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去年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各项工作,组建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小组组长和常务副组长分别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确定“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建设总体框架,提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区。而文化机构对老旧厂房也情有独钟,它们提供了富有历史气息的空间,只要改造更新,就能成为文化机构创作生产的重要场所。无论从哪方面看,老旧厂房向文创园转型,都是一条必经之路。但在老旧厂房“腾笼换鸟”为文创园的这条路上,也遇到很实际的问题和困境。比如在《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出台之前,老旧厂房转型文创项目,改造中立项规划中遇到的灰色地带问题;以及《意见》出台之后,文创园区如何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创收和文化价值的双赢局面,这一切的问题都有待在摸索前进。
据初步统计,截止到2017年11月份,全市腾退老旧工业厂房242处,总占地面积共计2517.8万平方米,这些厂房大多数具备了历史文化功能和良好的硬件条件能改造利用。其中,109个老旧工业厂房已经改造利用了,面积是601.3万平方米,占全市249个老旧厂房总面积的23.88%。还有263正在保护改造利用,占地面积大约138.03万平方米,占全市的5.48%。107个待保护利用的老旧厂房,占地面积1778.48万平方米,占全市的70.64%。
随着大批工业企业的外迁,大量闲置老旧工业厂房如何转移升级的压力骤然而至。此外,还有大量物流仓储中心的非首都功能产业被转移出北京。如何让这些老旧厂房和物流中心重新焕发生机,既能保存特殊的文化价值,又能承载北京全新的产业发展使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天宁1号文化科技创新园
西城文创园零突破:二热变身文创科技创新园
今年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来自天宁1号科技创新园的“城市艺见”活动闯入了人们的视野。天宁1号这个前身为“二热”的地方以文创园的新身份重现,引人关注,这也是西城区老旧厂房转型文创园的首例。
早在2014年的时候,厂区停产,园内负责人就厂区的改造与相关部门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厂区的保护和利用,2014年的10月份,天宁1号获得了北京市规委的批复。2016年10月,借助于西城区举办北京市文博会期间,天宁1号实现对外招商运营。
对于园区发展定位,天宁1号产业园副总经理杨崴崴表示,主要特别突出工业遗存的特色,促进文化金融融合性发展,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天宁1号打造成具有国际水准的产业高端,行业领先,业态丰富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区。
天宁1号园区内的艺术作品
天宁1号的一期,改造后建筑面积为5万平米,主要是东侧和北侧。“在经济效能这一块,我们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入住率实现100%,文创企业达到100%,根据我们测算,2017年实际上整个园区的年收入达到22万亿左右,核算每平米,达到15.56万,纳税1.82万,产业园区来讲,可以排在上游的位置,也是我们入住园区的企业收入纳税情况。” 杨崴崴说到。
如何让热电厂和天宁寺合二为一体,天宁1号的主创设计师刘宇光说不光要从建筑设施改造,最重要的是梳理内在的关系。北京天宁寺有九百多年历史,作为早期留存的建筑物,是北京的起点,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去做设计和改造,和改造别的工厂环境是完全不同的状况。
天宁1号园区内的艺术作品
“我们提出了城市织补的概念,希望西城区利用我们的现状,比如首都博物馆,我们的白龙观,热电厂,还有天宁寺,广安门历史文化区,打造步行街区,让不同的元素能够连接起来,形成景观价值、历史价值、工业价值不同的元素交接在一起,形成很多意想不到的活力,这是我们一个大的想法。人进入园区里面慢慢感受我们的整体环境,从历史到未来的这样一个时间轴的发展,让整个区域变成一个共生,有原住民和工业的历史文化,形成有城市肌理和温度的发展路径。而并不是一次性规划的蓝图,把公共空间展开。这也是我们设计里面最想追求的一个结果,而不是在建筑本身多么的华丽,或者多么的形式感。我们更关注到,周边的这些生活设施,如何通过生活条件的改善,公共生活的引入,让社区的大众能够跟我们环境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共享的存在,所以园区其实希望和不同的人,包括文化和艺术,共同的参与到这样一种城市语境当中,为我们的城市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空间。”刘宇光说到。
上一页 1234 下一页关键字: 内容标签:城市升级,艺术介入,文创园区,,改造,文化,利用城市升级 艺术介入 文创园区 改造 文化 利用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