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力量”进博会里的中国当代艺术 通气会现场合影
编者按:6天进博会结束后,一起向全世界展示的100多件艺术作品被保留在展馆中,静待重整亮相。从杭州G20、厦门金砖再到首届进博会,“艺术的力量”一直在国家级博览会中担任展现文化姿态的重任。但从今年进博会可以发现,展品一改以往传统谨慎的态度,大胆启用当代艺术作品,如刘国松、谷文达、徐冰、许江、周长江、仇德树、杨诘苍、俞晓夫、蔡国强、吴为山、陈心懋、谭根雄、桑火尧、岳敏君、方力钧等,“当代艺术作品”词汇也开始出现在官方对外宣传中。这可以被理解为,是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国家视野和国家收藏的一次契机。
进博会艺术总监 童雁汝南
同时担任杭州G20、厦门金砖、进博会艺术总监的童雁汝南,针对这一变化告诉艺术网,“进博会的关键词 ‘主动开放’主要表现出我们开放的姿态,所以要用最当下的语言向世界展示艺术水准,讲好中国故事。而当下中国艺术百花齐放,不断探索创新的整体状态,就是当下的中国。这也是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原因。”
对比三次国家级博览会的艺术展陈策划,童雁汝南表示其实有很大区别,杭州G20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形象,厦门金砖主要对象为新兴发展中国家,作品要表现出亲和力。而本次作为首届进博会,需要率先表现出国家交往之间的开放性,帮助各国元首和嘉宾了解中国艺术状态,从而打通了解中国文化的路径。
“艺术的力量”进博会里的中国当代艺术 通气会
从上海11月初的展览爆发情况,可以看出当代艺术已得到普遍认同。但在以往国家层面,并没有大规模的当代艺术收藏举措,“整体亮相几乎都很少,全国美展也很难聚集各个类型的当代艺术”,上海美协副主席、著名抽象画家周长江提到当代艺术参与国家级博览会现状时说道。
而本次启用当代艺术,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著名艺术评论家王春辰看来,“是让当代艺术进入了国家性系统和视野的契机。作为艺术本身,当代艺术是具有创新的时代艺术,也应该进入国家级平台。”
首届进口国际博览会现场
从几千件投稿作品中精挑细选出的100多件展品,紧扣“主动开放”关键词,它们分别布展在主会场和平行论坛两大区域,其中主会场又分为中方贵宾区、外方贵宾区、中外共享区三个部分。
选择这些作品既要符合会议精神,要有国家外交空间的礼仪仪态,能构建严肃又有活力的氛围。又要考虑到政治外交、民族宗教信仰等因素。因此作品的主题内容、作品尺度、画面形象、表现方式、色彩配置、装裱方式都受到一定限制。
首届进口国际博览会现场
而本次选择的艺术家除了近代大师外,还邀请对艺术史产生重要影响、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华人艺术家,各艺术流派的创始人、推动者,先锋当代艺术的生力军和具引领性的青年艺术家,来共同参与空间的艺术品创作。作品类型包含古瓷、古字画、木雕、漆画、刺绣、当代水墨、书法、油画、雕塑、陶瓷等多个艺术门类,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当代艺术谱系展,也以多维立体角度展现出世界华人艺术家的最高创作水平。
谈及本次选择艺术家及作品的初衷,童雁汝南表示,艺术家均是每个艺术流派中的关键点人物,以“点”概括出中国大部分的文化现状,“从改革开放40年到本次的主动开放,也能反思当代艺术在未来该如何重新出发。”
首届进口国际博览会现场
另外,博览会现场的艺术品布展与美术馆也有所不同,美术馆力求发挥艺术家的个人特色,但“博览会现场并不是适合艺术陈设”。博览会主要作为外交场所,艺术品起到的是锦上添花的提升作用,不能让艺术品抢了空间的视线及有碍空间的主要功能。“最重要的是作品画面在空间里要 ‘隐’的同时,还要对主题精神有足够 ‘显’的文化力量。具体表现是,各国元首在交际谈论时,作品要 ‘隐’。而当所有人目光集中在作品上是,作品中便要能凸显出文化内涵。”
首届进口国际博览会现场
艺术品一次次出现在国家外交空间,能在文化上塑造大国形象,又能在国家元首们会议期间,引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讨论,增加话题,增进文化认同感。童雁汝南认为,“中国文化是力量是内敛而通达,这种文化的内在影响才是最深入长久的,因此艺术力量是无穷的。”
那么来看下,都有哪些当代艺术品被陈列其中:
【中方贵宾厅】
中方贵宾厅中,主要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艺术品包括具有中国特色、传统底蕴的古字画、古瓷、水墨、陶瓷等。从赵无极的油画 《300176》;肖谷对现实关照的青山绿水的《青山瑞华》;吴为山的雕塑《孔子问道》与王中的《道法自然》,生动鲜活地呈现了古代中国两大重要思想流派的特征,追溯历史,照应当代。还有唐云的国色天香《牡丹》和上海市花的吴昌硕《白玉兰》。
这部分陈设“从传统到创新,从抽象到具象,内容从宇宙天地观到国家再到上海,融汇贯通、生动呈现,也表现出全球视野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局观”,童雁汝南表示。
赵无极 《300176》 油画
吴为山 《孔子问道》 铸铜
【外方贵宾厅】
外方贵宾厅的艺术品类型包括具有当代性和国际性的当代水墨、综合绘画、当代陶瓷及装置等。主要以水墨为主,描绘上海的都市风景,如王秋童、董小明等。另外,谷文达、徐冰、崔宪基、魏立刚、范勃等艺术家的书法作品,也体现了典型性的人文艺术层面的中国元素。
谷文达 《汇流·通达》 纸本水墨
谷文达为进博会创作的《汇流·通达》,象征着上海的地理风貌和城市风貌,也象征进博会的精神。在作品中,谷文达将中国历史上最完善的“书法”、“山水”两种艺术类型进行结合,造型以书法为主题,而山水作为背景。“汇流”和“通达”两个关键字,形容为各方流域汇流长江和东海,也代表汇流世界的商业博览。
徐冰 《回到轮辋河边》 纸本水墨
徐冰的《回到轮辋河边》运用了其创造的“英文方块字书法”,作品看起来像中文但是为英文, 表达了艺术家对艺术与社会及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看法与态度。
崔宪基的《雪国》以光塑造作品空间,仿佛黑夜被雪白的大雪赋于光亮,而他的另一幅作品《打坐系列》则是借鉴了狂草笔划的“落书”,萃取狂草笔法的视觉元素,融入于当代绘画艺术创作之中,与传统形成新的关系。
魏立刚的《浦江云集》区别于西方的抽象艺术,而在东方艺术中展现了一种非常独特而又全新的面貌。
范勃 《交流》 综合材料
范勃的《交流》系列作品带有玩味意义地利用盲文的凸点,将这种绝对的触感之物重新纳入到视觉系统中来,让它们成为视觉的对象。
俞晓夫 《城市生活》 布面丙烯
而水墨绘画中,俞晓夫的《城市生活》以具象的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意念真实”的境界,体现独特的艺术境界。樊枫《大上海》,是基于当代人对于城市的理解,以一种用水墨艺术形式对城市的新解读。
樊枫《大上海》纸本水墨265×166CM 2018
还有王秋童描绘浦东南京路陽光与雨云下的太阳雨幻景的《太阳雨》,是生存现实与文化环境转型下的当代“山水”画。也有董小明的《上海印象》与《百年沧桑上海滩》中,刻画屹立在黄浦江畔的老建筑与底下川流不止的江畔大道,寓意城市的百年沧桑历史与风生水起、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中外方共享区】
中外方共享区包括会场周边附属区域,是迎宾开幕前后中外贵宾双方会见、交流的地方,重在交流对话。因此这里的作品也以中西合壁的文化对话形式展出,艺术品主要分为中国山水意象和抽象两大风格类型,传递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多元并包的海派文化精神。
中国山水意象中的“山水精神”是中国绘画的核心精神,这个展区主要是刘国松、仇德树、陈心懋、霍波洋、邓国源、岳敏君、桑火尧、薛松、林岗、张恩利、陈文令、戴舒丰、蔡志松等艺术家作品。
刘国松 《海上升明月》 设色纸本
仇德树 《天下》 设色纸本
刘国松擅于对传统水墨画进行当代艺术语言转换,《海上明月》呈现了一幅东方美学意境。仇德树的《天下》与《寰宇天地》打破了传统水墨画的程式,画面既保有传统山水的诗情画意,又别于传统的手法程式化,赋予物象具有独特的东方式思辩精神。
陈心懋《有牡丹亭的风景》 纸本水墨 400×600CM 2018
陈心懋的《有牡丹亭的风景》左部呈现牡丹亭的故事,主要表现南方山水、园林灵秀之美,而右部则展现了了北方山水的雄伟壮阔。霍波洋的《水融霜》与《水融霜-2》的创作来源于东北冬季窗户上凝结的霜影,作品如同一组青绿山水,意向地表现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因自然景观而生成的人文景观。
霍波洋 《水融霜》 瓷、不锈钢
邓国源 《虚园之像》 漆、金属
邓国源的《墟园》系列将汽车废墟化身为通灵剔透的太湖石,“皱、漏、瘦、透”,姿态万千,宛若天成,以废弃材料重塑作品,喻示复活与重生,同时也拓宽环保的含义。
岳敏君《圆融》 油画
岳敏君的《圆融》以圆构图,契合东方文化里圆融、圆满的美好喻意。以油画为材料,呈现的画面意境却如水墨的淡雅,绘画马匹、鸟雀、花草、人物,正是一幅万物一体、和谐自然的美好图景。
桑火尧《家园》当代水墨200×50CM×5 2018
桑火尧的《家园》从中国传统山水画演绎过来,有着艺术家自成一体的境象水墨风格。薛松的《春江红亭》在画面上塑造出中国风特有的园林风景符号:园林、假山石、亭子等极具江南情调的艺术元素,带有强烈中国传统人文气息。
林岗 《仁者乐山》 铸铜 18×100×15CM 2016
林岗的《抱石》系列、《仓木吟》与《仁者乐山》以金石之声为引,使琴之音律得以在空间中幻化为有形,形式精巧,材质古拙,尽显琴心剑胆,自由潇洒,喻正气与洒脱的人生境界。张恩利的《迷彩球》作为手绘“地球仪”,不仅是“可以触摸的点缀”,更使整个展览平添一份动态趣味。
陈文令的《别有洞天》系列与《见微知著》采用一种东方式的中国古典智慧和心念做为价值指向。揉合了山水、树木.盆景等元素重组出一个具有超现实主义语言的当代雕塑。体现天人合一、以道为本的自然宇宙观。
戴舒丰《蓝色寂寞》琉璃 12.5×32×5CM 2004
戴舒丰的《蓝色寂寞》、《山谷系列之一》与《宁静的船》三件琉璃作品展现了大自然与人类自身的关系,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精神与当代中国厚积薄发、与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大国姿态。
蔡志松的《微浮云》以玻璃钢烤漆制作,融入现代科技手段,把硬材质营造成柔软漂浮的形态,把矛盾对立中融汇在和谐统一中。
周长江《起航》 布面丙烯 300×200CM 2018
朱金石 《言何金秋》 布面油画
王建中 《天·元》 琉璃 33×60×15CM 2016
在这一区域的抽象艺术中,周长江的《起航》,画面用上海市花白玉兰抽象元素喻示朝霞揚帆的奋发意气,向着未来起航。
朱金石的布面油画作品中颜料的厚度、褶皱及对重力极限的挑战,折射出艺术家这些年来在空间、材料、媒介中的游刃有余。王建中的《天·元》与《古韵》以手工雕琢的古玉云纹装饰图案作为核心,在一片旋转的光斑或雾霭中,表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意境,寓意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对于时空的感悟与思考。
孙良 《荡漾》 布面油画
傅中望 《种子》 木
隋建国的《物体2号》是他做的“没有实用性的东西”,而艺术对人类文明的价值却就在这个地方。傅中望的《种子》系列作品以孕育生命的种子形象寄托了对未来的展望。孙良的《荡漾》中飞翔和浮游着充满神秘色彩的生命体,宛若混沌创世之初、洪荒乍开之时生命的演变。呈现的是艺术家白日梦般的超现实主义体验。
谭根雄《紫禁城2018·十号》,300x200CM,布面丙烯,2018
谭根雄《紫禁城2018·十号》,命名为“紫禁城”而非“故宫”,暗示作品表现的是过去,或者更准确的说是站在当前所可能看到的过去的中国,即历史。作品无法从视觉上辨识这些画的内容,只能看出层层叠叠的颜料交织出凝重繁复的色彩,还有在色块之上力道十足稍显狂乱的粗粝线条。
蒋正根 《点苔—2018NO.A01》, 布面丙烯, 300×200 CM ,2018
蒋正根的抽象创作是从范宽,王蒙到龚贤等中国传统艺术家的内核里一路走来的。一层又一层地画,这样层层地叠加与覆盖就是想把色彩渐渐地隐退到画面的背后,使它近似于一种单色,这样的单色好像更丰富。
张羽 《上茶》 纸本点茶
蓝正辉的《行歌》、《潮汐》与《徐云》解放了水墨画的形式,而中国山水画的精神留存在画中,让水墨展现了另一种能量。张羽的《上茶》作品的灵感来自于茶汤的痕迹,以红茶和水果茶多次在宣纸上上色而成,艺术家以茶当墨,把茶文化与艺术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谭平的《夏日》改变了常态的视觉观念和刺激思想与灵魂,创造一次再生的机遇。
谭平 《夏日》 布面丙烯
王衍成《对话》里最重要的是艺术家生命的跳动,与自然协调一致的跳动,在这幅作品里,人重新回归为自然的一部分。秦风的《文明景观》穿越时空与文脉,发现人类共同赋予红线相同的涵意:生死祭庆等重要仪式。而他的《憧憬》则将墨与咖啡和茶混合,线条犹如时间长河之中的冥想,在阴阳黑白之间达到一种动态平衡,不断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和谐。
王易罡的《流动的光阴》中不同颜色的笔触如岩浆一样流动,画面奔放自由,强烈的能量在笔触运动中翻滚,大量的颜料的倾注涂抹形成独特的抽象风格。郑重宾的《合成的记忆》融通中国传统水墨和西方抽象绘画,形成独特的个人语言。从中延续了中国古代道家思想。
丁乙 《时空之谣》 综合材料
方力均 《时间的形状》 陶瓷
丁乙的《时空之谣》画面由其经典的“十”字形图案为单元,通过排列组合达成极具动感与活力的画面结构,饱含持续向上的态势,并散发着充沛能量。方力钧的《时间的形状》两件作品赋予无形的时间具体的形象,引发观者思考。
李磊《上善若水》布面油画 200×300CM 2018
唐承华的《秋锦华彰》以抽象的形式描绘大自然,画面中的色彩与笔墨情趣,宛如梦幻般的场景或色调。李磊的《上善若水》与《春江水暖》以春江潮水为意象,气势磅礴,气象万千。象征风云际会、万商齐聚、合作共进。
张方白的《凛》与《凝聚》吸收了中国水墨画、书法、篆刻的特点,以强烈的黑白对比,浓重的笔触,凝固的造型,塑造了一个强大、具有张力的抽象画面,体现了一种临危不惧、果断勇敢的英雄气概。周铁海的《竹》是其国画风格的系列作品中的《竹》,取“竹”在中国文化中的高洁、骨气之意。
严智龙的《升腾》与《多彩曲线》将明快热烈的色彩,迅疾有力的笔触,富有音乐性与诗歌意味的情感氛围,笼罩在点线交织、无尽稚趣的遐想中,呈现出一种圆融和谐的理想境界。丁设的《抽象系列》与《上海早安》用线条层层叠叠缠绕叠加而成,描绘了国际大都市上海早晨的祥和、繁华景象。
徐震的《永生》中“曲项瓶”造型、尺寸、图案、材料都严格遵循中国经典传世瓷瓶原作,瓷瓶的脖颈却有90度的转弯,是其开创的一种新的陶瓷瓶样式。
【平行论坛】
进博会的平行论坛分为“梅、兰、竹、菊”四个区域,体现在外交中的民族气节与风骨的大国礼仪。这区域有闵学林、潘公凯、司徒立、杨诘苍、张国龙、任戎、张洹、苍鑫、金阳平等艺术家的作品。
潘公凯 《菊石图》 设色纸本
司徒立 《朱砂兰花》 绢本朱砂
闵学林的《兰》以酣畅淋漓的水墨与狂草笔法谱写了一首“深谷幽兰狂想曲”——任自然的君子之风。潘公凯的《菊石图》以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有机和谐为内在意蕴,强调中国绘画应该体现传统精神中人与周遭关系的有机和谐。司徒立的《朱砂兰花》体现了艺术家在写实绘画中对海德海德“所谓真理并非陈述与表现符合事物对象”这一哲理的探寻。
杨诘苍 《飛天》 绢本水墨
杨诘苍的《飛天之一》灵感源自民间习俗迎春的喜庆,“飞天”有如敦煌莫高窟壁画描绘的天使散花,以超现实手法喻示宇宙能量。张国龙的《幽兰》、《凤竹》《秋菊》与《梅花》四作,体现出“世界详和,共同进步”的大国情怀。
张洹 《生我之时3号》 2012年 香灰 亚麻布
任戎的《花语》与《青春》对未来、对人类生活赋予美好的想象和祝愿。张洹的《重生》利用香灰画这一艺术家独有的发明,传达出一种集体记忆、集体灵魂、集体思考和集体祝福。苍鑫的《水晶种子》中,以微观的、有机的生命能量组成微观中的能量体,体现了艺术家对“意识”与“精神”的思考。
金阳平的《竹石图》以圆形扇面构图,以油画材料构建了一个具有鲜明中国传统审美的意境,而晕染效果和自由滴落的颜料痕迹又体现了艺术家的当代思维。
虽然进博会仅有短短6天,但这些扎根中国传统文化而具有创新的当代艺术作品,所组成的高度浓缩的中国当代艺术谱系展,也能打破牡丹、长城的文化形象,让中国艺术以更多元的姿态立足国际交流中。
关键字: 内容标签:,,水墨,艺术,布面水墨 艺术 布面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