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本关西地区不止有顶级中国书画收藏,还有世界一流的青铜器收藏——泉屋博古馆,其馆藏核心为住友春翠的青铜器收藏。在当时的世界,对于怎样收藏中国古代青铜器,毫无头绪时,住友春翠收藏已闻名海内外,住友春翠发行的图录已成为世界收藏界之指导。
1922年5月,对中国美术兴趣极深的瑞典皇太子Gustav Adolf写信给住友春翠,想要一本《泉屋清赏》;春翠回信表示:不久将发行《增订·泉屋清赏》,届时赠阅。1926年秋,瑞典皇太子和皇妃来日本访问,第一目的有两处,一是参观正仓院,另一处是观赏住友家的古铜器。
沿着“哲学之道”就能找到泉屋博古馆
与一街之隔人声鼎沸的银阁寺、南禅寺京等都名胜相比,这幢古朴方正的小楼显得非常清幽寂静,里面收藏着3000余件中国古代珍贵文物。
京都鹿谷的泉屋博古馆并非长期开放,仅在每一季限时开放一段时间,而今年最后一次开馆是在11月3日—12月9日。目前正在展出“中国青铜时代”之常设展,每季的主题不一,今季以金文、纹样为主题的中国青铜器展览,与以往一样有四间展厅,分别陈列的是商、西周、春秋战国、汉唐的青铜器,从脑洞大开的虎卣、夔神鼓、鸱鸮尊(商代版本的“愤怒的小鸟”)、陈介祺旧藏编钟、“梁山七器”到凤柱斝、金银错螭梁盉……品类之富、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令人叹为观止,青铜收藏爱好者必打卡之处。
虎卣(或称虎食人卣、乳虎卣),商代后期,高35.7厘米,重5.09千克
x光扫描,可以看到虎卣的器壁非常的薄,中间是土芯,最厚的地方是喉咙与人头连接的地方,大概2.8-3.5mm,背部极薄,不到2mm,
该卣(读音:[yǒu])造型取踞虎与人相抱的姿态,立意奇特。虎的两足及尾巴构成等边三角形支撑身体。此器具提梁,为运酒器卣的一种。虎的头部为器盖,上饰圆雕鹿形钮。器表饰饕餮及各种龙形纹饰。虎前爪所抱持的人背部饰有兽面,腰部饰蛇纹。这件青铜器曾见于罗振玉《佣庐日札》,它原本收藏在晚清高官盛昱家中。1899年盛昱死后,此卣流入日本。1903年住友春翠斥巨资4000日元从藤田弥助手中购得。
形制大体相同的虎卣仅两件,另一件现存法国赛努斯基博物馆(Musee Cernuschi),最初是归德国商人EdgarWorch,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德交战,法国政府没收并拍卖虎卣,法国赛努斯基博物馆于1920年购入,比日本住友春翠晚十七年。有学者推断两器出自同一青铜铸造作坊、同一时间铸造的;关于两件虎食人卣的来源,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出自湖南宁乡与安化交界处的沩山。
除独特的器形外,这件器物更引人注意的是人与虎母题所代表的含义,究竟是虎食人?还是虎哺人?
仔细观看青铜器本身,可以看到老虎口中的人,泰然自若,笔者更倾向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陈星灿先生的说法,虎的形象源于人为了狩猎而披着虎皮,从而具有一种超人的能力,这符合商代巫术信仰。事实上,以“虎食人”为主题的装饰青铜器,除了两件流失国外的虎食人铜卣,还有1957年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纹铜尊、妇好墓出土的二虎食人头纹铜钺以及著名的“后母戊”大方鼎。此外,“虎食人”的装饰,不仅出现于三千多年前的商周青铜器上,也存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常见的虎头帽。虎头帽是我国民间传统儿童服饰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童帽样式,老虎是刚健勇猛的象征,能祛除邪恶,民间百姓给初生婴儿戴上虎头帽,希望能得到老虎的庇佑,健康成长。
夔神鼓,商代后期,高82.0厘米,重71.1千克
夔神鼓上的鳄鱼纹
另一件镇馆之宝为夔(读音:[kuí])神鼓原为圆明园旧藏,在战火中流失海外,住友春翠于1903年购入。鼓的两面贴有鳄鱼皮,器壁厚度只有三至五毫米。青绿色的器表布满精细的纹饰,特别是鼓身上的神像让人印象深刻。神像虽是人面,却有羊角、虎耳、兽爪,并持羽毛。《书经·舜典》中记载帝舜曾命夔为掌管宫中典乐的乐官,该神像有可能就是夔神。此鼓原是圆明园旧藏,是非常罕见的青铜太鼓,只1977年在湖北崇阳出土过一件与之类似。关于本器及其与崇阳铜鼓的异同,李学勤先生曾做过细致研究,并认为其产自今湖南地区,学者一致认为其时代属殷墟时期。
蝉纹俎,商代后期,高18.8厘米,重4千克
俎是祭祀和宴会中使用的礼器,用于宰杀和摆放祭牲,所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即为此物。该俎面饰一圈蝉纹,两端饰夔纹,支腿上饰兽面纹,足部附近饰蕉叶纹,本器曾为鸟尾小弥太所藏,罗振玉定其名为“俎”(容庚:《海外吉金图录》)。迄今为止,出土和传世的俎都十分罕见,可见于河南博物馆淅川下寺出土的镂空俎、锦州博物馆悬铃俎两件。
商 鸮尊 泉屋博古馆藏
商代 “妇好墓”出土的鸮尊
尊为古代盛酒器。铜尊,最早见于商代。鸮,俗称猫头鹰。在古代,鸮是人们最喜爱和崇拜的神鸟。鸮的形象是古代艺术品经常采用的原形。商代的王器、石器、陶器、青铜器中,都有精美的鸮形,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鸮尊,《如果国宝会说话》的陶鸮尊。
牺首方尊的饕餮纹可说是穷尽繁复之极致,多重交叠的方形旋涡整齐地排布在对角线上,呈现出的视觉效果仿佛是光线反射所形成的菱形一般。在那几乎令人心生敬畏的完美造型中,蕴藏的是当时最高水平的技术以及人们的宗教观。
以上青铜器纹饰虽精美,但对于青铜器来说,其历史价值才是最重要的,具体到器物上来说,就是青铜器上记载各种历史事件的铭文,比如陈介祺旧藏毛公鼎,装饰简单的,却因内部499字的铭文而变得重要。
陈介祺旧藏 骉(biāo)氏羌钟
据传出土自洛阳金村的氏编钟,将多个钟组合在一起可演奏复杂音阶的打击乐器,原本是14件为一套,其中12件由泉屋博古馆收藏,剩余两件则藏于加拿大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泉屋博古馆也曾购入数件陈介祺旧藏,比如这套骉(biāo)氏羌钟每枚均铸有铭文,其中五枚(泉屋四枚)铸有六十一字的长篇铭文,九枚(泉屋藏八枚)铸有四字短铭,长铭为:
由钟铭可知,此套编钟的铸造年代为东周威烈王二十二年,正好在韩魏赵三家分晋的前一年;器主为晋国韩氏手下的一个将领,在一次伐齐的战争中作战勇猛,率先攻人齐国的长城,受到了韩君、晋公的奖赏。
者钟,战国早期,日本泉屋博古馆藏 陈介祺旧藏
这套编钟铭文的亮点在于记载了春秋战国之际关于齐国长城的史料。根据目前已知的文献记载,齐长城是我国修建时间最早的一条长城,但其年代、位置、目的都不是很确定。通过骉羌钟的铭文我们可以知道,早在春秋战国之交,齐国就已经在边境平阴一带修筑长城,用以防御来自西方的晋国入侵。地下材料可补地上史料之缺漏,大概说的就是骉羌钟这样的珍贵文物吧。
陈介祺旧藏的戈祁盉的器盖内侧铸有“戈祁作父丁彝”铭,是在盖沿阳铸铭文的稀少例子,在弯曲部位的铭文上可以发现文字形状经过调整的痕迹。父戊尊在其内底铸有“父戊”二字,文字周围可见微小的高低差,由此可知,这是将写有文字的板状铸模嵌入器体铸模制作而成,也就是使用了一种被称为“嵌入法”的技巧。
此器传出于河南安阳,原是清代金石学巨擘陈介祺的旧藏。宰椃角通高22.5厘米,重1.1千克,通体绿漆古色。角是一种不太常见的古代酒器,造型类似于爵,但没有柱,两端均为尖角。角一般带有器盖,宰椃角无盖,应当是在出士时就已缺失。器铭共三十一字,记录了商代纣王期间赏赐宰椃财物,他便以此铸造了这只角,用以祭祀自己的祖先父丁。
“梁山七器”之大史友甗 日本泉屋博古馆收藏
清末咸丰年间,山东省寿张县梁山出土了七件青铜器,由于器型特别且有铭文而成为清末民初金石学界的一件大事,被称为“梁山七器”。如今这七器已经流散于世界各地,其中的大史友甗被保存在泉屋博古馆。大史友甗高五十二点二厘米,口沿下饰夔龙纹,三袋足上饰高浮雕牛角兽面,甑底有五个十字孔以透蒸汽,内壁铸有九字铭文「大史友乍召公宝尊彝」是西周早期甗的标准器,也是住友春翠收藏晚期的重要器物之一。
住友春翠
泉屋博古馆大部分的藏品是由住友家第15代家主住友春翠(1864—1926)所收集,上面介绍的青铜器不过是住友春翠收藏之冰山一角,据统计,仅商周青铜容器和乐器199(含青铜礼器166件,近半数带铭文)、汉、三国、六朝的青铜器19件,青铜镜213面,青铜武器15件,另有青铜车马具、装饰品等34件。其中,无论是质还是量,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都占压倒性优势地位。
上一页 123 下一页关键字: 内容标签:青铜器,陈介祺,泉屋博古馆,住友春翠,,铭文,青铜器,青铜青铜器 陈介祺 泉屋博古馆 住友春翠 铭文 青铜器 青铜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