场化过程当中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我们应高度重视。

    吕品田向广东美术馆捐赠作品

      广东美术馆:艺术家本体的能动性、主观性会受多方牵制,没有“纯粹的艺术家”?

      吕品田:艺术家从来都不应该只关注纯粹的自我,真正的艺术家应该胸怀天下。首先应该关注的就是人民大众的需要。社会有分工,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应该用艺术创作的价值与其他价值进行交换。艺术需要服务于社会,艺术家要考虑大众、国家、世界以及整个地球的人类,个人的一己之私、牢骚、情绪不应该被无限制地扩大与张扬。如果一味抱怨社会不理解自己,抱怨民众审美水平太低,这些都是自以为是、自私自利的表现。只有把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融汇在自己的艺术中,才会创作出打动人、感动人的艺术作品,引起他人共鸣,产生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伟大的艺术家、人民的艺术家总是把自己置于大我的社会化的语境中,他的价值才可以得到彰显。

      广东美术馆:王文章院长在此次展览的前言中曾提到:您多以“艺术理论家”的面貌为大家所熟悉,这次的画展则展现了其兼有的“艺术家”身份。展览名为“艺术作为生活方式”,艺术创作之于您的生活与理论研究处于何种地位?

      吕品田:我长期致力于民间艺术研究,研究中我意识到,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在于“艺术和生活紧密关联”。千百年来,民间老百姓创作出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比如剪纸艺术、年画艺术、彩绘艺术、雕塑艺术等,都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近一百多年来,我们深受西方艺术取向的影响,强调“审美距离”和所谓艺术的绝对独立性、架上性,将艺术和生活对立起来。这种艺术与生活的疏离状态并不符合我们的人文传统和现实情况,艺术应该回归到生活当中。现在也有一些艺术家努力想把艺术带回到生活当中去,这种动机和取向是好的。但在内容方面往往过于个人化,很难切合公共价值。

      就我个人而言,我把艺术当做自己生活的方式。艺术创作的过程很愉快,它是帮助我们超越现实的一种手段,也是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许多事情不能任由本心己性。因为担负着工作的使命与责任,需要去处理一些非己所愿、非己所喜的事务,这种身不由己、事不由己的工作状态,难免会构成心理上的压力或者对自我本性的压抑。在绘画中,我可以自由地调遣和支配画面元素。这样的过程很轻松很任性,可以帮助自己调整情绪与状态,以至可以使自己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继续投入工作。我希望生活能够有松有紧,工作状态和休闲状态可以交替进行。古代文人也早有这样的说法:聊写胸中之逸气。

      广东美术馆:您的水墨创作题材大多以山石草木为主。这一选择基于何种出发点?您想借此题材来营造何种意境?传递给观者什么信息?

      吕品田:我热爱自然。草木无拘无束但又符合自然法则的生长状态让我向往,它们在阳光下蓬勃向上的情态意态,与我的内心世界有一种默契。面对自然,我总能感觉到一种无限的愉悦,因而也是我愿意表现的最切近的题材。当然,这是形而下的一方面。我之所以喜欢描绘大自然,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是强调生机的。中国人常说栩栩如生、别开生面,墨分五色、石分三面等等,这些都是对积极性、活泼性、乐观性的崇尚,对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宇宙法则、天地精神的赞美。大自然的生态,让我感受到了生机和蓬勃向上的活力。以至在表现方式上,我也可以有意的、自由的做一些处理,把自己的内心状态和鲜活性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我希望传递给观者的意趣、意境是积极向上的、展现生机活力的。我不喜欢简单化地、僵硬地表现某种概念,传达某种需要刻意阐释的哲理性,以之为所谓的“观念艺术”。我仅仅希望绘画能表现一种生命状态、一种怀有美好生活理想的生命状态,而避免用阐释性的“哲理”、“概念”来和观众对话。虽然在技巧上不一定能达到这种高度,但我尽力想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心境,并且首先让自己的绘画方式及画面形式与自己的心性状态保持一种舒服的、自然而然的关系。

      广东美术馆:您曾著有多部书籍,在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现代构形艺术——新手工艺术与中国当代创作》、《动手有功——文化哲学视野中的手工劳动》这三部著作中,接连强调“手工”的重要性。现在许多画家将创作重心放在“观念”上,忽略“技法”。请谈谈“技法”在创作中处于何种位置?

      吕品田:艺术的概念本来就包含观念和技术的双重成分,我们不能对它做抽象化的理解。作为一种手段,艺术能够帮助人们传达审美情怀,如果把技术抽离出来,只强调观念,是无法传递信息的。技术作为载体,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建立起了特定的形态规范,被大众所认知和接受。因此不能脱离技术而空泛地谈所谓的审美标准和趣味。一种艺术审美价值的发挥,其艺术特点的保持,以至于同大众审美诉求的对接,都需要遵循每一艺术形态自身的规律。技术形态记录了大量人类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实践手段,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也是表达和沟通的桥梁。即使作为“观念艺术”,也依然要借助媒介来表达主观意志。除此之外,艺术家也要考虑如何选用合适的技术手段和媒介方式来把观念表达出来。例如,“行为艺术”是借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以之作为一种媒介来传达观念。然而,大众往往会把某个行为解读为生活行为本身并沿用生活中的判断规则,这时候就发生了错位。大多数人不会认为那是艺术,只认为是生活,觉得艺术家破坏了日常生活规则,因此产生了矛盾。如果不能正视与解决这个问题,“行为艺术”就很难真正为大众所接受。如果艺术家永远要靠刻意的阐述来传达艺术观念,那我们何不如直接去阅读哲学著作。哲学家的工作是用文字形式陈述观点,文字是大家都懂得的载体。因此,艺术家既要思考观念(构思)问题,也要关注技术问题(表达)。

    关键字:美术馆,艺术家,自己的,大众,审美,状态,
    内容标签: 美术馆 艺术家 自己的 大众 审美 状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