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许江:曾经国美翩少年_如今葵园守门人_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葵颂-许江--远游-院长

编辑:邹萍 来源:雅昌网
 
  按语:极少有人如许江般,能实现与命运多番转折的互相成就,糅偶像、学者、艺术家、领导、改革者等诸身

  按语:极少有人如许江般,能实现与命运多番转折的互相成就,糅偶像、学者、艺术家、领导、改革者等诸身份,融激情、理智、远见、策略等多性情,成为当下艺坛几乎再难复制的精神领袖式人物。

许江

  某种程度上,是命运在推着许江向前走。

  最初习画,是在1968 年,许江13岁,和家人一起被下放至沙县。临走时,中学美术老师塞给他一捆铅笔说:“我看你有美术基础,将来也可能要学画,很好。这是门手艺,学会后就不会饿死了吧。”前途未明、现实却跌宕不安的当时,学好一门手艺以养活自己是件非常靠谱的事。面对社会浪潮涌动而非常不安的许江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命运赋予的第一份礼物。

  紧握这捆铅笔,许江在沙县出黑板报、画大批判漫画,就连中学毕业后去农村当代课老师时也常带着它到山上画速写,在生产队里刷大幅标语。日子虽苦,但山乡风景非常美,这种徜徉于原生态自然中的感受沁入少年心中。若干年后,当许江踏上杭州象山的某条小路时,通感顿生,感到一种将未来的建筑与童年的回溯联系在一起的激动。这为后来闻名天下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诞生埋下重要伏笔。

  几年后返城,他成为一名骨胶厂工人,当地环境很差,“骨胶熬制的时候有一股很难闻的臭味,半个城区都能闻到,所以我们厂也被叫作‘福州第二火葬场'”。即使这样,许江依然紧握画笔,有空就画。拥有一技之长的优势很快凸显:机缘之下,许江在21岁时进入了福州美术公司,为企业宣传服务。每当某家企业需要布置环境、橱窗时,单位就派几个小青年去画个半个月或一个月。在当时,这是个包罗万象的大熔炉,很多旧社会来的“牛鬼蛇神”身处其中,身负才华却毫无尊严。当时年轻的许江尊敬他们,也注意向他们求教,博采众家之长,业务能力提升很快。紧接着,历史大浪席卷而来,1978年全国开放高考,23岁的许江接住命运赋予的第二份大礼:考上大学,来到杭州,正式踏入与自己后半生紧密关联的中国美术学院(当时还叫浙江美术学院)。这所学校可不简单,其前身是蔡元培创办的国立艺术院,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源头啊!在美院的学习不仅使他在美术理念和技术层面获得极大提升,更在人格塑造上产生深刻影响。

  人生就此变了方向。在许江的回忆里,油画系就读的漫漫岁月虽艰难却充满欢愉:图书馆里只有少量外国画册,大家都洗手排队看;食堂里,每周有猪肉买的那两天,11 点不到就排起长队,敲响碟碗铁勺进行曲…

  毕业后,许江按当时的政策回到家乡当了一名美编,主要工作是版面设计,这份工作锻炼人,后来他两个小时就能将一期杂志完成。但此时他已决心以艺为生,于是每个月把工作浓缩在一个星期里做完,剩下三个星期用来画画。

  或许,老天从不负有心人。不久,许江得到一个前往德国留学的机会,迎来又一次重要人生转折。那个时代,留学是时髦,也是必经之途。只有出去看,才能明白过去。“我在那里两年,重新认识了自己。”这场生活和精神的远游,给了他远望家园的铭心刻骨的距离。远旅中,他依然努力聆听命运的沉吟与召唤。

  若说身处国外时自省是常规动作,那么首选装置而非架上的他多少显得有些另类。“是的,我跟人家不一样,有点逆成长的味道。”这种双重回归:思想上从西方艺术学问向中国传统学养的回归,就作品而言是从跨媒体的形态试验向绘画直观表达的回归的“精神远游者的返乡”其实是他希望在跨文化远游和“中西之辩”的苦索中,寻找时代根源性及重构中国文化的重要主体意识。

  至此,许江完成了向外革新、向内自省的重要蜕变。若说之前他尚在摸索、犹豫、试错和寻找的状态中,那么回国后的他已彻底通透:1992年起,任油画系副主任,4年后任院长助理和油画系主任,仅一年,便升任美院副院长,三年后,出任院长,至今已18年。

  “这个学院很好地培养了我,一步步走来,小步快走,每个‘坑'都没有拉下。”这是机缘,也是必然。

  院长之职,是许江第四次较好运用了命运之礼。之后,如同开了挂般:占地800 亩的象山校区拔地而起,成为中国最美校园之一;举办首届哲匠奖,将“匠”与“哲”并置;举行中国设计智造大奖;民艺博物馆和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横空出世;入选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创造性地提出了“视觉艺术东方学”体系建设;直至最近东方设计研究院的成立…成果太多,无法尽数。这当然是集体之功,但许江之领导力与精神性作用毋庸置疑。甚至某些时候,一提及“中国美术学院”,很多人下意识会想起“许江”,不知这算不算好事,但从院长的身份来看,至少是种认可。

  许江是50后,这代人文革中被命运抛到最底层,不知未来在何方,每个人都在寻求自我拯救。会画画就是一技之长,这得以让一部分人从那种生活中较早离开。改革开放后国门大开,来自西方的一套价值观山呼海啸般涌入,被“噎到”的他们有些通过各种手段去了海外,却带来更大冲击,无所适从,于是开始漫长的精神返乡。这两次巨大的断层,造就了这一代人能反复重新生长的韧性基因。

  今年63岁的许江近几年做了外公,小外孙的名字里还有一个“葵”字,这不可避免地使得他变得柔软许多,但内核的韧与硬不仅没有改变,反而变得愈发坚定。

  这也是命运的礼物。

上一页 12 下一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美术学院,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葵颂,许江,,远游,院长中国美术学院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葵颂 许江 远游 院长
下一篇:“十×三十——丁乙作品”展即将亮相广东美术馆_丁乙-十示-广东美术馆--媒介-布面-作品||上一篇:文物与自然科普结合_揭秘嗅觉与香文化_嗅觉-香文化--百花-展览-文化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