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叶向明:新写意主义是中国艺术思想的基础构建_抽象艺术-岭南画院-岭南美术馆--写意-系列-主义

编辑:陈峰 来源:雅昌网
 
  导言:2018年8月4日,“载情的符号——叶向明写意主义作品

  导言:2018年8月4日,“载情的符号——叶向明写意主义作品展”在佛山悦艺堂艺术馆开幕。本次展览主要呈现了叶向明三个系列的作品,包括《蓝调系列》《梦之旅系列》及《吉祥中国系列》。

  叶向明1963年生于广东,198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任岭南画院院长、岭南美术馆馆长。叶向明早年以细腻的写实方法刻画人物景象,在意识到写实主义的局限性后,叶向明开始进行抽象艺术的探索。

  艺术网对话叶向明,听他谈谈他的创作、管理,以及对中国艺术家如何引领国际主义的看法。

叶向明

叶向明

  艺术网:您认为画院和美术馆的定位区别在哪儿?

  叶向明:中国的发展是不断完善的过程,画院是中国内地才存在的,国际上是没有的,但是美术馆是国际惯例,如果要走向国际美术馆显然更能发挥作用,工作上两者是互补的一种文化模式。

  画院以创作为主导,储备、积淀作品和人才,某种意义上属于政府主旋律的推动者之一。美术馆以展览、收藏、传播、研究为核心,重点是要为公众服务,实现公共教育的社会效应。

“载情的符号——叶向明写意主义作品展”展览现场

“载情的符号——叶向明写意主义作品展”展览现场

  艺术网:再加上您自己的创作,您会不会觉得这样有一些分裂?

  叶向明:肯定分裂,这其实是三重思维模式。按照荣格的精神分析学,有集体潜意识和个人潜意识之间的差异,个人潜意识不够强大的时候人就回到集体潜意识里,被动的按照自己生物性、原始性的基因驱动去呈现集体潜意识。只要把自己个人潜意识稍微压制一点,我认为兼顾三个工作是没有问题的。

  按照艺术规律来分析,首先得说艺术本体这个事情,出任这样工作位置的人一般需要有艺术史学背景的学者或特殊艺术家担任,有深度积淀的艺术家并拥有的学养、经验,可以支持画院和美术馆的工作。

  第二个才是画院,画院跟艺术家好像是挺吻合的,当然画院的画家跟真正独立的艺术家之间还是有区别的,独立艺术家直接指向艺术本体的探索,艺术语言的探索可能是他生命唯一的追求。画院院长要把对艺术本体的探索跟他的工作要求做一个连接,比如工作要求是一些非自己研究方向的创作任务、创作研讨,包括一些管理工作,其实思维的转变是有困难,但是也可以兼容。

“载情的符号——叶向明写意主义作品展”展览现场

“载情的符号——叶向明写意主义作品展”展览现场

  艺术网:这些困难于您来说是问题吗?您是如何克服的?

  叶向明:开始的时候确实是个很大的问题,现在不敢说没有问题,但一般都可以接受。这是一个被迫成长的过程。每个人都有他的天赋和极限,普通人因为没有这种重担和责任给他,就达不到极限,放我身上的时候我就明白了什么是极限,被迫去调节一种思维模式。

  我常常讲人生三部曲:读书、思考和观察,这是人为什么会成长、有高度的原因。很多人读了不少的书,有了人生第一步,但是缺了思考,读了书之后并不是所有人都思考,这就等于没读。有了思考之后会明白一些事情,视觉艺术家长期使用眼睛去观察事物,到了一定年岁后会明白观察不是靠眼睛的,眼睛的观察经常会错位,是没有深度的,更需要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悟这个世界,感悟宇宙之间的微妙差异。所以读书、思考、观察缺一不可。比较年轻的时候我就懂得这个道理,几乎所有休闲的时间我脑子里面都会在思考关于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有不间断的焦虑症,有时候想放下,但是也不行,好在我二十年前学了气功。气功这种东方文化很有意思,其实没有学习的人是不懂的,会以为它是虚假的,但是学习、运用、亲身体验过之后我知道它是可以控制一个人的意念、意识的。基本上这二十几年来我更多的时间是完全放空自己的思维,让自己的思想没有一点杂念,所以有时候我想事情比任何人都要清楚,像古人所说的“宁静而致远”,我也明白这个道理。

“载情的符号——叶向明写意主义作品展”研讨会现场

“载情的符号——叶向明写意主义作品展”研讨会现场

  艺术网:在创作上,让您感到焦虑的问题是什么?

  叶向明:大概分两个阶段:之前的阶段跟现在的阶段。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考入广州美术学院,当时很少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我怀疑当时前苏派的教学模式,在那个阶段我非常苦恼。优秀的艺术家天生会对传统有一种反思和思考,学院二年级我已经基本了解当时美院的教学体系,三年级已经完成对整个世界绘画艺术的课程,包括印象派之前几乎所有古典主义的研究,心想,美术史很有趣,但重复古人没劲。

  后印象派之前的西方艺术史应该是大众的基本艺术常识,因为所处时代不同,专业人应该是从现代主义出发专注当下艺术问题的实践。我在本科毕业创作的时候,已经在思想上违背了导师的要求,我的导师是中央美院的学术背景,她看我的毕业创作构思,问我“你这个还是水彩吗?水彩怎么没有水呢”?之后就不在理我了,我坚持个人的小笔干画法,最后创作了当时不是主流的具象作品,顺利毕业,只是没能留校。

  我呈现自己的个人观点,为此付出了所谓的一点代价,但是我选择是正确的,留校美院我相信也不会有今天的思想与高度,我可能还是在原地踏步,只是一个教初级或中级班学生的老师,而不是一个真正独立的艺术家。

叶向明《悠悠岁月》106×78cm-获“首届广东省水彩画展”金奖 1999年

  1999年,我成功地用原来我毕业创作的那种方法,创作了一张作品获得首届广东水彩画金奖,导师也有作品参加这个展览获得了优秀奖。我想我只是选择了艺术家的方式在水彩材料领域做了一个实验,希望拓展中国写实水彩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我的写实水彩研究,主要是从西方古典油画里吸收营养,一般英式水彩画三到五遍就不能再画了,再画就是在破坏画面,我创造了一种方法可以画二十到三十遍,而且越画越好,花的时间很多,效果越好。这其中有源于提香的理论:古典油画微妙的灰部要像哈气一样画三十到五十遍。

  只画三五遍的水彩显然是没有内涵的,没有表现力,大多数是很肤浅的,玩乐的小玩意儿,不可能跟西方整个油画体系平等对话。我一早就看到了这个问题,尝试用水性材料去解决水彩跟油画之间的差异,当1999年完成了具象水彩研究并获金奖之后,我决定放弃水彩转到油画研究,确实对这个行列的研究是一个重大的损失,目前为止中国的水彩发展其实也没有人很明显的从理论、从学术本体语言系统上有所提升,大多只是使用英国水彩那些不成熟的所谓小孩玩儿去制造一些像照片效果而已,技法好的人把照片更接近真实一点,并没有课题感、研究感,大体没有思想认知的深度,没有读书,更别说思考、观察了。

蓝调系列NO.80 180X200cm  油画 叶向明 2009

叶向明  蓝调系列NO.80 180X200cm 油画 2009

  为什么我的作品也要尽量去彩色呢?我读了很多书,翻查古典的学院主义相关的资料,我研究安格尔的文献他对古典主义的描述是,作品的素描因素占85%,而色彩只占15%,只要基本上把素描画好,作品就可以得到85分,回看整个中国的水彩,只是大家把画法放在所谓的色彩上,大都不是色彩而是轻浮的颜色和酱油色,色彩与素描都做不好。

  我刚从瑞士巴塞尔回来,发现引领了半个世纪的极简主义在欧洲还是有很强大的一种力量。我坚定地认为:艺术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你想做什么样的人,就去参加什么样的艺术派对,这就是生活方式的选择。比如纽约上流社会只参加抽象艺术类的展览,具象写实类画展一般不会去参加,因为一旦参加就从上流身份变成不入流身份,可能他们很多人也不一定很懂抽象艺术,但是这并不重要,那是他们生活的必须,不管喜不喜欢,必须要去认知抽象艺术。

  西方工业化进程中完全脱离了农耕时代的生活方式,比如瑞士农村的人,不叫农民,叫环境保护者,种粮食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保护好这片绿化美化的土地。他们已经走出了物质依赖阶段,走向精神的维护,文化与艺术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他们追求的精神境界跟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精神境界有点儿虚无缥渺,比如说写意,指的是什么?完全摸不到。在西方不叫写意,只叫写意主义,它是一个学术的流派,精神特指宗教。

  我清晰地认识到不摆脱农耕时代的那种原始性的审美状态,就不可能走向现代主义,更不用说后现代主义,各种观念主义也更没有办法理解的。

叶向明 蓝调系列NO.79 180X180cm 布面油画 2015

叶向明 蓝调系列NO.79 180X180cm 布面油画 2015

  艺术网:都说人是环境的产物,您觉得您摆脱了“农耕时代审美状态”的影响吗?

  叶向明:有学术界的朋友常说“叶向明这个人很奇怪,不管怎么看他跟东莞这个地域好像毫无关系,他的作品、思想,包括观念完全没有东莞这片土地任何的痕迹。”我隐约感觉到自己跟东莞这个环境差异是比较大的。

  其实,东莞是新时代的象征。东莞是一个世界工厂,在商业、经济领域里让人印象极为深刻,但是在文化领域里大家都忽略了,可能看到的是东莞古老的一面,东莞人的文化气质和生活特征很朴素、很乡村化,所以会认为这里的人应该很质素、很乡土、很传统。

  现在是一个工业文明的时代,而东莞接受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可能超越了中国任何一个城市,在地级市里东莞的五星级酒店数量是中国第一,机器换人的领先科技也是在东莞,所以在这么强烈国际化的影子笼罩的东莞城市里怎么不能产生一种极为现代主义的艺术家和艺术形象呢?

  因为我很认真读书、思考和观察世界,我在这片土地里就象踩到了接通天际线的那个点上,接通了国际主义的wifi,所以我的作品呈现出这个样子很自然。而且我个人认为自己甚至有点儿老套,我的作品放在香港巴塞尔更合适,到瑞士巴塞尔还得锤炼一下,更极简、更纯粹一些。因为还是有太多东方人的情结和顾虑,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到世界各地看一下,整个庞大的西方主义是怎么回事,我认为我有这种敏感性。

叶向明 梦之旅系列NO.49 油画 170X150cm 2010

叶向明 梦之旅系列NO.49 油画 170X150cm 2010

  艺术网:能感觉到您是比较推崇西方文明的,但是在国际上能够被西方认可的中国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往往都带有一些中国文化的特征,您觉得这里头是否有一个矛盾?

  叶向明:西方艺术传入中国几百年里没有一个上年纪的人不考虑这个问题。我们拥有的东方文化基因是非常强大的,我原来很崇洋,但是现在很喜欢中国古典的传统文化,这不是教育的问题,而是基因的问题,我们的努力很难摆脱文化基因,但它是强大的生理基因,到现在它变成了挡住我前行的一种障碍,基因的促缚让我的前行越来越困难。当然我的前行的方式是飞翔,我以飞的方式,现在已经感觉包袱很沉重。

  其实艺术家们面对的不是要不要传统文化、要不要中国元素的问题,而是能否摆脱与创造。艺术家的使命是飞翔,我们的梦是在天空里、宇宙里,飞到渴望探知神秘的外部世界,不能有很沉重的枷锁。

  我并不是说不需要各种文化元素的调和,世界有五大洲,有西方人,也有东方人、非洲人。西方人从来没有强调一定要保留西方的特征,像毕加索、马蒂斯、克里姆特的作品里充满了东方文化和非洲文化的痕迹。我们作为东方人,不停地说要有东方的东西,这样的提法显然有点儿不自信,当有这种文化自觉和自信的时候,就不需要特别强调东方文化。

  真正的强大并不是说要保留传统,而是要继往开来,同时有胆量、有勇气、有智慧、有能力去建立新的艺术主义,建立更新的国际主义,宇宙主义,而不是东方主义,更不只是一个传统的东方主义。作为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意义真的不是当下在这里所取得的一些所谓的成绩,当代艺术家更重要的任务是引领时代的发展,开启人类思想前进的方向,不能被这个时代淹没。

叶向明 吉祥中国之凤凰 63x54cm 布面油画 2013

叶向明 吉祥中国之凤凰 63x54cm 布面油画 2013

  艺术网:但是具体到您的创作,“吉祥中国系列”里有很多中国的符号,您是怎么考虑的?

  叶向明:这个是中国艺术家的一种经验,“吉祥中国系列”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自觉性,二是文化的多元性。

  艺术家要有语言的自觉性,不管是西方主义、中国主义,我必须要建立一种国际语言的模式,建立一种个人的风格语言,注重独立性、知识产权性、非他性等等,简称为个性。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甚至认为这是艺术家区别于“人人都是艺术家”的一个很重要的标杆,这个部分完整之后,才考虑加入文化元素。

  很多人没完成自觉性的这个阶段就把文化元素融进去,肯定会全军覆没。一旦进入传统文化嫁接的时候,会有一个强大的能量迫使你向它倾斜,比如我现在采用中国的图腾凤凰、龙,这种元素注入到你的形式里面就会发现它有极大的吞并能力,会吃掉你的语言自觉性,让你变成一个古老的图腾。

叶向明 吉祥中国系列之凤凰5 70x60cm 布面油画 2014

叶向明 吉祥中国系列之凤凰5 70x60cm 布面油画 2014

  吉祥中国系列是2003年开始萌芽,2004年开始制作,2006年已经比较成熟了。我用了一个学术定义去描述它,我采用的并非从自然物体里抽取一些抽象元素,而是把抽象的符号、抽象图腾进行二次加工,形成一个从抽象到抽象的过程,我认为这就是学术点。

  我做一件事之前习惯收集大量的资料做研究。如我获金奖的那件作品,做那张画第一天我就确定这张是获奖作品。采用中国元素来支持这个系列的作品,是我构建的比较合理的基础,我还能控制这个场面,但是我也很清醒,从纯艺术的角度来说,目前为止这几个系列的作品中“吉祥中国系列”相对是比较幼稚和浅层的,但我会不断地增加它的多元性直至达到相应的精神境界。

  欧洲人对我的“蓝调系列”非常感兴趣,我秉承了西方主义一些很重要的特征展开了整个“蓝调系列”的研究与创作,我在类似立体主义的领域里面找到一些先例进行深度的解读,比如柯克西卡,对他的代表作《风中新娘》我是有较深的理解的。

  从《蓝调》系列到《梦之旅》系列、《神秘园》系列、再到《吉祥中国》系列,其实《吉祥中国》系列,不是我作为一个艺术家自己很渴望做的事情。因为我有一种相对比较独立的思维习惯,大家都在关注的事情,我是避而远之的。对于我的阐述,武少宁老师的文章里有几个重复的词语,逃避、逃离之类,我把避免趋同性作为我的学术目标。

梦之旅系列NO.100 油画180X200叶向明2016年

叶向明 梦之旅系列NO.100 油画180X200 2016

  艺术网:从您讲述两个阶段对创作的思考来看,您是在沿着一个美术史的逻辑,还是在一个框架内,禅宗讲“渐修”和“顿悟”,您的工作方式是否更接近“渐修”?

  叶向明:渐修看起来非常符合我目前的阶段,因为显然我现在是被套入了一个圈子里面,的确是这样的,尽管我个人非常不愿意,所以我很多作品里有翅膀,我必须要逃离、逃避,但是我逃不掉。

  我采用了禅宗里面云门宗的思想来应对目前艺术家与馆长等多重身份,云门宗讲要接地气,随波逐浪,很适合我现在的状态。普通人叫随波逐流,但毕竟自己是艺术家,以知识分子的情怀要自己做一个君子或者绅士。我也要接地气,做很多实际的东西,还要谈柴米油盐。

  其实我的人生从来没有规划硬要做些什么,写意油画也是在一个时代大潮中建立的。2013年在这东莞掀起了一拨写意油画的事件,在近百年徐悲鸿等前辈的实践中,油画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民族特性的中国写意油画。我觉得这就是命运,摆脱不了,所以我也参与了。

  为什么我需要逃离呢?实际上我也是俗人一个,都是芸芸众生的一分子,我个人并不强调刻意的体验生活,我已经是一个俗人,甚至觉得自己有些方面也是俗气的,要摆脱这种俗气,不是去体验生活就能解决的,我认为用心去感悟这个世界跟用眼睛感悟世界是不一样的。我们都懂举一反三的道理,所以并不一定要到那个地方,当你闭目、放空自己的时候,你的灵魂可触达那个地方。我用艺术家的方式控制自己,思想清空的时候我会不自觉地创作,灵感就是这样的一种莫名的状态。

蓝调系列NO.82 180X200cm 油画 叶向明 2009

叶向明 蓝调系列NO.82 180X200cm 油画 2009

  艺术网:您为什么会认为需要多做几个工作室?

  叶向明:说得幽默一些是因为我属兔,“三兔九窟”。我有自己的梦想,十几年前我就梦想规划在国内建立三个工作室,想在北京、上海、成都建立工作室,建成之后再去法国或英国建立工作室,还要在纽约做一个有趣的个人艺术展,我其实也不怎么了解美国,但纽约是世界艺术中心我得做些什么。

  现在众多称之为艺术家的人其实不是艺术家,他们只是一个学艺术的人,为什么呢?我认为能称之为艺术家的人,必须要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风格和独立的生活方式和独立的梦。

  我有一两个工作室,属于我的工作室。为什么需要几个工作室呢?因为我在这个工作室没有灵感的时候,可以跑到另外一个工作室,我享受这样一种状态,这符合灵感产生的一个基础,多变、有差异性,我有灵感了。

  我的日记已经开始编纂,我的日记就是关于艺术家的故事,艺术家总得有些故事,毕加索、莫迪里阿尼、达利他们都有动人的故事。我的艺术生涯经历算是丰富的,我的生活很真实,我想真善美是我的生活状态。

蓝调系列NO.84 200X180cm 布面油画2009

叶向明 蓝调系列NO.84 200X180cm 布面油画 2009

  艺术网:在展览中您提到要在写意主义的基础上推进新写意主义,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叶向明:写意主义是一个艺术思想的核心,它是一个艺术思想的体系。作为艺术家,我们肩负重任,我们要往前走,我们不是去迎合国际主义,我们要重返世界舞台,要引领极简主义、国际主义的发展,这就是我们设定的目标。

  写意主义的学术定位是:“社会学中非学术标准的泛写意行为实践”。我们拓展了美术学,用社会学为前提,强调“非学术标准”,为了有广泛的参与度。写意主义其实就想凝聚更多有识之士,用写意主义的思想构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艺术方式。新写意主义思想实际上是一个中国主义的体现,同时是中国艺术思想的基础构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学术问题。

  很多中国艺术家走国际路线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一个迷茫,艺术家是有思想的人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如何用东方的视野或西方视野去阐述艺术,这是艺术家的工作。东西方文化的交融,需要艺术家不懈的努力。艺术家要被定义化,这是批评家的工作。我们思考人生与宇宙,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这是一个哲学的问题。


关键字: 内容标签:叶向明,抽象艺术,岭南画院,岭南美术馆,,写意,系列,主义叶向明 抽象艺术 岭南画院 岭南美术馆 写意 系列 主义
下一篇:赴沙特“华夏瑰宝”展览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_故宫-赴沙特“华夏瑰宝”展览--展览-文物-沙特||上一篇:一个展览,如何激活传统工艺美术“活力”?_首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手工艺-工艺-传承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