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这里的80年是从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的1865年开始,截止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
“走向现代主义:美国艺术八十载(1865-1945)”特展开幕式
9月28日起,上海博物馆联手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以及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用80件作品来讲述美术艺术这80年的发展。作品以主题划分、按年代排序在 “走向现代主义:美国艺术八十载(1865-1945)”特展中逐一展出,呈现了美国艺术如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互相影响,完成了向当代风格的转变。其中亮相作品,包括首次亮相亚洲的“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镇馆之宝”:爱德华·霍普的《夜游者》。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
据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介绍,展览分为“南北战争之后”、“现代西部”、“东方元素”、“世界主义”、“都市生活”、“激进派的探索”、“美国景象”、“自画像”和“新的探索”9个版块,并特别设置了“聚焦惠斯勒”与“聚焦霍普”两个专题,“使观众既能以宽阔的视野博览美国艺术的成就,又能以聚焦的目光洞彻美国艺术的特性。”
展厅现场
“南北战争后”,艺术家作品画面中多为女性、儿童或受伤的士兵;而“现代西部”,艺术家们关注了西部土地开发问题;“东方元素”和“世界主义”分别是美国艺术家们寻求灵感的方向,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的作品中经常可见中国青花瓷,而约翰·拉·法吉是美国首批研究浮世绘,并吸纳风格的艺术家之一。“世界主义”板块除了展现被伦敦、巴黎和威尼斯国际大都市所吸引,吸收印象派风格的画作,更重点侧重于女性艺术家。
展厅现场
20世纪初期城市发展,“都市生活”成为了艺术家们的首要现代主题,他们在画布上捕捉城市中充满活力的场景。“激进派的探索”中,1913年的军械库展让美国艺术家首次接受抽象艺术,改变美国艺术整体的发展。而“美国景象”的时间段处于美国经济萧条期,艺术家开始探索本土语言特色,创作了一些被称为美国景象艺术的写实绘画作品,聚焦在表现普通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夜游者》便是在这一单元中呈现。
美国艺术中的“自画像”,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版块。这时期许多艺术家为自己或者同行绘制肖像,来表现自己的艺术特点,因此这段时期的自画像呈现出了实验性的风格。
展厅最后的“新的探索”是美国文化复苏时期,以波洛克和阿道夫·戈特列布等艺术以抽象表现梦境和神话的原型,为美国艺术后来大胆、夸张的艺术形式创造了舞台。
两位策展人导览现场
本次展出的作品均是耳熟能详的美国艺术大师的杰作,如阿瑟·德夫、乔治亚·欧姬芙、玛丽·卡萨特以及阿奇博尔德·莫特利等艺术家。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策展人彼得•约翰•布朗利表示,从整体作品中可以看出,“艺术家是如何参与了美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这些发展又恰恰重塑了美国社会中人们日常生活的本质。”
本次也是上海博物馆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时隔11年后的再度合作。2007年,上海博物馆举办“美国艺术300年:适应与革新”展览后,当时以130件作品全面展示了18世纪早期之后的美国艺术。“而本次展览相当于是从2007年展览中提取的一个切片,关注的焦点便是二战前的美国艺术”,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美国艺术”策展人莎拉•凯利•奥勒向艺术网介绍。
爱德华·霍普的《夜游者》现场
在特展开幕前,上海博物馆官方微博也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官方微博共同发起了“走向现代主义——名作抢鲜看”评选活动,讲述十二件重点展品的背后故事,从中征集观众最感兴趣的一件展品。最终,爱德华·霍普的《夜游者》以41.6%的得票率当选观众最期待的珍品,在“上博新展最期待的画作”中率先“C位出道”。
以这12件重点作品为基础,我们细细道来《走向现代主义:美国艺术八十载(1865-1945)》这些作品背后的意义。
“南北战争之后”:目光转向小孩、妇女和战士
“南北战争之后”版块现场
“南北战争之后”中展出的艺术家,从专注战争的新闻报导和插画,转向描绘战争给妇女儿童带来的社会心理影响。另外美国黑奴的解放和女性解放自由,在这个版块作品画面中均得到体现。如莉莉·马丁·斯宾塞记录退伍士兵和奴隶迁徙的场景;还有大卫·吉尔莫·布莱泽的《弗吉尼亚老屋》,那个步履蹒跚、无家可归的被解放黑奴;还有1866年伊士曼·约翰逊在《农舍里的小提琴演奏者》中描绘的,一位退伍士兵挨家挨户演奏乐曲,换取一顿饭或一个温暖睡觉的地方。
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我们的旗帜在空中》
但在正式走入这一单元之前,进入展厅左边单独展示的《我们的旗帜在空中》是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1861年创作。虽然没有在展览的时间范围内,但却是描绘了1961年4月,标志美国南北战争的开始。在丘奇笔下,黎明破晓时刻,空中漂浮的缕缕朝霞中透出了旗帜的形象,昭显着带来的希望和信念。
通过这幅画,丘奇将国家和爱国主义这样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象,引起共鸣。而丘奇作为美国风景画的领军人物,也是著名风景画家托马斯·科尔的第一个学生。其早期的作品均是大尺幅,对新英格兰和哈德逊河风景的浪漫主义描绘。
莉莉·马丁·斯宾塞《红白蓝之家》
战争所导致的家庭悲剧,在莉莉·马丁·斯宾塞以女性视觉创作的作品中得到体现。《红白蓝之家》中描绘了家庭内的场景,并加入了艺术家对内战悲剧性结果的看法。画面中一面破碎的美国旗帜散落在前景中,它的蓝色星星部分从红白相间的条纹上被撕裂下来,代表南北战争带来的实质和精神上的损毁;围在旗帜周围的是一群男男女女,代表斯宾赛对重建国家的信心;一个穿着制服的男人,正坐在左边一棵树的树荫下,杵着拐杖的姿态表现了他的伤残;另一位身材修长、穿白色衣服的女人站在中间,周围簇拥的孩子体现了她的健康和活跃,她将手放在前面年轻女孩身上,手上的顶针象征着在19世纪女人的工作。
作为一个生活在19世纪中期的美国女性艺术家,斯宾赛作品主题被局限于家庭的表现上,她有关家庭、生活的画作以及对变化中的性别角色的视角,在19世纪的美国社会持续引起关注,画作也经常被制作成印刷品。
“现代西部”:美国的土地开发
19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不断开发西部资源,拨出大片土地留待使用,最终形成一系列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也促使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但大面积开发背景下是与印第安人争夺土地的战争,在艺术家们画作中也能看出。
另外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分别从国内与国外寻求创作灵感。在国内,西部大开发为他们开辟了新的景观和体验。弗雷德里克·雷明顿在他的绘画中,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军人与美洲印第安人之间的殊死搏斗,而从表现征服西部的进程。而20世纪初,美国西南部独特的光线和色彩,也诞生了一批马斯登·哈特利等艺术家,以创新的风格描绘的西南沙漠地区的独特地形和具有冲击性的主题。
马斯登·哈特利《新英格兰的结束——新墨西哥的开端》
马斯登·哈特利是独特的美国现代主义形式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人物,1918年他第一次前往西南,最初定居在新墨西哥州的陶斯。当时美国画家们正在寻求一种原创的本土现代艺术,他们将西南部的广阔风景视为理想的描绘对象,它辽阔而空旷与现代主义画家追求的抽象风格相得益彰。而哈特利在西南部,是“一位发现美国的美国人”。
《新英格兰的结束——新墨西哥的开端》中描绘了一个虚构的场景,前景中绿野葱葱的新英格兰树林,逐渐过渡成远处新墨西哥的干旱山丘。他利用独创的黑色粗线条来界定山丘的边缘,赋予这片风景一种活泼的,极具表现力的韵律,与前景东部风景中萧条的树桩形成对比。
艺术家第一次来到西南部,将此地视为一片未经破坏的乐土,疲倦的美国人可以从饱经战火而枯竭的东部逃离,在这里的大自然中找寻新生。虽然哈特利1919年11月离开新墨西哥后再也没有回到过这边土地,但他仍然凭记忆继续描绘着这里的风景。
“东方元素”:中国的青花瓷和日本的版画
“东方元素”版块现场
1954年掀起了西方追逐中国、日本、朝鲜和印度艺术的狂潮,美国艺术家也开始收集中国瓷器和日本木版画、纺织品、屏风等物品。他们欣赏亚洲艺术中留白美学和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构图方法,并开始将这些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从而改变美国绘画和版画的风格。
聚焦惠斯勒”专题现场
而“聚焦惠斯勒”专题也设立在这个版块。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是美国镀金时代最激进的艺术家之一,他挑战了当时流行的艺术观念,支持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观念,他的作品最值得被赞赏的应该是其形式上的美感。
惠斯勒对美学原则的转变起于对日本木版画和中国青花瓷的迷恋。他自己收藏了诸多青花瓷,因此在他的画作中也能经常看到青花瓷元素,这样的画风在当时是非常惊世骇俗的。
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蓝色和金色的夜曲》
《蓝色和金色的夜曲》是采用新的绘画技术完成的代表作,惠斯勒1871年开始尝试对唯美主义的的追求引导他开拓出新的风格,也造就了他最具创新性和最激进的作品:夜曲系列。取名“夜曲”是因为惠斯勒喜欢夜曲音乐题材,画面没有明确的线条,以构图或颜色来构成,就像乐曲由节奏和音符构成一样。惠斯勒想要在这件作品中追寻一种与之前故事性强的画作不一样,而是带有抽象性的表达。
水中模糊的形状应该是船只和驳船,但画家并没有描绘它们的细节,天空和水之间也几乎没有分界,仅仅一抹颜色略深的蓝色阴影,为了平衡主导着画面的蓝色基调,使用黄色颜料来表现月亮远处的灯光,以及它们在水中的倒影。
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版画作品
在惠斯勒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曾创作了不同门类的版画作品。本次也选择了惠斯勒在35年间制作的数百张作品中的一小部分。
“世界主义”:女性艺术家的崛起
“世界主义”版块现场
19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了巨大财富。艺术家有资本远赴海外,到伦敦、巴黎、威尼斯的艺术中心学习。外籍作家亨利·詹姆斯在1887年指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如今当我们寻找美国艺术的时候,我们往往在巴黎发现它。”如1859年移居欧洲的惠斯勒,还有卡萨特、西奥多·罗宾逊和约翰·辛格·萨金特,都是活跃在欧洲的重要美国艺术家。他们接触新绘画技法后,分别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对美国本土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版块中的女性艺术家作品中大部分是享受休闲时光的女性形象,而且身边大多没有男性陪伴。
玛丽·卡萨特《夏日》
玛丽·卡萨特是最重要的女性艺术家之一,本次展出的作品《夏日》是其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她以《夏日》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都以女性和年轻女孩为主题,结合了鲜明的色彩,丰富的肌理以及没有地平线的构图。
她的作品从日本浮世绘中汲取灵感,充满活力的画面肌理与自由的笔触,表明她与印象派画家之间的交集。在她的鼓舞下,美国艺术家开始探索印象派风格。
“都市生活”:体验城市生活的艺术家们
“都市生活”版块现场
19至20世纪之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市体验都成为许多艺术家首要的现代主题。他们捕捉城市中充满活力的情景,其中就有描绘中产阶级闲暇场景,也有表现挤满新迁移民、工厂工人和尘土飞扬的街道。
艾尔森·斯金纳·克拉克《咖啡店》
《咖啡店》是艾尔森·斯金纳·克拉克在1905年或1906年冬天,回到芝加哥创作。画中描绘了沿着旧州街大桥向南看到的芝加哥市中心的景色。为了从这个角度描绘这座城市,他说服了其中一位桥梁管理员,让他在桥上的瞭望塔作画。
题目中所指的咖啡店是麦克劳克林咖啡店,就是桥头右边的建筑物。这幅画中,艾尔森·斯金纳·克拉克捕捉了冬季的灿烂阳光和城市中烟雾和蒸汽交织的瞬间。而他在描绘城市景观的作品中,也更加关注新出现的工业城市场景。
艾弗雷特·希恩《舞台》
艾弗雷特·希恩《舞台》中,现场戏剧和剧中角色是20世纪初美国艺术家乐于描绘的题材,也是艾弗雷特·希恩特别热衷的主题。他在《舞台》中以私密、生动的方式表达了对这种环境的亲身体验。画面尺幅较小、快速粗略的笔触,以及最低限度的细节描绘,说明这件作品是现场创作完成。
而艾弗雷特·希恩对描绘戏剧场景的兴趣也延伸到他的剧本创作。
“激进派的探索”:本土题材与抽象技法如何表现
20世纪初,野兽派、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轮番登场,改变了欧洲的艺术景观。而这时期美国艺术家也敏锐意识到先锋派的兴起。但直到1913年在纽约波士顿,芝加哥巡展的机械军械库展,美国艺术家才首次体验现代主义,也极大改变了美国的艺术景观。当时有美国艺术家向欧洲先锋派艺术看齐,更为40年代后的艺术突破铺平了道路。
美国艺术家是如何把来自欧洲的抽象技法,跟美国本土的题材结合在一起加以表现的?从马斯登·哈特利的作品中可以看出。
马斯登·哈特利《画作第50号》
《画作第50号》是马斯登·哈特利创作的一幅与北美印第安人有关的抽象作品。作品中来自美国西南部的本土印第安人文化符号,如弓与箭上方印第安帐篷的形状,还有反复出现的条纹、折线、方形和同心圆的图案组合在一起,搭配鲜艳的颜色,营造出一幅跳跃充满活力的画面。这幅画也成为艺术家对战争经验的个人化表达。
查尔斯·德姆斯《生意》
查尔斯·德姆斯的《生意》,是艺术家从水彩转到油画创作媒介的产物。油画创作中德姆斯的作品变得更加激进,他强调画面的二维特质,严格在画面空间中划分的块面,在《生意》中表现的格外明显。
《生意》描绘的是美国建筑轴承公司,大楼笼罩在阴影之下,给人有种不祥的预感。日历则强调了现代商业中固有的重复和无聊。所以作品是艺术家以现代的方式呈现主题,质疑美国文化对工业的颂扬。
阿瑟·德夫《出航的船》
艺术家阿瑟·德夫四处漂泊,曾长期在长岛海峡的水域中生活,他对于海上的生活非常了解。《出航的船》中首先在锡板上勾勒出起伏的线条,又施上一层薄薄的颜料,用一些形状象征了一艘漂浮在水面上的船,并用交替的蓝色和米色代表天空、薄雾和大海,为动荡的船只带来平衡感。他也被认为是第一个追求非具象艺术的美国艺术家。
乔治亚·欧肌芙《牛骨头和白玫瑰》
乔治亚·欧肌芙的作品中更多呈现的是艺术与自然的结合,《牛骨头和白玫瑰》中的牛骨头是乔治亚·欧肌芙某次访问美国西南部后,看到很多散落在当地的遗骨,觉得骨头的形式非常美,于是把这个牛骨头运回纽约。作品用极近的特写刻画遗骨的正面,使画面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而用动物遗骨和人造的白色假玫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自然物与人造物的有趣二元对立。
乔治亚·欧肌芙《红色山丘和花朵》
还有一件《红色山丘和花朵》的作品,乔治亚·欧肌芙将前景中的花画得非常大,远处的山景非常远,让观者对景物间的比例产生了新奇的感觉。
“美国景象”:《夜游者》出没
“美国景象”版块现场
1929年美国进入经济萧条时期,艺术界也深受影响。一些活跃在20世纪30年代高峰期间的艺术家,选择以写实主义手法,描绘普通美国人的日常生活。还有一些艺术家则保持孤立和逃避的立场,转向新出现的流行心理学领域,借助新的语言来表述个人的情感世界和集体思想。而另外有艺术家认为应该继续推动抽象画派,但这些尝试可以被称为“美国景象”的种种图像。
爱德华·霍普《夜游者》
爱德华·霍普的《夜游者》是美国艺术当中最出名的作品之一。这件作品由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直接从艺术家本人手上购得。
画面中,三角形玻璃区域的餐馆里,4个人深夜在此就餐。如果真正吃晚餐,桌子上应该会有包括食物、菜单、餐盘等元素。但爱德华·霍普刻意将它们抹去,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这几个人物上。中间一男一女两人,没有相互对视,但是他们的手几乎触碰到了对方,观众会好奇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夜游者》局部
背对观众的男性看起来非常孤独,他右手的柜台上有一只空杯,暗示这个座位是刚刚空出来的,会让人想要去了解他内心的故事。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美国艺术”策展人莎拉•凯利•奥勒介绍,霍普画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相互之间关系,始终非常暧昧。它其实唤起了所有大城市生活人的共同体验,虽然身处大城市,但仍感觉到孤单。
那么霍普描绘的场景是否是真实的?莎拉•凯利•奥勒认为,这幅画有可能并不是真实的场景。因为霍普创作这幅画是1942年,而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整个城市很多地方都断电漆黑一片。而喜欢夜晚出门游荡的霍普在漆黑的街道上幻想,如果某个地方有一片灯光的话会是什么样的场景,于是创作了这件作品。如果场景是真实的,那也可能是曼哈顿下城区的某个餐厅。餐馆店铺的招牌其实也并不是餐馆的名字,而是一个香烟的广告牌。
如今这件作品被以各种媒介进行再创作,这个现象“可以刺激观众更加深入的艺术创作”,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甚至会收集这些重新创作报纸、动漫等等。
罗马勒·比尔登《礼拜之后》
罗马勒·比尔登的《礼拜之后》,标志着他开始关注美国黑人题材,并探索抽象艺术的构成方式。画中描绘了教会成员聚集在一座刷成白色的木质教堂前,体现了美国南部对比尔登作品的重要性。这件作品与艺术家在40年代创作的其他作品一样,直指美国南部生活根深蒂固的社会节奏,是艺术家以美国黑人生活阅历为基础的实践。
“自画像”:展示自己艺术特征的机会
“自画像”版块现场
20世纪前半叶,美国艺术家为自己或同行进行自画像,一方面为自我展示,另一方面也以彰显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性。
当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和美国黑人加入艺术家的行列,自画像又具有了别的含义。黑人艺术家在当时并没有更多机会参加艺术活动,他们一直在职业生涯中争取平等和认可,因此也需要更加正式的肖像来强调他们的绘画技术。
阿奇博尔德·莫特利《自画像》
以芝加哥工作的美国黑人艺术家阿奇博尔德·莫特利为例,他故意让美国黑人成为优雅肖像和富有动感的风俗画主角,获得赞誉。本次展出阿奇博尔德·莫特利的《自画像》,画面中艺术家直率地凝视着观众,他阴沉的表情暗示了他不畏艰辛从事艺术事业的决心。他虽然身着一身棕色的画师罩衫,但艺术家更着重强调罩衫下的深色西装外套,明确自己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手中的调色板上缤纷的色彩,与沉静的外表形成鲜明对比,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向他的艺术才能和成为艺术家的愿望。
“新的探索”:为后期美国艺术创造了舞台
“新的探索”版块现场
1930年代结束,美国文化中的几种新的趋势开始融合。波普和波洛克分别代表了战后 绘画的两级,一个根植于现实主义,另一个根植于抽象主义。但相比之下,波洛克等艺术家将抽象手法作为表现回忆、梦境和神话原型的语言。他们的作品为战后抽象表现主义到波普艺术等更夸张、更大胆的美国艺术创造了舞台。
杰克逊·波洛克《无题》
《无题》是杰克逊·波洛克在他职业生涯早年转型期,创作的一幅极其重要的作品。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毕加索,画面中描绘了躺在桌子和祭坛上的一团混乱的动物和人类肉体,将观众的视线吸引到画布的中心。作品显示了艺术家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多种不同道路上进行的艺术探索,也见证了他不断寻找个人视觉语言的过程。
米尔顿·艾弗里《青春期》
米尔顿·艾弗里《青春期》的女主角是其十几岁的女儿马尔西。马尔西是他最喜欢的创作对象,曾在1947年米尔顿·艾弗里举办过一个关于马尔斯作品的展览,描绘了她从事不同活动,身处不同环境的样子。本次这件作品中马尔西坐在拉着帘子的窗前看书,米尔顿·艾弗对场景的抽象描绘,对色彩关系的关注,以及虚与实的张力,都凸显了青春期特有的不确定状态。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1月6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美国艺术,上海博物馆,油画,,作品,描绘,芝加哥美国艺术 上海博物馆 油画 作品 描绘 芝加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