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多苓自选集(1986 - 2018)”现场,青年舞蹈家张娅姝、单簧管演奏家杜星佑现场演出。
2018年11月18日晚,伴随着青年舞蹈家张娅姝、单簧管演奏家杜星佑的演出,“何多苓自选集(1986 - 2018)”在成都蓝顶当代艺术基地3期75幢何多苓美术馆正式揭幕。
今年3月,何多苓美术馆在大家的期待中如期开馆。这座以艺术家何多苓个人名字命名的非营利美术馆以“空”作为主题,将美术馆的空间作为开馆作品进行了展示。此后,陆续在此处举办了多场艺术相关活动。
“何多苓自选集(1986 - 2018)”作为美术馆开馆以来的第一场挂画的展览,也是美术馆首次展示何多苓自己的绘画作品。在三层楼的空间当中,展出了20余幅时间跨度从80年代至今的创作。展览以时间为线索,从何多苓7岁到70岁,跨度60余年的作品都有所呈现。
之所以叫“自选集”,相当于艺术家自己作为策展人在选择作品。何多苓表示:“我将展览献给我的母亲,她是我绘画的开端。在这里,可以看到体现我80年代俄罗斯风格的《带阁楼的房子》,以及90年代延续我80年代彝族风格的创作《舞》,一直到我现在状态的创作。并且展览不设开幕式,不讲话,没有嘉宾,希望以一种极简的模式,作品前面只有观众,人人平等。”此次展览根据作品的尺幅来进行布置,并没有按照时间线索进行展示。不过相信整个展览看下来,大家一定会发现其中的“时间”线索。“实际上有很多作品我都很少看到,像86年创作的《带阁楼的房子》一直放在箱子里很少拿出来。90年代我在美国画的表现彝族内容的《舞》,是我用新画从藏家手里换回来的,刚刚到手,这么多年我也没见到过。还有一些是2012年上海个展之后在没有出现过的作品,这次都展示了出来。”何多苓谈到,这次选画的标准一个是很少露面的作品,另一个是能够代表自己绘画生涯每个截点的创作。
展厅入口
何多苓母亲,以及他与母亲的合影照片。
何多苓在7岁时,母亲在《小朋友》杂志上为其投稿的作品《成阿公路通车了》。
在负一楼的展厅入口处,是何多苓的一段自序。侧面是何多苓母亲和他与母亲的合影照片,以及艺术家人生中第一幅发表的画作《成阿公路通车了》,那是何多苓在7岁时,他母亲在《小朋友》杂志上的投稿作品。何多苓表示:“我的绘画生涯源于7岁画的那幅画,内容和名字都是在母亲指导下画的,此生能够走上绘画的道路,这幅画像是某种暗示,因此我把它作为开端。”
女四条屏 《风》、《水》、《光》、《气》 300x80cmx4 布面油画 2013
《俄菲莉亚》 布面油画 150x200cm 2009
《临水》 布面油画 80x100cm 2011
《野园》 布面油画 200x150cm 2011
《兔子夏洛特》 布面油画 160x300cm 2011
《梦夏》、《闻莺》 布面油画 200x150cm 2012
展览现场
在这一层当中,还展示了女四条屏《风》、《水》、《光》、《气》。这一组艺术家在2013年创作的大尺幅绘画,是其仿国画四条屏仕女画来进行创作的,每一幅画象征一种元素,来表现自然界比较抽象的风、水、光、气。此外,在《俄菲莉亚》、《兔子夏洛特》、《临水》、《梦夏》、《闻莺》作品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对于经典形象的个人解读。“画面中我会用一些调侃的手法,或是解读经典,或是将古人绘画中的元素,像画面中引入石涛、八大的创作,用梦境来统一画面,也是对我学画某个过程的回顾。画面组织起来所呈现的某种复杂性是我所喜欢的,不可描述的内容其实有很多,我更希望观众通过自己的解读,来理解画作,可能每个人看到的并非相同,这都没有关系。”展览现场
《梦见亨利·卢梭》 布面油画 180x300cm 2018
《暖调习作》、《冷调习作》 布面油画 200x120cm 2018
一楼展厅展示了何多苓最新的三件创作《梦见亨利·卢梭》、《暖调习作》和《冷调习作》。何多苓表示,自己现在的创作状态更加的自由,这些作品甚至是没有完成的,随心所欲的创作,画到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是自己现在的状态。“有些时候绘画的过程,未完成的状态更为有趣。《梦见亨利·卢梭》这张画作是我无意中翻到十年前搬家的空白画框,于是加以利用。我取亨利·卢梭的《梦》以及裸体作为创作来源,用非常个人的风格进行创作。《暖调习作》和《冷调习作》则是摄影师在我的工作室花园内进行拍照时我所拍的一些照片,这些画不是作为肖像,更多的是取肢体语言,加上当时的阳光,背景作为一种绘画的练习。”
展览现场
《带阁楼的房子》(部分) 纸上油画 1986
整个二楼,是艺术家的组画《带阁楼的房子》。何多苓一直很喜欢契科夫的短篇小说《带阁楼的房子》,他回忆自己在下乡时每每翻阅内心都会有所颤动。“我特别喜欢这篇小说,几乎是奉为《圣经》一般,都能把它本下来!因此在86年,我在成都画院时,觉得时机成熟了,用了3个月的时间将这本小说画了下来。作为一个偶然的事件,具有不可重复性。并且这组画很多人想出高价买,我都拒绝了,这也是我90年代唯一留下来的作品。”
《舞》 布面油画 118x90cm 1990
《母亲》 布面油画 180x130cm 2003
《飞行的婴儿》 布面油画 120x100cm 2006
展览现场
三楼的展厅实际上将“时间”的主题很好的印证在此,《飞行的婴儿》、《母亲》作为生命的开始与结束,《舞》则是艺术家80年代风格的延续。“选择这几件作品,更多的是表达我对生命的某种认识。《母亲》创作于2003年,两年之后我的母亲去世了。画中的她坐着轮椅,处于病重状态。她非常的喜欢花,可以看到我在画上也画了很多的桃花。这画一直挂在我的画室,展出它的机会也不多。与之相对的《飞行的婴儿》,更多的体现了生命的新生,与《母亲》中的状态相呼应。《舞》是我1990年的创作,延续了80年代的风格,还是以彝族为主题,画了星空、火焰和远处的山脉。这些在下乡时经常有的体验和彝族人的高贵气质,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正如没个艺术家都不能脱离时代,绘画在某种程度上是我对自己经历的一种反映。”整个展览看下来,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幼儿时期母亲对何多苓所进行的美术启蒙创作;90年代艺术家英雄主义情结,色调和氛围沉重,表现旷野、夜晚、明确天际线和岩石的创作;以及2000年以后对于人与自然脆弱性以及更为细微、敏感内容,生命本质认识的创作。何多苓用着20余幅画作,将自己的绘画历程以切片的方式展示给了观众。并希望观者能够从个人经验出发,进行解读。
何多苓美术馆内部空间
谈及此次的现场舞蹈和单簧管演奏,何多苓认为,随时舞动的舞蹈和可以边走边吹的单簧管所产生的若即若离的关系,与绘画和建筑本身一同构成了新的作品。通过艺术的层面,对作品进行了多维的诠释。“这次何多苓美术馆终于挂画了,空的时代结束了。作为非营利民营美术馆,希望在这片我所生长的土地上,将自己多年的绘画作品回馈给社会。”何多苓如是谈到。关键字: 内容标签:何多苓自选集(1986,2018),何多苓美术馆,何多苓,,母亲,展览,作品何多苓自选集(1986 2018) 何多苓美术馆 何多苓 母亲 展览 作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