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除梁思成与林徽因_上世纪初还有这些中国建筑师在闪耀_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宾夕法尼亚大学-上海-大新

编辑:彭菲 来源:雅昌网
 
  “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

  “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 ” 嘉宾合影

  8月18日,“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 ”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式开幕。此次展览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与上海市建筑学会共同主办,由童明教授担任主策展人。

  展览围绕1918年至1937年间在宾大建筑系求学的20多位中国建筑师,以两大篇章聚焦他们在建筑领域的发展和成长。

  其中,第一篇章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布扎”(Beaux-Arts)教育为起点,展现“第一代建筑师”的海外经历与归国成就,聚焦他们在建筑实践、教育体系、学术刊物、都市规划等各领域的贡献。

  第二篇章以作品个案分析的方式,从上海大戏院、美琪大戏院、大新公司大楼、集雅公寓等公共与住宅项目说起,探索上海的城市历史与建筑文化,揭示个人、城市与时代之间的深层互动。除此之外,展览还特别呈现了两部纪录片,以口述历史的方式,阐释这些上海建筑的今昔对照。通过此展览,不仅回顾“第一代建筑师”的思想与文化遗产,亦能寻找其与当下建筑清晰的因果关系,从而开启全新的城市研究。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

  在下午的开幕式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表示,此次展览探讨了“布扎”——从表面上看,这个最初由艺术家、工程师和建筑师创立的体系,可能维持了古典主义的规范或唯美的传统;而但从更深的层面看,它希望建筑超越精神,成为人文、艺术和精神的集合体。龚彦认为,这场展览是对中国建筑学的梳理、反思和探索。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冷嘉伟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冷嘉伟表示,“觉醒的现代性”是对去年的展览“基石——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延续。在回顾这批中国建筑视野的开拓者的基础上,展览还挖掘了他们如何应对时代变革,并且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走出中国建筑学术道路历程的珍贵资料。

  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

  对此,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表示,上海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孕育发展之地,也是“现代建筑”这一理念的起源地。曹嘉明认为,建筑不仅局限于技术,更是文化的体现,是全体市民共同关心的家园建设事业。

  展览主策展人童明

  下面,我们一睹上世纪初那些活跃在建筑界的“男神”与“女神”。

展览的第一篇章以黑色展厅的形式呈现二十世纪初宾大建筑系留学生的学生时代和早期创作生涯

  中国初代建筑师的宾大故事

  20世纪初,宾大建筑学专业在瓦伦 ·鲍尔·莱尔德和保罗·菲利普·克瑞等杰出教师的带领下,迎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1921年,宾大建筑系在全美院校中首获法国建筑师协会大奖。在1910至1930年间,来自宾大的建筑学专业学生,连续四年获得巴黎大奖,并获得将近四分之一的全美设计竞赛奖。在那时,学生在各类设计竞赛中获得奖项的数量,是衡量一所学校建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这意味着宾大在当时俨然达到美国建筑教育的顶峰。正是在这一时期,宾大的美术学院迎来了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其中包括朱彬、范文照、赵深、杨廷宝、陈植、梁思成、林徽因、童寯等二十余位建筑师。

二十世纪初宾大建筑系中国留学生入学年代表

中国留学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前排左一:梁思成;前排左二:林徽因;前排左四:陈植。陈植家属供图。

中国留学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左二:林徽因;右一:陈植。陈植家属供图。

中国留学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从左至右:童寯,过元熙,陈植。童寯家属供图。

 

杨廷宝毕业照。杨廷宝家属供图。

童寯毕业照,“寄父母,大学卒业日,1928年2月15日照于费城”。童寯家属供图。

 

林徽因毕业照,“来自中国北京的林徽因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士学位荣誉”。图片来源:宾夕法尼亚大学校档案馆,1927年2月24日。

  据介绍,在宾大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被分配到各个“图房”,接受曾在巴黎美术学院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建筑师的具体指导。根据教学计划,学生一般在第一年练习建筑制图、实例描摹以及透视绘法;第二年学习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建筑历史课程,主要集中在罗马、希腊与文艺复兴建筑,同时也学习古典柱式和作图方法。第三年学习水彩画。第四年则学习建筑材料和建筑构造。此外,为了完善知识体系,学生还要学习物理、数学、语言与文学等各类课程。

宾夕法尼亚大学学院楼309教室。宾夕法尼亚大学校档案馆供图。

宾夕法尼亚大学海登楼绘图教室,摄于1910年代后半。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档案馆供图。

 

  当时,中国的留学生已在海外斩获奖项。其中,第一位来到宾大建筑系的朱彬,在其三年级时,就在由“布扎设计协会”所组织的全美大学生竞赛中,从数百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获二等奖。之后,杨廷宝、童寯、梁思成、陈植、过元熙、吴景奇、王华彬等,也均在全美以及宾州的各类建筑设计竞赛中频传捷报,显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和竞争实力。

  国内第一代建筑师的归国贡献

  毕业于宾大的中国建筑学人在中国现代建筑学科中发挥重要的影响力。从建立学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参与国际建筑活动、创立中国建筑史, 以及对中国园林、中国传统建筑及传统艺术的研究基础和方法体系等不一而足。

《中国建筑》创刊号 1931年中国建筑师学会出版。

  学术领域方面,1927年,上海成立了建筑师学会,次年改为中国建筑师学会,该协会制定《中国建筑师学会章程》《建筑师业务规则》以及《中国建筑师学会公守诚约》,并在 20世纪30年代创办《中国建筑》和《建筑月刊》两份重要杂志。1930年,中国营造学社于北京成立,学社编辑出版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六年后,上海市建筑协会、中国建筑师学会、中国营造学社共同发起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盛大的建筑展览——“中国建筑展览会”。同一时期,梁思成等建筑师还参与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竞赛。

梁思成,历代木构殿堂外观演变图,1930年代。梁思成家属供图。

梁思成,中国建筑之“ORDER”,1930年代。梁思成家属供图。

  对中国园林的研究方面,梁思成、林徽因等在中国营造学社时对《清式营造则例》《营造法式》中的中国古建进行考察、整理与分析,其成果奠定了中国建筑史的基础。此外,他们还对故宫角楼、文渊阁、曲阜孔庙、蓟县独乐寺、应县木塔等古建进行修缮。另一方面,童寯等对中国园林进行了测绘,文献整理及构成分析,出版有《苏州古典园林》《江南园林志》等园林研究的重要理论作品,成为后世园林研究的起点。

  此外,这些毕业归国的年轻人始终探讨如何将西方所学用于中国当时的环境中。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他们在国内实现了几百件重要的建筑作品。以下为主要作品:

大新公司,现为上海第一百货商店,基泰工程司,1936。张崇霞供图。

  大新公司

  大新公司位于南京路、西藏路路口,是南京路四大百货公司中开设最晚、规模最大的一家,现为上海第一百货商店。公司大楼由基泰工程司设计,馥记营造厂承建,1936年1月正式开业。大新公司共有 10层(包括地下室),总高42.3米,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解决大量人流的竖向交通问题,分两层特设 4部自动扶梯,为中国建筑使用自动扶梯之首例。此外,大新公司也是上海第一家设地下商场的百货商店,为顾客带来一种崭新的空间体验。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设备上,这些特点体现出店名本身所要凸显的“大”和“新”。

大上海大戏院夜景,现为大上海电影院,华盖建筑师事务所,1933。童寯家属供图。

  大上海大戏院

  大上海大戏院位于西藏中路500号,现为大上海电影院。大上海大戏院建于1933年,由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设计,是一座现代风格建筑。建筑沿街立面为5层楼,内部拥有上下 2层观众厅,设有座位750个,在当时上海的众多电影院中显得非常时尚。建筑底层平面的格局基本对称,各类房间的设计灵活多样。外立面采用黑色磨光大理石贴面,大门上方有8根贯穿到顶的墨色玻璃方柱,内装霓虹灯,形成竖线条构图。建筑内部亦采用流线型装饰,被当时舆论誉为“醒目绝伦”“匠心独具”的建筑结晶。

美琪大戏院(手绘图),现为美琪大戏院,范文照,1941。范文照家属供图。

  美琪大戏院

  位于江宁路66号。建于1941年,由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美琪大戏院总高2层楼,设有 1261个座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现代式样,兼有装饰艺术风格。大戏院平面基本为方形,门厅、楼厅、穿堂等各部门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入口处的前厅为圆形门厅,与内部休息厅、售票厅相互联接。休息大厅采取1、2层通高的设计,高敞宽广、美观大方。开幕时被海内外人士誉为“亚洲第一戏院”。

展览现场 上海南京大戏院 

  南京大戏院

  南京大戏院位于延安东路523号,现为上海音乐厅。建于1930年,由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南京大戏院是一座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西欧古典风格的建筑,设有 1540个座位。建筑平面为长方形,2、3层为通高观演厅。立面在竖向上分为入口、主层和阁楼层3段,横向上亦分为3段,中间两层为文艺复兴式圆拱窗,以通高的爱奥尼柱式进行划分,端庄典雅。

浙江兴业银行,现为宝龙大酒楼,华盖建筑师事务所,1936。童寯家属供图。

  浙江兴业银行

  位于北京东路230号,现为宝龙大酒楼。建于1935-36年,由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兴业银行总高6层楼,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座现代风格的建筑。建筑平面呈梯型,立面采用三段式。 1层和2层为大窗,3层及以上为三窗并列排列,形成立面节奏。顶部出檐得当,饰以简洁方形装饰板,檐部作几何化装饰,底层入口装饰具有装饰艺术风格特征。

  聚兴诚银行(设计方案)  

  聚兴诚银行位于江西中路250号,由基泰工程司于1935年开始设计。建筑坐东朝西,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沿江西路、九江路两翼为11层,转角中央部分为14层。建筑设计采用中式复古风格,屋顶带有两重蓝色琉璃瓦飞檐,墙面贴有浅黄色大理石,中间设腰线,窗框下饰回纹图案。1937年,银行大楼施工到 4层时,因淞沪战争爆发而停建。后于1988年开始复建,建设单位利用聚兴诚银行大楼当年地基进行加层,总高 11层,局部 13层。当年设计图中的钟楼、琉璃瓦檐、中国传统的构件和图案等装饰性部分被取消。

  总体而言,本次展览回顾了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的成长,并展现了他们对于中国建筑史以及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卓越影响力。据悉,展览持续至10月14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建筑,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宾夕法尼亚大学,上海,大新建筑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宾夕法尼亚大学 上海 大新
下一篇:受教吴大羽_同窗赵无极_再发现中国近代美术史人物:丁天缺_梦里孤山-艺栈画廊-纪念展--教授-杭州-现场||上一篇:杨冬白“玩·物”_开启上海油雕院第四届雕塑学术系列展项目_雕塑--油画-作品-艺术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