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 开幕现场
近日,“2018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下称JISP)在上海静安雕塑公园举行。JISP由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主办,由上海市静安区城市雕塑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静安区绿化管理中心、静安雕塑公园承办,策展机构为罗浮紫公共艺术团队,策展人黄笃先生担任艺术顾问。
本次展览的主题是“城市无界”,展览囊括了全球40位艺术家的58组87件作品,其规模和参展质量突破了往年的经验。
JISP最早筹备于2008年,最初便以双年展的形式呈现至今。十年来,JISP品牌定位于具有国际水准、中国高端的公共艺术展览,不仅将国际顶尖作品引进来,更使中国公共艺术家和作品走出国门。2010年,首次亮相的JISP,为公园留下21组31件来自国内外艺术家的高品质作品;两年后,第二届展览如期而至,还首次推出国际公共艺术论坛;2014年,来自11个国家的15位艺术家携59件作品参展;上一届,参展规模继续扩容,总计展示45组、300余件作品。几年来,JISP的观众也持续上涨:2012年,参观游客达43万余人;2014年,观展游客超过110万;上一届,整体参展数量和质量上都比往届更高。
作为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JISP引出了公共艺术的先河。对此,艺术网对话JISP的策展机构——罗浮紫公共艺术团队创始人毛文采,由她向我们讲述JISP的十年。
JISP的策展机构——罗浮紫公共艺术团队创始人毛文采
艺术网:今年,JISP进入第五届,主题是“城市无界”。我们怎么理解这个主题?
毛文采:早在2007年筹备第一届JISP时,策展人已确定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城市系列”。这个方向既响应2010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也是整座城市生态的缩影。今年是“城市系列”的收官年,我们取名“城市无界”是很有深意的:首先,从地理角度出发,一座城市的边界正在越来越模糊;其次,人口迁徙和户籍制度的变化,使人口结构也在发生改变——现在,一幢办公楼里,什么国籍的都有,中国的、法国的、美国的、日本的……第三,人口结构的无界,会带来了文化的无界。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当地理环境、物理空间、人口结构、文化层面都变得无边无界时,这座“城市”要做怎样的展览?这就是作为“城市系列”收官之年的主题和探讨方向。
艺术网:面对这个主题,今年的参展作品有哪些相应的亮点?
毛文采:今年,我们增加了很多观念作品。有几个原因:第一,观念作品是无边界的:艺术家想要表达的任何观念,是不受任何约束的,他们要把自己的好恶,以及他们对当下的感知,转换为作品表达出来。我们很难用一句话形容他们正在做什么,因为,千人千面。
欧文·沃姆《静眺地中海》
比如, 欧文·沃姆带今年带来作品《静眺地中海》,这是他《一分钟雕塑》中的一件,去年,他以此代表奥地利参展威尼斯双年展。这件作品的外貌是一部倒立的卡车,观众可以通过一段楼梯进入到卡车内部。抵达内部后,观众要穿过黑暗狭窄的箱体,才可到达顶部的观景平台。接着,他们会被引导向外眺望,但事实上,那儿是看不到地中海。他们是被要求去想象,那里是地中海。这件作品试图讨论全球语境下的难民问题、欧洲问题、乃至全世界的方方面面。
伊万·哈罗威《头头是道》
再如,伊万·哈罗威带来作品《头头是道》。我第一次看到哈罗威的作品是在Leo Xu(许宇)的空间,那是一个小小的人脸雕塑,鼻子上有个灯泡。这次,艺术家把一个个头叠在一起,他想以此致敬传统。哈罗威念书时,学院教育和训练都崇尚古典雕塑的美学和做法,不过,艺术家认为,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东西都可以拿来塑形。因此, 他做了这一系列。再说一下,他不是向传统“宣战”,而是向传统“致敬”,他想通过行动表达,艺术并不是高高在上。
LAAB工作室《小小星球》
还有,我想介绍一下LAAB工作室的《小小星球》,这件作品创作灵感来自万花筒。LAAB来自香港,他们原本学建筑,因此用建筑的原理做雕塑—透过高新技术,重复制作数百个不同形状的多边形不锈钢镜面结构。作品在任何天气下——晴天、雨天、星空天,所折射出千变万化的光线和影像。同样的,当观众进入其中,也会一步一景。
我举这些例子,是想说公共艺术也正在“无界”,它不只是矗立在公共场域的大型的、供人互动的大型雕塑。它同样是艺术家观念和哲思的体现。因此,在选择作品上,今年我们更偏重观念艺术。
2018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 展览现场
艺术网:办了五届展览,有了相对丰富的经验。现在选择作品的难度系数是否降低一些了?
毛文采:原本我们也是这么认为的,但事实上并没有。因为,我们要的作品越来越难了。比如,这部卡车(《静眺地中海》),我们光是把它装上去,就配了十个人,装了整整十二天。当然,在和艺术家沟通的过程中,的确是越来越轻松。但要保持展览的水准,其实并不容易。我们每一年都会有忐忑的时候。
艺术网:十年过去,有部分作品保留了下来。现在新老作品的比例是怎样的?
毛文采:我们每一次都确保有空位。目前,固定作品大约有30%,约70%的空间是给新一次的展览用的。这座公园一共是六十多个点位,永远要留四十到五十个位置做展览,因为它永远会做下去。
艺术网:作品得以留下的标准是什么?
毛文采:主要是根据空间和作品的关系。目前,一共有十多个作品永久保留下来。它的标准有几个维度:每一回,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都会组建一个专家委员会,这个团队里除了艺术家,其他都有——有政府方面的、艺术圈的(美术馆馆长、美术学院院长、策展人、批评家等),以及媒体。他们会对留下的作品提出建议。此外,还有专门的、面向公众的市场调研报告,通过问卷来聆听市民的心声。对我们来说,相比把作品引进来,我们更好奇怎么把它们留下。因为,这样就形成了作品和这座城市的互应关系。
2018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 展览现场
艺术网:展览和部分作品能延续至今,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那么多年过去,政府方面对这个项目的支持和助力有哪些变化?
毛文采:就这个项目来说,上海静安区政府的确值得赞扬。我们从筹备开始到今天已经十几年,分管区长换了六任,但是这个展览依然做下来,没有变化。这很难得,说明静安区政府很有眼光和魄力。大家都明白,艺术需要培养,没有政府持续的支持,很可能做完一届,第二届就做不成了。
艺术网:您认为,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能够持续举办,并且形成文化品牌的原因是?
毛文采:其实,就是中国人说的——天时地利人和。首先,这里是一块宝地,静安本是上海市中心黄金地段,静安雕塑公园又是静安区的中心。其次,在创办初期,这座公园就已经规划为“雕塑公园”,所以它所有的公共设施都有相应的点位,用以展示艺术品。再次,它正好赶上上海世博会的时段。世博会是全城盛世,它需要一个文化出口,正是在这个前提下,静安雕塑公园才应运而生。最后,我们每一次的压力都很大,这是我们给自己的压力,也是我们给自己的动力。我们总想比上一届做得更好,所以第二届,我们不叫“城市雕塑”了,叫“公共艺术”。我们不断地引入新的、丰富的理念,让这个项目做得越来越好。
艺术网:如今,公共艺术已不陌生,有越来越多企业,包括其他城市的政府部门有需求,希望引入雕塑公园的概念,您怎么看待这个趋势?
毛文采:任何项目要成功,都不能仅仅靠模仿。因为,艺术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是有根的。它需要和地缘、人文、当地政府都有关系。所以,只有在因地适宜、创造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从这片土地里“长”出来的,才有可能生存下来。
艺术网:如今,静安国际雕塑展已颇具规模,您是否有意向在上海再找一座或者多座公园,让其之间形成艺术联动?对展览有哪些新的期待?
毛文采:我是很想要的,但这绝对不是仅仅靠策展团队来完成的事。
五届以来,我们带来很多好作品,也因艺术共和的原因,培养了一波艺术家、特别是年轻的艺术家。我相信,今年的作品,会让公众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让那些跟着我们一起成长的观众,了解雕塑的可能性。如果他们感叹:“雕塑原来已经可以这样了!”我会感到特别高兴。
附:若你路过静安雕塑公园,还有这些作品不能错过
马库斯•吕佩尔兹《诗意栖居》
这是艺术家为纪念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1770-1843)而创作的作品。吕佩尔兹与这位诗人一样,也对希腊神话充满仰慕之情。通过作品,他探索着古典主义、艺术史以及神话人物的共通之处。铜制雕塑是吕佩尔兹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每件作品都会运用到彩绘。鲜艳的颜色赋予沉闷的雕塑作品以生命,呈现出狂欢和叛逆的色彩。此外,吕佩尔兹的雕塑展示了他双手揉合柔软材料的天赋。透过延展性良好的塑像,人们能够感受到作品背后无穷的创造力。
周力《環 之二》
《環 之二》是继“生生如環”与“環”的延续。作品线条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都是自由流畅的。它来自周力在模型和现场效果之间的不断推敲和感受,以及反复的修改。每一根线条的形态、位置、都需要在整体的关系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作用,最终让气息在不同的线条中往复流动,并构成有节奏的韵律。玉環是高古时期的礼器,被认为是贯通了天地之气的存在。至少,玉環的造型用几何的方式,再现了人对天地之关系的理解。这件作品和玉環拥有同样的本质,它用自己的方式,再现了抽象的循环关系:世间的万物都可以在这种循环关系里被理解和观看。随着物理学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变化,这种观看方式并没有被否定,反而变得更加具体而微了。这也是周力可以用她在当下的生命和视觉经验,用新的材质与形态去再现这一关系的立足点。她也用这一方式,用自己真实的感觉,实践了古代哲学当中那些可以穿透时空和文化阻隔的,有关世界本质的体悟。
冯晨《光的背面》
《光的背面》是一件场域特定的装置作品。它通过声音来控制百叶窗的开阖,对透进展厅内的自然光进行改造和调控,使静止的空间有了光线带来的动感和韵律。艺术家先是利用声音控制镜头焦距的改变来进行拍摄,再为拍摄下来的影像配上新的声音,最后借新生成的声音控制房间内百叶窗的开合,造成室内光线的变化。整个作品的创造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规则设定的过程,借以解剖录像中视觉听觉之间的同步,再通过作品将之重新连接。从而导致观者产生质疑:到底是我们应该信任感觉还是感觉有可能在说谎?
艺术共和A.R.T Institution《城市共生系列》
这是以共享单车为主体构建的大型在地创作作品:奔腾的车辆自斜坡,一路向下滚滚而来,逐渐汇聚,拟合成动物的形态,与近在咫尺的“自然博物馆”遥相呼应。作品灵感来源于社会当下“共享单车”的困局-旨在环保却有沦为城市垃圾之嫌。共享单车作为城市进化过程中一独特的产物,未来将如何演化,去向何方,需要来自城市各方的努力。破解共享单车困局需要创新思维,也折射、引申出城市发展进程中亟需解决的众多的社会问题。作品艺术化地将单车垃圾创造成美丽的动物,或者其他“可用”之物,在变“废”为“宝”的过程中,反映了人们对城市生活更好的期许和愿望。希望以艺术切实解决身边的烦恼,这也是作为城市人积极参与城市创造、城市更新意愿的表现。以公共艺术提高公民意识,这正是公共艺术期望达到的目标。
关键字: 内容标签:公共艺术,静安国际雕塑展,静安雕塑公园,毛文采,,艺术,城市,艺术家,上海公共艺术 静安国际雕塑展 静安雕塑公园 毛文采 艺术 城市 艺术家 上海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