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万壑松风小镇:让“艺术乡建”不再是理想主义的桃花源_万壑松风小镇-林州-松-史金淞-白盒子艺术馆--林州-艺术家-乡村

编辑:陈耀杰 来源:雅昌网
 
  生产力落后、产能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是中国诸多小镇的普遍性问题,也由此造成了城镇外观的破败,基础

  生产力落后、产能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是中国诸多小镇的普遍性问题,也由此造成了城镇外观的破败,基础设施的落后,以及城镇劳动力的空心化等等问题,在外部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用“艺术乡建”来改变小镇的面貌和生产力,是一个理想的方向,但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具备“艺术乡建”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条件,比如南方水乡的文化背景和居民资源,或者是大规模的古村落,还有少数民族风情和文化资源等等,更多的还是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小镇,如何在这些地方把艺术与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资本,成为当下“艺术乡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和考验,那么是否有一种可解决的具有普遍性的方案呢?位于河南林州的“万壑松风”小镇或许是一个答案。

  万壑松风小镇:给更多资源贫乏的小镇提供一个范本

  “如果艺术家能够把自身的文化、艺术创造力与资源贫乏的小镇结合,这不仅是这些小镇的成功,也是给全国诸多资源贫乏的小镇提供一个模仿的版本。”策展人廖廖讲到。

林州市委书记王军致辞

  2018年9月14日,“万壑松风小镇”启动新闻发布会暨“艺术改造生产力”论坛在河南省林州市举行。“万壑松风小镇”是史金淞艺术团队、白盒子艺术馆与林州市政府合作的艺术项目,计划把林州市北部山区的几个小镇,打造成围绕艺术家史金淞作品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分享与生产基地、文旅休闲区。

林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献青主持新闻发布会

  通过艺术家的知识产权分享改变生产机制,把艺术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探索知识产权的分享、生产关系的创新、生活方式的改造,打造公共艺术激活社区空间的文化实验基地等,是建设“万壑松风小镇”的目的所在。

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张剑峰讲话

  项目发起人史金淞表示,之所以要打造“万壑松风小镇”,与他的作品被大规模盗版有关,2007年史金淞在今日美术馆展出了他的最新作品“松”,探讨在当下的社会和文化条件下,如何以艺术作品的形式面对文化断裂带来的阵痛,以及如何进一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当代的语境中获得艺术家自身真实的文化身份。自此之后,他的作品被大量的仿制,但作为原创者,他并没有采取维权,而是以另一种更开放的心态看到了市场的需求,对于他而言这或许是“艺术乡建”的动力,他主动提出分享知识产权,建立“知识产权分享实验基地”。但区别于艺术乡建最大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史金淞作为艺术家分享知识产权出于艺术实验与学术的考量,用艺术提升当地生产力但并不寻求任何经济回报。对艺术家史金淞而言,与其说这是他支援艺术乡建,不如说这是他所创作的一件实验艺术作品。

联合发起人、白盒子艺术馆馆长孙永增致辞

  “站在全球化视野、批判性的看待今日中国乡村的在地性资源,人才、经济空心化已是事实。善于变废为宝、点石成金的当代艺术以其创造能力弥合了资本、人才和教育资源的匮乏。艺术家史金淞以创造性思维和行动力介入乡村重建与更新,通过分享艺术与设计版权机制,切入乡村生产力的改造,从经济和审美的双重层面重塑了乡村生活。”项目发起人、策划总监、白盒子艺术馆馆长孙永增讲到。

艺术改造生产力论坛

  此外,他还谈到,以艺术思维对废弃闲置资源的再利用,盘活的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资源,更是对乡村教育和文化的补充,推动审美能力的提升与观念的变革。所以从另一角度看,万壑松风小镇项目又是一个重要的当代艺术的社会实验场。

  版权分享:用艺术再造乡村生产力

  有了美好的愿景和理念,那么具体怎么实施呢?

项目发起人,艺术总监史金淞

  “万壑松风小镇”项目团队将重新修复当地特色的旧居,同时在当代艺术审美秩序下设计新社区,发展休闲文旅活动,激活社区活力。

  首先是建立万壑松风小镇,赋予小镇文化属性的名字,通过外观改造把小镇打造成具有当代艺术气息的旅游点和文化生产基地。然后是利用当地传统风格的旧居改造成的项目办公点,展示艺术家作品以及多媒体方式展示如何把艺术家的知识产权分享给当代村民的方式。接下来,建立社区公园,利用现有的旧居改造成民宿和青年旅馆,为艺术驻留项目提供基础服务。

策展人廖廖

  比如艺术家史金淞的“公共艺术”新实践“松屋”,他利用枯树干与长方形箱体结合的具有观赏性与使用性功能的建筑体。松树作为文化象征是传统文人的精神期许,这与林州的文人山水画的精神一脉相承。通过艺术家改造后的松屋,既具有精神性,同时也是具有现代审美的建筑体。

  “松屋”在林州落地之后,同时也会作为艺术品参加全世界的艺术展与设计展。将来也有可能作为移动共享的居所,文艺青年背包族的公寓,社区里的美术馆……等等功能诸多的公共空间,实现用艺术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第二阶段是生产机制的改造,通过知识产权的分享,对小镇的生产力进行重新的打造艺术生产力。把艺术家史金淞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比如艺术家传授艺术品的生产技术,把当地村民培养成生产艺术品的劳动力,史金淞的松系列、机车系列有大量的山寨盗版,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市场,当艺术家把知识产权分享给农民,会产生巨大的产能。

  在第二阶段的改造中,艺术家史金淞团队还会召集全国各大院校的艺术师生参与进来,打造更加多元和多层次的文化艺术小镇。同时还会召集国际艺术家,作为驻留地,进行学术交流让小镇更具有国际化视野。

  该项目最终想要做的是把缺乏优质资源与核心竞争力的普通小镇改造成外观艺术化、生产力多元化的新式小镇。让“艺术乡建”不再是知识分子理想主义的桃花源或者艺术品聚集堆砌的乡村文旅,而是真正用艺术介入现实。不是输血式的经济援助或者居高临下的文化输出,也不是常见的“乡建”对传统审美的恢复或者民俗风情的猎奇,而是艺术家居于当代艺术审美实现对小镇由内到外的重建。

  艺术乡建在今天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从2011年算起,如今已经快有十年的时间,艺术家、知识分子、政府等等,想要通过扶贫助教、古建保护、民艺复兴、生态农业、乡村文化生活再造等方式帮助一些乡村和当地村民改善生存处境,重建乡村秩序,但最终的效果并不是太理想,反而是邻国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实现了这一构想,但那是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实践,他们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我们是否能够产生自己的艺术乡建范本?“万壑松风小镇”通过艺术分享的理念再造生产力或许是一次机会,期待未来的乡村因艺术而不再贫瘠和凋敝。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艺术乡建,万壑松风小镇,林州,松,史金淞,白盒子艺术馆,,林州,艺术家,乡村艺术乡建 万壑松风小镇 林州 史金淞 白盒子艺术馆 林州 艺术家 乡村
下一篇:艺术还乡_文化赶摆_——_一次走出「白盒子」的艺术实践_艺术还乡-公共艺术-管郁达-陈文令--中国科学院-艺术-考察团||上一篇:当代艺术家李向阳因病去世_享年61岁_白盒子艺术馆-抽象艺术-李向阳--艺术家-艺术-创伤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