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嘉宾合影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这首马致远的《秋思》是史金淞最喜欢的一首诗,曾经对他有非常大的影响,在他看来这是一件装置作品,而史金淞这些年来做的事情,就像这首诗一样,创造一个可以被看得见的精神世界:“我只是把这么多年一直在做的和自己相关的一些事情,面对的处境并置在一起,形成一个风景,每个人会在里面得到自己的感觉和位置,不须表达,只是呈现。”
第三种复制:一场“真”与“假”的对话?
2018年11月10日,史金淞在白盒子艺术馆又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实验项目“第三种复制”,这是一场由史金淞“松系列”的山寨版构建的装置作品组成的展览,并且他把这些山寨品的生产厂商也邀请到展览现场展开对话,在这里史金淞并不想呈现一种关于对与错的二元对立的关系。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艺术家史金淞将白盒子艺术馆的空间布置成两部分,展厅的一楼放置的均为山寨作品,在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松树,用其实主展厅,艺术家将运输用的木箱搭建成一个金字塔式的展示平台,各种松树错落有致的摆放在上面,迎面给人一种震撼和压迫感,而在展厅的四周也是如此,有小高台,同时也有用箱子封着的松树,就像是被圈禁了一样,除了松树之外,展览现场的墙面上,还挂有各种尺寸和形状的镜面,在镜面上还书写有文人、批评家、历史名人、艺术家等等的话语,通过镜面的映照,又形成了一种或者多种复制关系,营造出一个虚则实之,实则虚的新的公共空间。
展览现场
而在展厅的二楼,放置着两棵史金淞原作以及他创作的松系列介绍的视频,在这两件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那种人文精神。
展览现场位于二楼的史金淞原作
整场展览的高潮部分,要数开幕当日举办的“IP分享与公共艺术”艺术论坛,邀请了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家、藏家、原创设计师、法律界人士以及生产厂家、媒体等,围绕艺术家作品IP的分享,在艺术家与生产者之间构建新的文化生产力,探索艺术IP的文化环境与新的公共艺术。
论坛开始,首先由8位生产厂商做自我介绍,在介绍中,有厂家代表讲到,通过对史金淞作品的复制,他们这些厂商的营业额最高可以达到千万甚至是上亿,解决了大批就业问题,还为国家上交了大量的税收,另外,从艺术普及的角度,还将史金淞的作品进行了大众化的推广,当然,关于复制的问题,他们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无奈,甲方要求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尽量满足甲方;批评家及理论家更多探讨的是艺术授权的多元性和可能性,而在艺术家们的眼中,艺术创作保护与著作权的问题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藏家们则完全痛斥这种行为。
论坛现场
“现在的山寨,已经不再是一个技术层面上的复制,而是一种思想、社会体制层面上的东西,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可能和未来,我们很难去给一个准确的评述,作为我来讲的话,我只是把它最有效的地方呈现出来。”史金淞讲到。
其实,整场论坛可以看作是当下社会面对山寨问题的缩影,各种不同的意见充斥其中,此次展览中,原创与山寨的并立,让我们看到松树作为传统文化符号,在传统文人精英的文化语境中,在当代艺术家的视角下,以及在大众文化的消费角度下,所具有的不同的审美意义。
面对山寨:用艺术改造生产力
“今日中国的诸多困境源自于与其它经济体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这不仅是政经,更是文化冲突。按现代观念,维护知识产权保护原创者利益,但在互联网语境中,分享精神又变得越来越重要。艺术家史金淞也试图通过此展览呈现出知识产权在当代语境中的复杂而真实的面貌。”策展人廖廖讲到。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的举办的初衷源于,自从艺术家史金淞的“松”系列作品创作出来之后,他的艺术家朋友或者其他友人会时不时的给他发送一些照片,这些照片是他们在全世界各地拍摄的“松”,开始史金淞并没有在意,当越来越多的人在询问这些作品是否是他创作的时候,他开始进行调查,发现自己的作品被复制,已经是一种全国性的行为,甚至在网络电商平台中,有人直接用他的作品做封面进行宣传。
但史金淞没有采取简单的维权方式来面对这件事情,在这里面他看到了艺术一个全新的可能,那就是用艺术改造生产力,于是他“打破原创与山寨的藩篱与厂商进行合作,尝试在不同群体间建立全新的公共关系,艺术家对于个人处境与公共空间的思考从新整合,构成了今天我们所看的这个个展。”
展览现场
2018年9月14日,“万壑松风小镇”启动新闻发布会暨“艺术改造生产力”论坛在河南省林州市举行。“万壑松风小镇”是史金淞艺术团队、白盒子艺术馆与林州市政府合作的艺术项目,计划把林州市北部山区的几个小镇,打造成围绕艺术家史金淞作品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分享与生产基地、文旅休闲区。
艺术改造乡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很多时候艺术家介入之后,对于当地确实带来了一些改变,但在如何持续上面,往往面临着后劲不足的情况,面对这个问题,史金淞给出的方案便是“艺术改造生产力”,因此他主动提出分享知识产权,建立“知识产权分享实验基地”。这也是小镇第二阶段建设的重要部分,就是生产机制的改造,通过知识产权的分享,对小镇的生产力进行重新的打造艺术生产力。把艺术家史金淞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比如艺术家传授艺术品的生产技术,把当地村民培养成生产艺术品的劳动力,史金淞的松系列、机车系列有大量的山寨盗版,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市场,当艺术家把知识产权分享给农民,会产生巨大的产能。从而让“艺术乡建”不再是知识分子理想主义的桃花源或者艺术品聚集堆砌的乡村文旅,而是真正用艺术介入现实。不是输血式的经济援助或者居高临下的文化输出,也不是常见的“乡建”对传统审美的恢复或者民俗风情的猎奇,而是艺术家居于当代艺术审美实现对小镇由内到外的重建。
展览现场
基于这样的考虑,此次展览受邀参加的厂商现场进行了招标会,优胜者将与艺术家一起参与“林州艺术乡建”项目。
当代中国的艺术理论复制、知识产权的复制、经济模式与意识形态的复制曾经带来成功与奇观,今天的我们又要如何面对其深陷的困境?作为文化生产者的艺术家,如何思考个人处境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这是艺术家及策展人希望通过“第三种复制”的展览寻求的答案。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3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公共艺术,白盒子艺术馆,松,山寨,史金淞,,山寨,现场,作品公共艺术 白盒子艺术馆 松 山寨 史金淞 山寨 现场 作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