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
2018年9月8日上午10点,“循道·惟新——第二届西南青年版画创作推动计划展览”将在四川美术馆拉开帷幕,并持续至10月6日。
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办,四川美术馆、神州版画博物馆承办,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贵州版画学会、云南省美协版画艺委会协办。由齐凤阁、阿鸽担任学术主持,陈琦、冯石作为策展人,苏新平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华详、代大权、李宝泉、张敏杰、郝平、班苓、黄启明担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有王建山、韦嘉、乌日切夫、文中言、孔国桥、邝明惠、刘春杰、刘德才、李彦鹏、杨越、杨锋、张广慧、陈琦、陈新建、范敏、贺昆、康剑飞、戴政生。
展览结构分为两个单元,分别是中国当代版画名家原作典藏四川巡展暨 “第二届西南青年版画创作推动计划展览”名家个案单元和“第二届西南青年版画创作推动计划展览”青年个案单元。
中国当代版画名家原作典藏四川巡展暨 “第二届西南青年版画创作推动计划展览”名家个案单元参展艺术家包括陈琦、贺昆、孔国桥、苏新平、王家增、王连敏、徐宝中、张广慧、钟曦九位;“第二届西南青年版画创作推动计划展览”青年个案单元参展艺术家有蔡丽辉、付继红、付业君、黄成春、黄剑波、金洪钢、李芳、刘海辰、梁练方、李珣、李怡君、卢云鹤、连卓奇、毛祥彦、欧勇、舒莎、苏潥、吴建棠、邬林、王正伟、徐冰、向辰麟、许浩宇、谢晓笛、夏玉清、徐中宏、游宇、郑峰、朱剑坤、臧亮、张一滴、张雨瞳。
学术主持齐凤阁在名家个案单元前言中写道:中国当代版画名家原作典藏四川巡展,是继中国版画博物馆首展之后的第二站。结合本次西南青年版画创作推动展的学术脉络和策展理念,每位艺术家在首站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这不仅使展览更具厚度及分量感,而且能较集中地展现新时期以来中国版画,尤其是学院版画的发展轨迹与趋向。
“为了更好地体现中国版画家的实力与水平,这九位画家运用自己的个性图式、符号元素认真创作,耗时近一年之久。作品完成后经过精心装裱,于今年5月首次亮相中国版画博物馆,拉开了巡展的序幕。本次巡展首站在四川这个版画大省进行可谓意义非凡。四川版画以众多名家与无数经典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神州版画博物馆是国内外典藏中国现代版画最系统、收藏版画大家作品最全面的专业馆。所以说“这套原作典藏系列”被神州版画博物馆收藏,既是版画家们的荣耀,亦是为增加、完善该馆藏品所做的贡献。而以“中国当代版画名家个案版块”与“当代青年版画家个案版块”的方式同时展陈,则可使观众在联系与比较中加深对中国版画现状的认知。这有着师生传承关系的两代版画家,是当下中国版画创作的中坚力量,亦是版画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者与成果体现。就此而言,展览取名“循道·惟新”,即遵循版画艺术与教育规律以推出新人、更新版画样态以推动其发展,实在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举措。”
以下为艺术网为网友带来的“中国当代版画名家原作典藏四川巡展暨循道·惟新——第二届西南青年版画创作推动计划名家个案单元”作品抢先看:
陈琦 《碎金》 水印木刻380x540 2015
陈琦 《心象·NO2》90x120cm 2015
陈琦 《寓言 图纸》 99.6x139.4cm 图心 水印版画 2016
陈琦:
80年代我重拾水印,并没有今天所谓的文化自觉,仅仅凭借一种文化本能和对版画创作中面临诸多问题的现实判断。我想水印版画本身不仅是一种印刷技术方式,具有鲜明的技术语言特征,同时还包含了丰厚的中国文化意蕴。但是,再好的传统也未必适应今日需求。显然当代水印木刻不能仅停留传统审美范畴的艺术表现而应创造出合乎当代艺术表现新的语言样式。因此建立一套崭新的现代水印木刻技术系统是我必须解决的问题。我所使用的水印版画技术应该说是中国水印木刻技法与西方套色木刻技法发展相结合的技术,这种技法来源于深受新金陵山水画派影响而形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江苏水印木刻,我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艺术表现需要竭尽所能去探索新的技术表现方式,比如水印木刻尺幅的技术拓展。表面看,尺幅仅是画面大小问题,但对当代版画理念的建构却至关重要,这不单纯是在尺幅上的一种变化或技术层面探索,其在语言和表达内涵上都产生了一种质的变化。
1985年我选版画专业出于无奈,现在却觉得自己是在“开山”,在创造水印木刻历史。今天的中国版画处于一个开疆僻壤、开宗立派的时代,我们幸运在这个时代做版画,创作充满了前沿与开创性。我以艺术的方式诠释自己的文化思考,作品便是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艺术就是我的生活方式。
贺昆 《失落的土地之一·迷惘》 绝版木刻 60×90cm 2013
贺昆 《暮色》 绝版木刻 42x55cm 2017
贺昆 《游戏图》 绝版木刻 60X90cm 2018
贺昆:
每一种材料都有它的审美价值与作用,关键是人怎样去运用体现出它的亮点。艺术家的思想要依靠技术功力来完成实现。技术不好,功力不够的画家才说“艺术重在思想,不需要技术”。世上每一个人都有思想,艺术家区别于普通人就是他懂得技术并且依靠技术实现他的理想。各门类的艺术家都应该对自己的技术特性进行不息的探索,作为一位版画家就应该对“版”的特性做深入的研究。印迹语言的美,是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工匠的技术功力是版画家通向理想彼岸的支撑,没有精湛的技术做脊梁,画家就会走向低俗。然而,虽然我一直在强调技术的重要性,却并不是说忽略思想的重要性。艺术家的思想是作品的灵魂,技术是灵魂展示的手段。
艺术创作必须要弄清楚创作的目的是什么,因此我非常看重观众对我的作品的评价。大众看画很直观,好看或不好看,雅士、专业人士赏画在以上大众看画直观的基础上,才能更加深入地剖析画面构成,对作品的语汇、气韵、趣味等做阅读。大众喜欢,专业人士欣赏,那就是我们说的雅俗共赏!有的画家称自己的作品是给将来的人看的,我不认同。画画之人不可自欺欺人,要真诚对待自己,以诚画画,有感而发,谦虚做人,高调做事,给予自己信心。人类文明史上,生命不止的艺术作品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孔国桥 《口述历史之超真实的我们》 版画 30x40cm 2006
孔国桥 《格物之一》 铜版画 39x56.5cm 2017
孔国桥 《理想国之三》 铜版腐蚀 77x112cm 2017
孔国桥:
我理解的中国版画的传统,首先应该包含了由我们的古代版画所带出的中国文化的整体。同时,中国版画的传统也包含了由“新兴木刻”作为契机所引入的西方艺术的整体传统。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主流意识形态和概念框架已经由着对现代化的狂热追求而远远脱离了今天的现实——概念仍然是主流传统的概念,用来辩护的现实却远非曾经的那个现实,我们提及的传统,也就极易沦为一套危险的、符号化的、虚拟的传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对于那些已经不容我们回避的西方传统的梳理与分析,既能帮助我们对“先入之见”保持警惕,也能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真正的传统——那些“异质”于西方精神且在今天依旧生生不息的东西。
“在场”的印刷,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强调作为整体的隐而不显的曾经历史,却由着以版画为手段的艺术家个体的“在场”而得以当下“在场”。我们以思想的姿态观
苏新平 《红之一》 铜版画 112x168cm 2017
苏新平 《胜利》 铜版画 54x41cm 2017
苏新平 《玩球者》 铜版画 56x39.5cm 2017
苏新平:
1988年底,“中国现代艺术大展”的策划人高名潞来美院挑选作品,当他看到我的石版画后,就选了两件作品请我参加展览。今天看来,“现代艺术大展”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展览,可在当初我根本就没这个意识。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是今天回想一下我当初对待艺术的态度确实够真诚的,几乎没有利益诉求。
从1994年开始到2006年前后,我先后完成了《欲望之海》和《干杯》等系列作品。这两个系列延续了十多年,这些作品商业反响出乎意料的好,我认真分析过所谓成功的原因,发现两个系列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方面形成了某种模式和套路,就是所谓风格化,而这恰恰是我一直要避免的。许多人认为我个人面貌很强,语言和想法都相对成熟。但在我看来,艺术不存在成熟一说,让自己处在一种“永失宁静”的状态,这是艺术家的必由之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的。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不断追问中努力探寻适合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的语言方式和方法,在追问和探寻中与每时每刻的感觉和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我看来,艺术语言的独特性来自于日常状态的体验与感受,画画时的每一个笔触、每一个动作都是与内心体验和精神感受有所关联的。我一直在试图通过持续的实验,寻找到适合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和方法,目的是希望用更准确和独特的语言来表达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许这样的探寻需要艺术家终其一生去努力,但是我会无怨无悔的探寻下去。
王家增 《幻象-2》 铜版画 200x100cm 2017
王家增 《从阴影出发-6》 铜版画 55x40cm 2017
王家增 《幻觉之一》铜版画 50.5x39.5cm 2017
王家增:
我的绘画创作源头是铁西区。“工业区”于我而言不是浮光掠影的印象,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在我早期的铜版画作品及06年前创作的《工业日记》系列油画作品中,图式大多是传达类似厂房内部的空间与面目模糊、似乎被挤压过的人之间的对抗又依存的关系,是基于主观经验的批判性表达,比较苦涩和沉重。06年后,我的创作视野在拉开,就像广角镜头,铁西区成了一个点或者说成了隐秘的内核和线索。我站在更远的时空距离去看城市的变化,在急促的生活和轻飘的内心,我似乎还会捕捉到曾经熟悉的气味和脉动。
生活的经历造就了创作的视角和切入点。新鲜的、不同的东西的确能够修正和充实记忆中不断叠加的影像,能够触发新的创作灵感和想法,但我总想探入表层之后更深的内里,想抓住倏忽表情下的动因。一个好的艺术家可能解决不了社会问题,但是一定要保持对生活的敏感性。他可能会通过作品去反映一种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但是最重要的是作品本身具有艺术性和精神性。
王连敏 《长白山女之三》 铜版画 46x41cm 1993
王连敏 《雪》 铜版画 35.5x55cm 2017
王家增 《幻觉之一》 铜版画 50.5x39.5cm 2017
王连敏:
艺术是一种精神追求,是艺术家对自然、生命的真实感受和个体创作精神的张扬。版画是一项在技术、制作方面要求比较高的画种。如果过分的追求版画的技法就会忽略作品内在的表现内容,使版画成为了一种技艺性的表演。要在学习技法的同时不断的用心去感受生活,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去总结,强调自我即寻找自我的习惯,如果本质出不来就会一直局限于困惑中,作品的内在理性精神和艺术家的人格就更为重要。版画创作对我来说,是感悟生命的个性体验,也是人生苦旅的艰难跋涉,更是理性精神的慎明解读。在科学中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但是在艺术的意识形态中更多的是关注自身,艺术是百花齐放的。
在面对社会问题上,作为当下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用什么样的心态和智慧,参与社会问题并产生积极影响,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以及这个时代都无法回避的。在面对艺术问题上,应保持身为艺术家精神的独立性及批判意识,并一如既往的以殉道式的牺牲精神,承载文化革新与再造的使命所体现的终极关怀,这将是未来我们每一个创作者都无法回避的一个命题。
徐宝中 《状态》 铜版画 43x56cm 2017
徐宝中 《某人》 铜版画 59x39cm 2017
徐宝中 《景色之二》 丝网版画 59.5x90cm 2018
徐宝中:
长时间的接触,使我对铜版渐渐有了情感表达上的依赖,它能让我的想法得以实现,能在相互之间体验各自所需的条件和属性,提供给我很多富有情致、别具一格的奇思妙想,给我输送取之不尽的变化语言和视觉信息,让我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思考和判断——或断章取义、因势利导,或顺水推舟、将错就错,或死里逃生、柳暗花明,在这个过程中随时充满转机和重生的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成为了我倾述内心、展现自我最有力的出口,这也是我们之间交汇最私密最直接的地方。我一直觉得铜版画具有无限的能量,暗藏着太多的可能性和待探索的新奇之处,存在着应对各种“当代性”“绘画性”“观念性”的潜质,它的性能、经验、结构会时时地诱导、启发、唤醒思维定势,改变、否定、明晰思维模式,让人顺势而行、视势而生、回归本真,从心境上远离现实生活中的虚伪和功利心。这是我想要的真实状态,因为它离我的内心最近,这个创作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快乐,更可以说它是一种享受。
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画画为悦心而非悦目。无论是传统还是当代,无论版画还是其他,无论是人物还是景物,观念或想法、媒介或材料都只是一种选择,最终的目的是内心情感的准确表达。这种准确无法描述,但有一个前提是必须的,那就是个人能力所展现在画面上的难度和高度,以及是否具有了超越画种和时代的一种品质。这些虽然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但对我而言,却是一种追求的精神和神往的状态。说是本真也好,自然之性也好,这也是我喜欢的一种孤沉而独往的艺术方式。
张广慧 《秋园之七》 丝网、木刻 41x50cm 2017
张广慧 《山地之六》 丝网、木刻 41x50cm 2017
张广慧 《荒野之八》 套色木刻 120x55cm 2018
张广慧:
透过情感和观念产生的视觉世界,是画家眼中的世界,是艺术家所处时代的心象反映。从来就没有客观的再现,尤其是中国的艺术,从传统绘画的发端就与客观自然保持着相当的距离,注重人本体之心性的表达,是借物、宜情、咏志的表现。画家要实现这个目的,以造成画面之中的视觉元素,即点,线,面的秩序是构成画面的根本条件。我以为艺术家的工作是将客观物象中的要素与绘画视觉元素转换关系,其基础是平行的转换。视觉绘画的法则是一样的,方式则因时代因人而异。
版画的点线面的视觉要素是以不同的刀痕和刀法(比如排线和集合的点)来呈现的。版画的色阶有赖套色的版与色的运用,同时还有版本身的刻法等共同完成的。我喜欢木刻版画逐刻逐印的随性任意的创作过程,将版画的草稿与誊印复制画稿的过程取消了,这是我近年做的工作。我认为这种工作方式的改变得益于我写生的收益:写生中画笔在画面的表达带有不确定性,最初的设想因做画的过程会覆盖或删改这种设想,由此做画成为一种愉快的过程。
海德格尔说:“屋荒威逼着我们之栖居,纵然情况并非如此糟糕,今日之栖居也由劳作所致,因近名逐利而动荡,为贪娱所蛊惑。”因此“诗意的栖居”是当下艺术生活之必须,由此生活才会在自己的本意存在之中。
钟曦 《笔记》 丝网版画 60x90cm 2012
钟曦 《境迁》 丝网版画 57x40cm 2017
钟曦 《雨巷》 丝网版画 57x40cm 2017
钟曦:
我的创作总是从感性的解读对象到沉静的再现感性,我自己比喻为平静的回归。因为更多的时候,我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安静的表现出隐藏的野性,淳朴的冲动。作画时,我常常纠结于点线之间的空间构建,并在极度抽象的框架下寻找真实的影子,寻找那看似热烈却又波澜不惊的状态。在方法上,我不断尝试寻找书写的回归:从点状到游离,从游离到还原,从还原到感性,从感性到本真,从本真到自我到回归。
过程是令我最着迷的。我所有的绘画都是过程的产物,它们无所谓开始也无所谓结束,只是不断地借助抽象符号的生产、转化,从而让观者寻找到符号的原意。另一方面,因我长期习惯于“无意识”的书写(或手稿练习)中,使自己具有的许多可能性与书写渐渐融合在了一起,从而丰富了我抽象作品的表现内涵。我不断地尝试各种方式去打破既有的规定性,不受限制地试图超越抽象语言的传统痕迹,在超越中针对书写的封闭性结构,反复进行线与形的有限性游戏。一方面希望彻底打破传统抽象语言的形式结构和意义结构,另一方面希望在差异的构成关系中扩大创作的自由维度,即解构传统符号结构受传统型束缚的本质特征和形式表现,从而寻找破坏和超越传统符号结构的方式,以达到实现符号无限差异化的途径。
在2016年广东美术馆个展上,策展人陈向兵以“书写与差异”为题,概括我的作品中话语的多重隐喻与书写的反反复复,让感性生命活动自由地流淌。这或许正是我的艺术最终所追求的最高生命境界,对我而言,书写与差异将一直是我不断创作的精神线索。
关键字: 内容标签:四川美术馆,第二届西南青年版画创作推动计划展览,循道·惟新,,创作,丝网,水印四川美术馆 第二届西南青年版画创作推动计划展览 循道·惟新 创作 丝网 水印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